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导论1.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成果。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该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的解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具有目标性,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好实践。 2. 经过 90 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体系重要性的概括: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什么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性的概括: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的解释: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旗帜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三位一体)。 结论:三个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一章3. 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上世纪 80 年代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这一判断涵盖的时间范围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而变化,仍然是当前把握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即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吃了苦头,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纠正了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体制、制度逐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最大国情,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第二章4. 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 GDP 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所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5.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大战略,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举措。 理论:推动呈现发展一体化,是由工农关系,城市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实践: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三农问题: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问题。依据这个本质问题,需要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行以城镇化建设为重点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农业问题: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实施很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诸多优惠政策,比如取消农业税等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农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问题需要相关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深刻认识市场经济规律特点,以市场化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产供销”链条一体化建设,拓宽农业商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业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大力推行农业集约化发展,通过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提高农业发展科技以及管理水平,不断引进优秀农业专家等加强农业集约化发展,实现农业结构的根本调整。农村问题:目前来讲,农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弊端带来的农村经济、社会问题,导致目前城乡发展不均衡化突出,各种生产要素流通不顺畅,城乡公共服务不协调,不均衡。目前来讲,必须要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社会结构方面,进一步深化调整户籍制度改革,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资源合理配置,经济结构方面,进一步深化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从经济发展制度设计,政策优惠等方面进一步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素质和减负问题。素质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各种农业科技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所学的各种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各种素质;进一步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讲6.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与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立了与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二,实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科学论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把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7.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是党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适应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