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 1 页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关于助人为乐的演讲)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关于助人为乐的演讲)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区别,于是他找到了上帝,请求他带自己去看看。上帝欣然答应了。他们首先来到了地狱,看到的是这样一副景象:一群饥饿不堪的人们正拿者一根长勺拼命往自己嘴巴里送东西,但是那根长勺实在太长了,比他们自己的手臂还要长,所以他们无法弯曲自己的手臂把食物送进自己的嘴巴里去,有的人的手臂甚至弯曲的变形了,但是还是没有吃到任何食物。地狱果然是一副活生生的惨像。他们又来到了天堂,那个人被自己眼前所看到的惊呆了天堂里的人们也是拿着一根同样长的长勺,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吃到了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个人把获取的食物都舀给了坐在他对面的那个人吃,每个人都这样做,所以每个人也都吃到了食物。于是那个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能力成功的基石(关于能力的演讲)goodmorningeveryone: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能力课是成功的基石。同学们,你可知道,对我们学生来说什么最重要吗?让我来告诉你吧:能力最重要!如果说知识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那么能力就是拿起这把金钥匙打开成功之门的双手!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小就注重对自己的能力的培养。不是吗?古往今来,人类进步历史中多少闪光的名字:爱因斯坦、比尔盖茨、陈景润、毛泽东他们的成功,哪一个不是将理想的种子植根于能力的培养上呢?爱因斯坦从小就喜欢动手做实验,比尔盖第 2 页茨学生时期就表现出非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陈景润少年时便对数学演算情有独钟,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就苦苦地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能力就是他们成功的基石。值得我们全体学生自豪的是,在继往开来的跨世纪的这个学期里,我校全面开设了旨在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发展我们特长的能力课。当你走进能力课堂,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场景:同学生们或三五成群地在研究着象棋残局,讨论着台湾问题,观察着动植物标本,或单枪匹马地在拆装电脑、制作木刻尺、摆弄着插花倘若你深入小餐厅、组装室、操场,你还会发觉搞烹饪的、做维修的、当裁判的都是学生。原来,他们正在上能力课。如果你还看过我校小学二部和英语部低段能力课的展示,你就不能不惊叹我校能力课的多姿多彩了。能力课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的动脑动手提供了条件,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上能力课简直成了同学们最急切的盼望。大家以“快,快来上能力课!”为题,写下了对能力课的喜爱。有的同学由对能力课的喜爱,对能力课老师的敬佩,转而更喜爱文化课了。课内课外齐头并进,在不久前的北滘镇电脑竞赛、快速作文竞赛、英语能力竞赛中,我们初中部的同学们就夺得了好几个第一名回来呢!能力课还培养着我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了个性发展。象棋课上同学们学会遇事冷静,三思而行;插花课上,同学们知道了美在于发现,在于创造;球类竞技课上,同学们练就了顽强拼搏的作风。同学们是那样的欢迎能力课!有位同学说能力课“忽如一夜春风来,碧桂学子慧眼开!”尽管我们在能力课上可能还很幼稚,我们的作品也许如当年爱因斯坦的“丑陋的凳子”,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力课不仅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探索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我们探求奥秘的信心和欲望第 3 页。我们坚信,现在的能力课,就是明日科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诞生的沃土,今天的碧桂园学校,将是成功人士的摇篮! 孔子的“每事问”(关于虚心好学的演讲)孔子名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公元前551年10月27日诞生于春秋时代的鲁国(今*曲阜)。孔子自幼勤奋好学,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的学习志向,开始走上了自学的道路。他不仅刻苦努力,认真读书,而且虚心好问,他的许多学问是他随时随地向别人请教得来的。他问过有名的学者,也问过普通的农夫;他问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问过梳者小辫的孩童;他还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能够“不耻下问”。从这当中,他体会到一个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毛主席说过:我们要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因为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是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所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小养成这种勤思善问的好习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