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课程论文题目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作者 周 伯 源 学号 054220109 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日期 2006 年 6 月 25 日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周伯源 李明生(中南大学商学院 410083)【内容提要】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村问题的方向在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一、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一)农村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规模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截至 2004 年底,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 41.8%,但我国仍然是个农业大国,全国农村人口将近 8 亿人(不含港澳台,下同),农村劳动力达 5 亿余人。近 20 年来,农村耕地每年以 600 万800 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减,而农村劳动力每年以1000 万上下的速度递增,加之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维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种植业需要的劳动力会进一步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达到 1.7 亿人,普遍存在隐形失业,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看,在高达 34%的劳动力资源闲置的情况下,要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是不可能的。(二)劳动力过剩的矛盾还在加剧我国劳动力过剩的矛盾还在加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受人口增长惯性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量还将持续增长。据估计,截至2020年,我国每年还将增加1000万劳动力,按经济增长率每年7%计算,就业人口也只能每年增加800万左右,还有200万的就业缺口。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全国耕地中坡度大于2.5度的0.91亿亩耕地将逐步退耕还林还草,以改善生态环境。这又减少农业中的600多万个岗位。三是加入 WTO 后,农业竞争加剧,低层次农产品大幅减少,大约要有960万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部门。四是由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下岗职工总数不断增加,城市安排重新就业的压力很大,这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目前全国有近1亿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打工就业,有1.33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中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 ”今后20年,我国至少还要推动2亿至3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乡镇非农产业。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呈加剧趋势。(三)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按15岁及以上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占15岁及以上总人口比重计算,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的比例最高,达到52.2%,其次是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所占的比例为24.2%,而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则仅占13.5%,不识字的人占10.3%。虽然近几年高校扩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总体程度仍然偏低,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低下的农民文化素质导致农民难以在城市获得稳定和收入较高的职业,无力承担起家庭向城市移民、生存、发展的高额成本,农民只能无奈地像“候鸟”一样往来于城乡之间。(四)政策限制和歧视现有的政策障碍与歧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户籍制度的歧视。目前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劳动力存在差别并受到歧视的现象。二是就业制度的歧视。表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就业,仍主要被限制在“非正规”部门,不能参与和城市劳动力的公平竞争。农民要想在作者简介:周伯源(1977),男,湖南耒阳市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城市短期性就业容易,要想永久性就业、尤其是永久性定居依然十分困难。三是教育培训的歧视。表现在对农民而言缺乏相应的培训部门,机会不平等,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上的部门分割等;对农民的子女而言,他们的城市入托、上学等方面要收高额的附加费用。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一)提高社会总产出,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得到提高,进而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根据社会总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达到均衡配置时,社会总产出达到最大的经济学原理,中国农业中大量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大大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有关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产生巨大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非常显著。因此,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将推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民劳动力平均可利用农业资源条件得到改善,使得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之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会得到提高。而且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后,可以拉动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提升农产品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三)推进城市化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大幅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提高后它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能够促进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通过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把周边地区的经济网络成一个有机整体,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城市通过自己经济质量优势和先进性,对所在区域和周边广大农村起领导作用。城市将自己的技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广到所在区域和周边广大农村,从而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作用。三是城市还通过自己高科技的研究、开发的巨大潜能的不断释放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不断成长,使城市经济成为所在区域和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最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又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一)加大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投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还很薄弱,在一些地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这种情况与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进行创新。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在投入主体上应该构建“以国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体制,重点扩大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的投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比例,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以保证农村人口基本素质提高。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各类短期技术培训。可以将农民职业教育按对象分成大众化的农民技术入门培训、骨干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农民、先导农民的培养。(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加快农业产业化可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也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就业。通过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速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发展精细农业,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资本含量及劳动密集程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发展畜牧养殖业、林果业、渔业等改善大农业结构,同时吸纳消化部分劳动力。(三)大力推动农村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城镇建设代表性的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企业乡镇,通过乡镇经济带动农村城镇发展。以湖南祁阳县为例,该县各乡镇在承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过程中,依托该县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农产品资源,积极发展乡镇经济,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洗脚上岸”式在家当工人的农民越来越多。据统计,2005 年,该县 23.2 万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 10 万人成了本县的“工薪族” ,就地转移率达到了 47%。大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的城镇发展。第二种是商贸乡镇,其形式实质就是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在集聚商品的同时也集聚大量的消费者群,创造了大量城市服务需求,同时刺激了当地家庭工业、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即由专业市场启动,农村工业快速跟进,推动小城镇建设的“三位一体”模式来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浙江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如义乌的“中国日用品商城”等都是成功范例。(四)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是鼓励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合理配置劳动力和土地,逐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和转移,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比较通行的一种形式就是反租倒包,由乡政府运用法律、法规程序,把已承包给农民的土地从自愿转移到农民手中反租出来,再倒包租给农业企业或愿意扩大规模的农户。通过承包土地的有序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进一步分工和转移,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解除后顾之忧,愿意舍去土地投身于二、三产业;而留守故土的农户由于增加了承包土地面积,也获得了相应的规模效益。二是对被征地农民给予合理的补偿。根据新的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收益,其中 50%左右应用于农民的社会保障安排;剩余的 50%左右,一部分留于集体发展村集体经济,大部分仍应分配给农民,并鼓励农民将这部分收益以股份方式,投入发展股份制集体经济。农民与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征地使得不少农民失去了耕地,失去了维持生存的生产资料。将这些失去土地的、缺乏在城市生存技能的农民强行推向市场,只有通过合理的补偿,才能使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顺利实现。(五)全面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1)改革我国户籍制度,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当农民的户籍问题解决了,农民才会放心地将土地移交,土地资源也才能得到有效整合,农民的转移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要针对大、中城市出台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户籍开放政策,都要热心接纳农民。(2)改革就业管理制度。帮助农民实现公平的就业竞争,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清理各类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政策规定,完善特殊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制订出台鼓励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政策措施。在流动、择业、投资经营、福利待遇、子女受教育资格等方面,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基本平等的地位,从而真正鼓励农村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流动。(4)调整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现阶段的区域发展政策,要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使其获得同东部地区平等的政策。在考虑区域经济政策时,尤其是对贫困地区、山区、库区予以重点扶持,帮助这些地区尽快摆脱贫困。缩小地区差别可以进一步拓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5)尽快建立改革现有的二元结构下的保障制度是农村劳动力最终转移的根本保证。要加大政策与资金的倾斜,将社会保障的范围扩大到农民群体,建立多元的,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一是要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失地农民应按照城镇居民的标准或参照城镇居民的标准设置社会保障项目。二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由于高流动性和边缘性特点,对其社会保障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三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主要是针对仍然留守在农村从事耕作的农民进行的社会保障。(6)将目前分离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纳入统一的管理轨道,扩大劳动力市场的覆盖面,从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尽快扩大为面向全社会劳动者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调控机制,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调控尽快过渡到主要凭借市场机制来调节,逐步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多行政干预;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运行、调控的法律规范。参考文献1金兆怀.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2 (3) 2袁志刚,范剑勇.剖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劳动保障通讯,2002 (5) 3鄢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思考: http:/www.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