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翻转课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一、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的林地公园高中,经可汗学院得到推广和发展。翻转课堂分为知识学习和内化两个部分。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设计好的视频自主学习,问题,记录问题,回到课堂上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一种典型的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 我校在小学数学高年级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从 2017 年 3 月开始,在五六年级各设定了一个实验班,并选择了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实践。 我收集和录制了高年级的部分数学课视频,在未名课堂的平台上进行学习任务的发布并反馈。我们采取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巩固的模式力图让教师在上课开始就能洞悉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流程,设计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讨论和交流将知识理解并掌握。最后通过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将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 二、翻转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翻转课堂采取课下预习,课上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并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灵活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下面以北师大六年级圆柱的体积为例,谈谈我们的教学实践。 1.教学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教学重点是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能利用公司能够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 2.基于问题驱动的学习单 在教学中发现,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往往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而基于问题驱动的学习单是以解决学习单上的问题为目标,学生可以观看老师提供的微课,也可以求助于其他渠道。学生感受的不再是“接受任务、完成任务” 的模式。而是能感受到自己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教学实践的过程 课前自学,直指问题 课堂一开始,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自学,利用平台反馈的信息找到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错题进行引入。 如图: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 16 个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高等于圆柱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用字母表示公式为。 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的进行解答,说明学生对转换的过程不能很好的理解。只是知道需要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对每一步的意义不能够完全掌握,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消化和理解。 动手操作,分析对比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师分发学具,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边操作边对着题目说,另外一人提问,并检查对方有没有说错,然后双方交换。采取这样的措施,让学生知道我这样操作解决了哪个具体的问题?操作的过程是帮助理解思维的难点的,学生操作目的明确,避免了以往当中为了操作而操作。 课中导学,解决问题 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让教师可以很快知道学生知识的盲点。从而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在课堂上给予讨论。如果有共同的问题学生不能够解决,教师在课堂中集中给予解决。 学生完成课中导学部分,能及时检查知识掌握的情况。对于一些问题,我们往往采取随机挑选“小老师” 上台讲授的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台下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或者补充。在教学实践中,此环节往往是课堂气氛最佳的环节,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也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把控,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引导。 课后巩固,总结提高 在知识的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将对“小老师” 的讲解和学生质疑进行总结评价,并完成课后巩固。在才阶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更加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例如:表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积也相等。 这样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基于问题驱动学习单以及相应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比较好的解决了课下自主性和学习效果跟踪问题以及在课堂内避免浅层知识的重复以及知识如何内化的问题。 三、实践后的思考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总结和进一步完善: 1.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让这些问题成为课内外学习的桥梁,提高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的兴趣。2.教学对教师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加合作,都是教师应该在不断完善的方向。 3.加强教学资源的完善。在平台上我们收集和整理了一部分资源,但是还不够完善,视频资源的质量也有所调高。我们在后面的实践中,也力求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为以后的推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