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方式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随着课改的深入,一大批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如“自主学习模式” 、“三自一导”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模式” 、 “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等等。观其核心都是围绕新课程改革的主题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倡导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课堂”为“学堂” , 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单纯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进而广大教师也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通过对话与交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把课堂改造成为师生对话、沟通、探索的平台。 “师生互动”也因此成为课改中的一个高频名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也关注到了“师生互动” ,但是尝试越多困惑越多,我们的互动往往存在于形式与表面,不能使“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落到实处。纵观改革中,我们的认为思品课的师生互动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互动过于随意。教师对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的内容、互动的目的、互动的时机、互动的过程没有认真的设想,只是为了互动而互动,把传统的“满堂灌”改为高密度的提问与回答,致使师生互动不能深入。其二:互动过于表面。师生互动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年长的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突破,年轻教师面对课堂中的互动不知所措,最终导致我们的“师生互动”只在公开课、优质课中成为一种作秀的工具,只求形式,不讲实效,没有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其三:互动过于单一。师生互动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互动一般只局限于师生的问答,形式太过单一,枯燥无味,没有实际考虑学生的需求。其四:互动过于盲目。由于教改过程中对于“师生互动”的高度关注,使得教师过分强调“师生互动” ,不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实际情况,硬性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介于教学过程的中的尝试与反思我们总结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产生的。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思品教师自身,缺乏相关理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师生互动”的问题没有有效的理论作为指导,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所需,使得互动没有发挥其有效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思想品德课特殊的中考考试和计分形式,使我们的学科在学生中长期不受重视,学科地位较低,致使缺乏学生的配合与参与, “师生互动”有效性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方式开发与研究”这一课题,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各种思品课教学互动的实际状况、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研究开发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方式、方法,倡导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得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从而构建多项互动的有效课堂。我们所探索的有效互动是立足于学生真实思考的课堂互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使他们学会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具有勇于表达个人见解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一)名词术语界定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象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师生互动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生生互动可分为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共五种类型。 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教学过程,并在其中获得丰富而有质量的学习经验的教学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既包括语言的交流,也包括行动的交流。(二)国内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国内外教育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都阐明了师生互动的内涵和特征,都强调了现代教学中“师生积极互动”的重要性。但对“师生互动究竟有哪些有效的行为方式” , “怎样促成其有效性”这些方面,还缺少深入的、细化的、具有可行性的研究。相对的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主要近两三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方式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三)课题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儿童在良好的,有效的师生互动中,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思考,获取新知识、新经验,进而重构自我认识。2、自主学习理论概述自主学习,也叫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 ,理论上指的是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由此我们可以定义思品课中的“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和练习方法, (即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最佳的学习目标和自选练习方法) ,通过自我监控练习过程和及时评价练习结果等方式,在老师必要的示范、精讲和帮助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它具有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和相对性等特征。3、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论中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在思品课堂,每个学生都期望在被重视中实现“成功” ,如果仅仅留于表象互动或“儿科”级别间,容易使儿童兴趣下降,进而降低学习期望,丧失学习动力。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一)基本内容1、新课程实施中思品课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师生互动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师生互动方式的要素和特征。2、本校思品教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通过观测和调查,对本校思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和途径。3、思品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分析选择思品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4、促进思品课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新理念,变革管理行为,为师生互动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预期目标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首先在于改变目前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师生互动无效的种种现象,重塑“互动互利”的师生关系。其核心是构建“平等对话,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课堂教学平台。使师生之间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敞开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心灵的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境界,从而更有利于思品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其次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使思品课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生本、生生、师生的多向互动,产生“共振”作用,形成合力,打造有效课堂,提倡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演绎出一种共同探究、观念共享的和谐状态,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再者,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将进一步提升思品课课堂教学的生命性,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灵动的课堂:其一,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命性:激活书本知识,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效沟通。即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的沟通。通过这些沟通,使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态。其二,通过思品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提升课堂教学中“人”的生命性:从把学生只看做认知体向生命体的本源回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起特殊的“人人”关系,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种特殊的“人人”关系是师生作为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且在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只有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课堂才有可能具有真实的智慧的灵动和生长的气息。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方式的开发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操作实施,包括以下四个具体措施:1、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工作开始前,制定“初中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开发与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小组成员必须认真学习,统一认识,明确要求,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2、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在教研组内寻找有意向参与研究的教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形成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更好的落实于思品课堂。3、加强新课程实施中思品课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研究学习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共同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师生互动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师生互动方式的要素和特征。进而更好地开展我们的课题研究。4、重视教学实践,讲究科研实效。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及时调整思路方法,力求使教学方式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并收到预期的效果。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一)课题研究的步骤1、启动准备阶段(2011 年 3 月至 2011 年 4 月)(1)确定研究内容。(2)文献资料的学习及收集。(3)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4)制定实施方案。2、课题研究行动阶段 (2011 年 4 月至 2011 年 10 月)(1)按制订的课题方案开展研究,创设不同方式提高思品课“师生互动”的有效性。(2)研究落实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及有效性的策略和操作方法,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及时总结和交流。(3)收集有关资料,写出阶段小结,完成相关的视频案例分析。3、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1 年 11 月2012 年 1 月)(1)形成总结性报告,开展相关研讨活动展示。(2)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结果。(二)课题研究人员分工课题负责人: 陈晓波(中学二级教师,杭州市清河中学教师)课题指导:(负责课题研究的引导等管理工作)黎敏(中学高级教师,杭州清河中学副校长)负责课题材料汇编:陈晓波学生调查:陈晓波 李杉(中学一级教师,杭州市清河中学思品教研组组长)课堂实录:陈晓波 李杉六、成果形式1、论文2、视频案例七、课堂研究的条件分析1、学校的学术背景2、完成课题的保障(1)学校在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本课题的研究实施。(2)学校每周本教研组互动期间安排了一定的科教研学习交流时间,保证课题的从容实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