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指导书(适用于工业工程专业)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系年 月1.课程设计目的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是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企业系统布置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其目的是:(1)能正确运用工业工程基本原理及有关专业知识,学会由产品入手对企业生产系统进行调研分析的方法;(2)通过对企业布置设计的实际操作,熟悉系统布置设计方法中的各种图例符号和表格,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的规范设计程序;(3)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学会如何编写有关文件;(4)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设计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如何分析、发现现有企业布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的工作能力,以及掌握完整的系统布置设计方法。为此,本课程设计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现场调研阶段;二是企业布置设计阶段。具体内容与工作量要求如下:(1)现场调研适当选择企业(车间现场)作为研究对象,该企业的生产类型最好属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其产品品种在 510 个左右。也可以结合实习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完成本课程设计。须完成下列工作:产品调查 分析产品构成,并列出企业主要产品零、部件明细表。生产工艺过程调查 针对 35 种主要产品加工工艺过程绘制工艺过程图,并注明各工序间物料搬运量。绘制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料流程图,选择改进课题。改进区域作业单位调查 针对各种不同的部门编制相应内容的调查表。对于生产车间,主要调查产品、产量、设备类型与台数,物料流动模式、建筑物结构型式与占地面积等;对于职能管理部门主要调查职责、人员构成、设备配备、办公室面积等;对于仓储部门,应调查储存物品、储存方式、占地面积大小等;对于辅助服务部门,主要调查工作性质、功能、占在面积大小等。当上述数据调查有困难时,可以简单地从企业平面布置图中直接取得各部门的占地面积大小。绘制现有平面布置图。对现有平面布置进行分析,找出不合理处,并提出改进意见。(2)布置设计针对企业实际,完成下列工作:产品分析,产品产量分析,确定生产类型。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绘制工艺过程图。进行物流分析,得到物流相关表。进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得到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将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与非物流相互关系表另权合并,求出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绘制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参考现场调研的情况,列出影响布置的修正因素与实际限制条件。设计三套布置方案。布置方案的自我评价。(3)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是整个设计工作的总结,应包括现场调研报告以及工厂布置设计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现场调研部分 应包括必要的图表与文字说明,不少 3000 字。企业布置设计说明书 应包括各阶段工作数据表格、各布置方案简图及文字说明,工作量不少于 8000 字,说明书为 A4 纸,用碳素墨水书写或打印。3.课程设计时间及进度安排本课程设计计划用四周时间完成,各阶段进度计划如下。(1)现场调研产品调查 1 天生产工艺过程调查 1 天现有企业平面布置状况调查 1 天编写调研报告 2 天(2)企业平面布置设计物流分析 1 天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合并 1 天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1 天绘制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1 天绘制布置方案图 3 天编写设计说明书 2 天准备答辩与答辩 1 天4.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学生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规定要求,经过现场调研与布置设计两个阶段完成设计任务,并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同意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辩。答辩小组以指导教师为主,由讲师、工程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总人数不少于 3人。答辩时,学生自述主要设计内容 1520min,然后回答答辩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每组学生的答辩时间一般为 3040min。成绩评定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者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总人数的 20%。5.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要求(1)图表标准按行业规范标准使用各种图表,并使用规范图例。(2)规范图例在平面布置图中,采用多种规范图例表示企业的各组成部分。(3)设计说明书组成设计说明书是整个设计工作的总结,是设计成果的书面表述和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说明书应由封面、设计任务书、评语、正文目录、正文及参考文献等构成。封面 封面采用学校统一的样式,应注明课程设计说明书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等内容。