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1、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三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主要摇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要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社会与学校,学科与学科综合起来学习,变单一的、简单的课堂教学为多向的、丰富的课堂教学,变单向的传授为多向的互动,变单向的师生交流为多变的生生交流。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位教育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有关理念,并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2、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时代学生成长的必然趋势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包括从学校的“学得”和从社会的“习得”两个方面,随着二期课改目标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迅速发展,学生“习得”的领域也在逐步扩展延伸,学生在学校“学得的”是有限的课本知识,课堂上老师教会学生的知识可能越来越无法适应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求,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习得”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本、通过老师的口头传授直接获得知识,还可以借助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间接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自我成长,这无疑对现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的课堂教学再也不能局限于教师启发提问,学生按序回答的单向的交流形式,必须创设一种全新的互动的教学模式格局,才能适应青少年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在学科教学中的性质、所占比例,以及整合所选的适当契机就显得尤其必要了。3、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亦成为教师鞭策自我、激励自我不断进取的训条。似乎有了一张文凭就可以“打败天下无敌手了”,隐性或是显性的教学经验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老教师凭着一本教案可以吃“老本”几十年而高枕无忧。全新的信息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突飞猛进地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师“专业化”的探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美国,围绕教师“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改革兴起了两大浪潮,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师专业化探索。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是既老又新的问题。何谓教师?教师应当怎样?必须怎样?这些问题是任何时代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课题,但另一方面,教师毕竟是社会的存在,往往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因此,离开了现实社会停留于抽象层面,是难以把握我们所求的教师形象的。前者是教师的主体条件,后者是教师的社会条件。主体条件是理想的,社会条件是现实的。我们需要洞察当今中国所需要的理想的教师形象,把握教师队伍的现实水准,并求得从现实水准迈向理想境界的策略。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交互式的网络环境下备课、授课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4、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适应新课标发展要求的新课程标准不再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从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包括教育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教育信息媒体的使用技术,如检索、处理、信息显示等。二是运用教育信息的技术,它除了教育信息中的技术以外,还包括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 策略等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师如何选取信息,如何与课程整合,如何有效整合。而現代教育技術与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即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并且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信息搜集、加工、分析等处理经验,获取知识的探究生成意义建构的一般方法。使教师现代信息意识和素养有较大的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够满足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需要。部分学科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结构。5、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开展,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存在着一些偏差和问题整合的主体被错位 整合是指整理、组合,强调合乎事理的将各部分的个体力量组织整理成有机的主体,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但在有的课件设计中出现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课件制作“精美”,艺术文字、三维图像、音乐、动画、VCD,统统都用上了,大量的素材被搬进了课件,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是花花绿绿的画面,课程内容知之甚少。仍以讲授型为主 很多“课件”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例如“化学方程式计算”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例题展示给学生,但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 实验操作被取代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各科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教师作用被替代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但是,在有些课件的 “设计” 下,教师成了点击鼠标的操作者。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指出:“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课件缺乏交互性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仍然是“灌输式”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等统统编织进去,缺乏交互性和反馈功能,教学效果并不好。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可以解决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执教时出现的诸多问题,如:疏忽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与钻研,将许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上;用课件“代劳”板书;机械而呆板的演示等。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探索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观等。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则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探索”的研究,有力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依据各学科教学目标使用掌握的信息技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合的规律,并最大程度的优化教学效果。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手段方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从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课题研究,对学校现有的信息环境与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环境建设、理念辅导、专业培训、实践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本课题主要探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二、研究概况(一)研究目标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中,教师的“教”应该是一个赋予了课堂教学整合策略在内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也应该是一个融入了课堂教学整合目的在内的活动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是一个既承担着实现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知识探究能力的双重任务的载体。本课题的研究总目标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探索”,有力的改善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观,改善教师的教学观,改善对初中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新的探索,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改善学习者的教学方式;寻找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规律性;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结合学校教科研能力的实际状况,决定以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对初中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用教学效果检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整合中的各研究项目情况;总结研究情况,及时反馈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更进一步的指导规划研究内容,并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和规律性。(三)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准备阶段(2003.1-2003.5):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积累资料,落实好课题组人员,做好研究前各项工作。实施阶段(2003.5-2005.5):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开展问卷调查,编制教师、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现状认识的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分课题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理论指导下,探索经验总结法、比较借鉴法、个案法等整合方法,及时检测,及时反思,不断调整;撰写论文、制作光盘、整理教案集;进行阶段性评估。总结阶段(2005.5-2005.9):资料整理,撰写结题报告,有关专家领导评估。 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1、学习研讨 为了使大家对整合的理念有所理解和认识,我们首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先进的教育专家学习,提升每一位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使大家对“整合”有了新的认识,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整理、组合的意思,强调合乎事理地将各部分的个体力量组织成有机的统一的主体,强调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强调个体中某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体系的引导下,呈现出高度自然的和谐与协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并不就是单纯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追求课件背景画面的美观新奇,而是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容量的扩展,学生兴趣的提高,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2、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首先就问卷的内容、题目的设计、问卷的时间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本次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个层面进行。