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基本理论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施治) 。3、症:症状,疾病的外在表现。4、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5、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6、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辨证论治7、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五脏。8、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9、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10、阳证疾病:疖、痈、丹毒、脓肿。阴证疾病:结核性感染、肿瘤等10、脉象以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12、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的方法包括: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13、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15、五行学说: 木的特性: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温热、升腾;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金的特性:清洁、肃降、收敛;水的特性:寒凉、滋润、向下运行。16、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表自然界 人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五音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角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微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宫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商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羽17、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 火 土 金水 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18、五行相乘:过克为乘。19、五行相侮:反克。20、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等。21、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第四节藏象1、五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2、五脏的特点:藏精气而不泻3、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4、六腑的特点:传化物不藏。5、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6、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藏精气而不泻。7、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心生血,推动血在脉管中运动。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与小肠相表里。8、肺的生理功能:又名“华盖”“娇脏”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行水”(1)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 (吸入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里合成宗气;调节全身气机) (2)主宣发与肃降:通过肺的宣发,向外呼出浊气将脾所传输的水谷精微津液,布散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恒定,抵御外邪入侵(3)肺主通调水道,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有疏通调节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通过肺气宣降将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全身,外达肌肤官窍,内至脏腑组织。通过肺气宣发,排出汗液,呼出浊气,排出部分水液。通过肺气肃降,将水液向下输送,布达内脏,归于肾之水液经肾的气化,浊者下注膀胱,为尿液之源;大肠传导正常,从大便排出部分水液。(4)肺朝百脉,主治节。9、脾的生理功能:脾和胃相表里,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泉,后天之本” (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指脾有对食物消化并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作用;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和吸收、传输和布散作用,防止水液在休内停滞) (2)主升清一是上输精微物质至心、肺;二是升提内脏在正常位置(3)主统血是统摄控制血液,使血运行于脉内而不外溢。10、肝的生理功能:肝与胆相表里,为“刚脏” (1)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2)主藏血。11、肾的生理功能:与膀胱相表里, “先天之本” “肾为气之根”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主纳气濡养温煦脏腑。12、心与肺的关系:心主行血,运载宗气,保证肺的呼吸;肺主呼吸,生成宗气,推动血液运行。宗气是心与肺的纽带。13、心与脾的关系:心行血,脾生血又固摄血。14、心与肝的关系:心主血,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主藏血。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思维活动方面。15、心与肾的关系:“水火既济,心肾相交”16、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的协同作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17、肺与肝的关系:肺主降肝主升。咯血为“肝火犯肺”18、肺与肾的关系:肺主水之上源,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19、肝与脾的关系:肝藏血,脾生血和统血。20、肝与肾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21、脾与肾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22、心与志、液、休、华、窍的关系: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汗血同源;在休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23、肺与志、液、休、华、窍的关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休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24、脾志、液、休、华、窍的关系: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涎有关,唾与肾有关) ;在休合肌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25、肝与志、液、休、华、窍的关系:在志为怒,怒则伤肝;在液为泪,开窍于目;在休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26、肾与志、液、休、华、窍的关系: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休为骨,其华在发,骨之余为齿;血之余为发;脑为髓之海。在窍为耳及二阴。27、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恆之府。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喜润恶燥” ,胃气宜降。 (3)小肠:与心相表里。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主液” (4)大肠:与肺相表里。主传化槽粕,传导之官。 “大肠主津” (5)膀胱:与肾相表里。 (6)三焦:又称“孤腑” ,与心包相表里。功能: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元气根于肾;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为元气运行的通路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28、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心合小肠” , “肺合大肠” “肝合胆”, “脾合胃” , “肾合膀胱” 。(1)脾胃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纳运相合)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相因) 。脾属阴喜燥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 (燥湿相济) 。29 脑与五脏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第五节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气之主,吸入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气的生成与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1、气的分类(1)元气:原气,根于肾,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并受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育。推动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2)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 ,又称“膻中”。由肺吸入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聚集于胸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盛衰有关(3)营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运行脉内(4)卫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护卫肌表,防外邪侵入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排汗。运行脉外。2、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2、气机: “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3、血的生成:由营气、津液、肾藏之精化生而成。营气、津液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脉为血之府。精血同源。4、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影血血为气母。5、津:质地较清,流动性大,布散休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6、液:质地较稠,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7、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依靠胃的运化;输布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排泄依靠肾的气化蒸腾。以三焦为通道。8、津液的功能(1 )滋润和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3 )运输代谢废料。胃液、唾液、肠液、关节腔液9、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第六节经络1、十二经脉名称: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2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手经在上 足经在下内侧为阴 外侧为阳。1、十二经脉的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三阴经,从足走腹。 (阴升阳降)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胆经足厥阴肝经(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4、奇经八脉的特点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间之分。实寒、虚寒。 (3)但热不寒: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壮热:高热持续不退。里实热证潮热 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 ,即为潮热。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 ,又称“骨蒸潮热。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阳明潮热:是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因其常于日晡阳明旺时而热甚又称“日晡潮热。低热:轻度发热,热势偏低。阴虚内热,气虚发热,温热病后余邪未尽。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称为寒热往来。14、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15、表证无汗恶寒发热,肌肤无汗出,脉浮紧,外感寒邪引起的感冒;“表实证” “伤寒感冒” 。表证有汗恶风发热伴有汗出,脉浮缓,外感风邪为主引起的感冒, “表虚证”“伤风感冒” 。16、自汗:气虚或阳虚;盗汗:阴虚或气阴两虚;大汗:里热证,亡阳证;战汗:邪正相争之转折点。17、疼痛性质特点与临床意义:胀痛是气滞。重痛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刺痛为瘀血。冷痛为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绞痛是实邪闭阻气机。灼痛是火邪窜络或阴虚阳 热亢盛。隐痛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挚痛是筋脉失养或阻滞。18、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饮,可见瘀血。(四)切诊19、寸关尺脉与脏腑关系: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 。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20、代脉:脉来一止,不能自还,止有定数。是脏气衰弱。21、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有块累累,当考虑燥屎内结。腹有结聚,按之硬,且可移动聚散的,多为虫积。右侧少腹部按之疼痛,尤以重按后突然放手而疼痛更为剧烈的,多是肠痈。第三节辩证22、表里辩证表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里证临床表现: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23、寒热辩证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热证:发热喜凉。 24、虚实辩证虚证: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实证:发热,腹胀痛拒按。25、阴阳辩证阴虚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形体消瘦,口干,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阳虚证:精神萎靡,少气懒言,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汪便清长,大便溏泄,浮肿,小便不利亡阴证:汗热味咸而粘。亡阳证:冷汗淋漓。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4、假神表现: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5、望色:白主虚寒证、失血证。黄为脾虚、湿蕴。赤色主热证 赤为血色。青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6、舌的单位与脏腑的关系:舌尖-心肺;中- 脾胃;根 -肾;边-肝胆。7、望舌的注意事项:光线伸舌姿势染苔。8、舌诊的临床意义:舌质断内脏虚实;舌苔断病邪深浅和胃气存亡判断正气的盛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