正文目录 按章、节列出正文目录正文 正文应包括整个设计过程的主要内容,即包括所有设计步骤、表格及必要的简图,要求计算准确、条理清楚,系统性、逻辑性强。参考文献 说明书最后应列出设计过程中参考书籍、资料及论文等。参考文献内容一般按以下次序列出,即序号、作译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 、版次(第 1 版省略)、出版地、出版社(或杂志)名及出版年月(或杂志的卷期数) 。评语 在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经答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设计情况、答辩情况及答辩小组意见,写出适当的评语并签名,供存档用。6.参考资料王家善 吴清一 周佳平编 设施规划与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曾剑 王景锋 邹敏主编 物流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年 6 月李苏剑 游战清 胡波编著 企业物流管理理论与案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王成主编 现代物流管理实务与案例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年 9 月朱耀祥 朱立强编著 设施规划与物流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年 9 月 刘联辉 彭邝湘编著 物流系统规范及其分析设计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附:课程设计的步骤(以企业总平面布置设计为例,车间(仓库等其它现场)参照此步骤)良好的设计程序是企业平面布置设计成功的关键,为保证设计质量,减少设计中的反复,可参考以下步骤进行设计。一、基本要素分析在此步骤中,重要的是要清楚地了解产品的组成及各个零件的制作工艺路线,为进一步的物流分析做好准备。二、物流分析物流分析是平面布置的基础,只有在进行准确的物流分析后,才有可能得到合乎需要的布置方案。1.产品工艺过程分析(1)分析给定的工艺过程表通过对产品加工、组装、检验等各加工阶段及各工艺过程路线的分析,计算每个工艺过程的各工序中加工前工件单件重量及产生的废料重量,并折算成全年重量。(2)分别绘制各个自制零、组件工艺过程图。(3)汇总形成产品总的工艺过程图,特别注明各工序(作业单位)之间的全年物流量。2.物流分析(1)根据产品总的工艺过程图,统计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强度。当存在逆向物流时,物流强度等于正、逆物流强度之和,统计的结果填入物流强度汇总表。(2)将各作业单位对的物流强度按大小排序,自大到小填入物流强度分析表,根据物流强度分布比例划分物流强度等级。(3)填写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三、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按下列步骤进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1)明确各作业单位的特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生产、仓储、管理、生产服务或生活服务等) ,有无振动、噪声、烟尘及异味等环境污染。(2)明确各作业单位与其它单位之间的重要联系,包括工艺流程、物流方面联系和工作性质相似性、生产管理、人员等方面联系。(3)明确存在环境污染的作业单位对其它作业单位的影响。(4)整理出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影响因素,约 8 到 10 条。(5)确定各个作业单位对之间影响相互关系的因素,并初步确定相互关系等级。(6)调整相互关系等级比例,将最后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级填入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四、作业单位间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合并(1)通过产品特点分析,明确物流对生产的影响大小,确定出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相对重要性(加权值) 。(2)利用作业单位之间综合相互关系表,量化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等级,计算合并后的综合相互关系分数。(3)统计各段分数作业单位对的比例,划分综合相互关系等级。(4)填写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五、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1.综合接近程度计算利用综合接近程度排序表,量化综合相互关系等级,并计算出各作业单位综合接近程度,按综合接近程度分数由高到低排序。2.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按 A、E、I、O、U、X 级顺序,处理各级作业单位对之间的相互位置,同级作业单位对按综合接近程度分数的高低顺序,安排各作业单位的位置。六、绘制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1)按待布置企业(现场)构成的复杂程度,选择图幅大小,企业越复杂则图幅越大。(2)按图样大小与厂区大小比例选择绘图比例, 。(3)将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放大到面积相关图图样上,放大时应使位置相关图居中布置,并在各作业单位之间留有尽量大的空间。(4)按综合接近程度高低顺序,将各作业单位面积绘入面积相关图中,若预留空间不够,则可适当调整。七、绘制企业平面布置可行方案图考虑修正因素与实际条件限制因素,修改调整面积相关图。包括如下因素:(1)企业占地面积大小。(2)根据产品特点,确定物料搬运方法,如采用托盘搬运产品并用电瓶车来实现车间之间的运输。(3)确定企业外运输方式,一般采用汽车。(4)根据企业地理条件选择道路形式及其技术参数,包括主、次干道路宽度、弯道半径、交叉路口转变半径等。(5)根据企业外公路情况,设定数个进出口位置,形成多种布置方案。(6)合理设置企业各区域位置。(7)考虑风向特别是盛行风对作业单位相对位置的影响,避免烟尘、异味等空气污染影响人身健康。(8)考虑建筑物朝向、间距、防火、防噪声等因素。考虑上述因素,整理出三套可行布置方案,按制图标准绘制成企业平面布置方案图。八、评价择优(1)选择方案评价因素,如物料搬运效率及方便性、扩建可能性、生产管理的方便性、防止污染、安全生产、辅助服务方便性等。(2)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3)评比各方案的优劣等级。(4)计算各方案的得分,得分最高的为最佳方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