通过问卷,了解到以下一些情况:本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处于初步阶段,有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从调查中还发现,我校绝大部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是偶尔使用,基本局限于展示课,这主要是由于制作多媒体课件麻烦多,费时多。就我校教师开展多媒体展示课的现状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用“课件”替代板书的偏向,无法体现整合的优越性;有一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认识片面,认为自己教了几十年书,凭着粉笔黑板不也教出了很多优等生,何必非要进行所谓的整合呢?不少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存在着畏惧畏难的心理,生怕由于自己的操作不熟练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在课题的实施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分层培训、环境建设、体验实践等方面的具体研究1、分层培训为了更好地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培训活动,使每位教师认识到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紧跟时代、更新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同时引领学生去学习。我校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抓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进行了分层次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第一阶段,进行了计算机初级培训,要求全体教师掌Windows基本操作和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阶段,对50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中级培训,要求能利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课件,管理学生学籍与成绩,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阶段,对部分骨干教师要求能用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络课件、网页,并能进行图片处理。现在我校绝大部分教师能用Word进行常规的文字处理,部分教师会制作演示文稿和独立制作课件,骨干教师能独立制作网页。2、环境建设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创造条件保证课题组成员在优裕的环境里完成课题研究 学校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上,全力配合浦东新区完成“校校通”工程,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移动多媒体等设备,还为每一位教师配备128兆的移动储存器。 把课题研究的时间排入课程表,规定每周一上午34节为课题集体活动时间。 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周补贴一课时计入工作量。 课题组成员论文发表、论文获奖、课件获奖都按级别和等级的不同,以不同的分值参加年终考核。3、研讨体验本课题组成员着重从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突破的整合三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执教了三堂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研究课,课题组的成员均参加了听课与评课,并在此基础上,鉴于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及课程整合的不同性质,大家讨论推出了一堂全校范围内的实践研究课等腰梯形的性质,听课覆盖率几乎达到了100,课后毎一位教师都参与了评议与总结。三、研究实施(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怎样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教学契机,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优化教学效果是本课题值得深入研究之处。(二)整合的原则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而教学模式产生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验证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现代理念、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学创新行为,这些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出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互动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应呈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互动状态,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研究的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去营造教学环境,为多元素的互动学习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共同化学习,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集体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整合中,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性原则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创新理论,然后一面实践,一面总结,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必须遵守这个规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达到最优化。老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自主还是被迫;要注意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的结合。更要注意研究学生对媒体信息的感受,是乐于接受还是不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以及在各个层次学习内容中对内容、难度、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心理反应。要注意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各种不同的学习模式。总之,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 4.实效性原则在探索整合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注重其实效性,不搞形式,不作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使课程整合卓有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专利,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环节,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三)整合的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和策略研究十分重要。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 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 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思想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 结构。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 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四)整合的途径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设立三个分课题研究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方法整合的探索。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是: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教育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先进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某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那些要素改变了?那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3、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4、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5、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要求(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要求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和教学单元而异。每位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去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四、研究结果1、课题组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个层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掌握了本校教师、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情况,并分别撰写了调查报告发表于有关刊物上。2、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达成思想上的共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必将变革人们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也必然带来以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教材的多媒化,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和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教材的信息化表述。 教学目标改革教育内容的一系列改革会对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产生强烈冲击,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成为主体。而这些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和评价)的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人的重视,一些开拓者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上述目标的教学,如前两个阶段七个层次中提到的一些教学策略和模式,但是,这些尝试毕竟是小范围的,短时间的,在自发的形式下组织的。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新的、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authentic)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的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架构改革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这样,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45或50分钟一堂课,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活动安排的分组上,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实行异质分组。教学模式改革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不同时期、在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的定位,对信息技术与教学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想法,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CAI)。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出现,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以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弊病。另外,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的迅猛更新,如何使人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使教育对象自觉且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发展,使之具有快速准确的信息处理能力、灵活方便的信息控制性能和非常大的信息存储功能。采用它来辅助教学不仅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可以促进教学向自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人们在有限的时间,按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不同的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构成了人-机-人的教学系统。其中,根据教师、学生和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课堂示教模式、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模式等几种模式。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完全脱离以上CAI教学的几种模式而独立存在。而是对CAI教学中,尤其是以网络教学模式3、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教育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和案例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刍议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等一系列文章在刊物上发表4、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全校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每个学期课题组都要配合教导处举办或承担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展示周活动,全校每个教师都积极参加和开展此项活动,学校也把每位教师全年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的课时、成果等列入教师业务考核的基本内容。5、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全校教师应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热情和积极性,近二年来教师们制作了大量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并多次在市、区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附课件光盘6、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与人协作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改变了学生心态,积极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让学生主动参与愉快的教学活动,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五、总结与反思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第一、“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其具体体现在其一、“整合”教学要有针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就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来说,就应该在课前导入的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引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这种“整合”能补充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足,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其二、“整合”的过程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这些软件依据学科特点由教师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其三、“整合”的内容要与教学实际相吻合,不能脱节;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它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结构,课堂教学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其四、“整合”的契机要恰当,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在数学几何内容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原本较为复杂的作图环节简单化,同时又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全面可视性强的特点,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主动探究学习的自觉性,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课标的实施具有推进作用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如果有个别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一时难以理解时,他就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后再进行学习;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工具进行深入学习。其二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可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可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学习成果;学生也可利用虚拟技术模拟探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其三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网络交互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合作,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具有交流信息、发布信息的功能。 同学之间可通过网络相互交谈,发表各自的主张,相互借鉴,对各自得出的结论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可让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士介入讨论,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有利于形成一种校园文化。在网络上沉淀下来的结果可进行积累,成为下一届学习研究的材料。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其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其三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其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从而促进自我教学水准的不断提升和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总之,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推进课程呈现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都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上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类别,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价值观点,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指导和帮助。由于学科本身性质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分析国内外有关整合的实践案例,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探索,目前我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一)基于辅助的理念,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虽然在随机性问题、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仍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使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从知识的传授,变为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实际上网络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者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的目的)而对整个学习来说,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传统教学是把载体(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死做题,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让学生动态地掌握每个知识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推理、分析及动手操作等真正学会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体地说,这种全新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里,要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驾驭飞速增长的各种知识,只有“会学”才能“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科教学,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不断加大的教学信息之间的主要矛盾。多媒体教学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主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较长时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教学内容吸收得快,理解得深。这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一定的原则规范。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3.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确实具有优化学习过程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提供了各种机遇,给优质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育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做出努力。课题组成员:原课题负责人:陈忠;现课题负责人:朱初耀主要成员:张爱民、巢生华、王婷、黄声兰、张淑艳、丁敏、王咏、殷振东、彭锁新参考文献: 1、陈至立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2000年 2、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2)。3、黎加厚 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 电化教育研究,1997.3-4期4、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 5、钟启泉 教师“专业化” :理念、制度、课题 教育研究2002年6、朱初耀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的思考浦东教育研究2004.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