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避难硐室日常维护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管理 切实做好硐室内部各种设备设施的检修维护、急救物资的更新补充 确保避难硐室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特做如下规定 一、明确避难硐室维护管理人员配备及责任 矿通防科是避险设施日常维护管理的牵头部门 对避难硐室各项工作全面负责 安设专人对避难硐室进行巡检 发现问题及时协调相应部门进行处理并对避难硐室的日常管理维护进行监督 通防工区负责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安设专职维护人员对避难硐室进行值班 对避难硐室全面负责。 二、定期进行避难硐室相关知识培训 由通防科组织专业大课 全体员工分期参加培训 对避难硐室内各类物资器材、设备设施的使用及安全注意事项方面进行专项培训。加强对避难硐室专职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为避难硐室各系统、结构、操作规程等 熟悉避难硐室内各设备的日常维护 掌握简易维修方法。联系厂家对专职维护人员进行现场培训 培训内容为避难硐室内各设备性能、原理与简易维修方法。 三、避难硐室的系统功能测试 硐室内的氧气供给、监测监控、通讯、人员定位及其它系统必须始终保持完备状态 每日由避难硐室专职维护人员进行逐项测试 填写测试记录并签字备查。 l压风、供水、供氧、供电、通讯、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制冷除湿、等系统 由通防科进行监管 通防工区设置专职维护人员对各系统进行测试 做到专业化维护管理。 2通防工区专职维护人员每天应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 l 次巡检 设置巡检牌板 做好巡检记录。煤矿负责人应对紧急避险设施的日常巡检情况进行检查。 3必须按规定及时校检、更换硐室内各种仪器、仪表 确保其正常运行。 4应保证储存的食品、水、药品等始终处于保质期内 外包装应明确标示保质日期和下次更换时间。 四、避难硐室日常维护巡检制度 通防工区区长必须设专人对避难硐室进行巡检 每日对设备进行保养维护 并负责检查各系统是否正常 填写检查记录 确保其始终处于正常待用状态。硐室内必须保持卫生、整洁 仪器装备放置合理、整齐 不得堆放杂物和出现淤泥、积水。禁止硐室内存放油脂类物品和兼做材料工具库。 五、过期食品和药物更换制度 硐室内急救药品每月进行一次检查 发现药品失效、短缺 立即更换、补充。对硐室内的食品, 应按使用说明书要求定期更换 保证质量,严禁存放过期食品。通防科负责进行监督 发现过期食品及失效药品追究维护人员相关责任。对过期食品和药物更换后必须详细记录更换食品和药物的时间及数量。 六、除专业维护、专项检查 参观 人员外 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避难硐室。硐室防护门平常应处于半关闭状态 至少每两天打开四道门 开启压风系统 15 分钟。 七、企管、财务等各部门要明确硐室内各种材料、设备、物质的供应程序 确保避难硐室日常管理的物质维修保障。 八、避难硐室纳入应急救援系统 一 作为应急救援体系要进行专业管理 每年应定期组织对固定避难硐室内各类物资器材、设备设施的使用及安全注意事项方面的培训 让每位井下作业人员均会利用固定避难硐室进行安全避险。 二 每年应针对相关片区人员进行一次进入避难硐室演练 并制定演练方案。演习期间 人员进入硐室后 严格执行避难硐室应急响应组织流程、 避难硐室操作规程 。设备定期检查和校准制度 1、 压风 供氧 、供电、通讯、监测监控等系统 由避难硐室专职维护人员每日进行测试。对相关仪表、传感器、冰箱、空气压缩机等设备逐项检查。 2、硐室内各种仪器、仪表每周至少校验一次 确保其正常运行。 3、发现氧气瓶 空气瓶压力小于 11Mpa 时 应及时升井充气。充气完毕后 要对氧气瓶 空气瓶 供氧、供气系统进行全面调试 保证完好可靠。 4、 相关部门对避难硐室供电所使用的电缆、开关及变压器每月进行一次防爆完好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每月对配备的高压气瓶进行 1次余量检查及系统调试 气瓶内压力低于额定压力的 95%时 应及时更换。每 3 年对高压气瓶进行 l 次强制性检测 每年对压力表进行 l 次强制性检验。 6、每 10 天应对设备电源进行 l 次检查和测试。 7、每年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 1 次系统性的功能测试 包括气密性、电源、供氧、有害气体处理等。 避难硐室操作规程 一、为了正确使用硐室 确保硐室内部各种系统、各种设备的安全、可靠 保证避难人员的安全 依据硐室内部各种系统、设备的操作说明 特制订本操作规程。 二、本操作规程结合避难硐室应急响应组织流程配套操作使用。 三、凡下井作业的相关工作人员 事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 考试合格 并能够独立、正确使用避难硐室各种设备、系统 确保实现安全避险的条件下 方能够入井上岗作业。 四、进入避难硐室 一 紧急状态下 员工接到灾害信息 必须根据所在地点 按照相应的避灾路线和声光指示有序、快速撤离。在无法安全升井的条件下 可以选择进入避难硐室进行避险。 二打开一道防爆密闭门 进入避难硐室。防护门两侧的空气幕将自动打开 阻隔有毒有害气体的进入。 三 进入避难硐室以后 关闭一道防爆密闭门 同时空气幕关闭。 四 打开二道密闭门 进入硐室内部。 五 进入硐室生存区后 关闭二道密闭门。 完成以上所有工作 方可摘下自救器。 五、安全进入硐室生存区以后 必须在第一时间利用硐室内部的各种通信联络、监测监控设备 及时与地面救援指挥中心取得并随时保持联系 必须听从矿、科、队组值班、带班指挥人员的统一指挥 必须保持镇定、有序 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六、按照本操作规程及避难硐室设备操作说明正确操作、使用各系统、设备 确保各种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七、正确使用、操作硐室内部各种系统、设备: 一 压风、供氧系统 1、进入避难硐室后 观察巷道内压风管路上的压力表读数 当读数大于、等于0.5MPa 时 打开压风管路阀门 向硐室供风、供氧 当压力表读数低于 0.5MPa 时 找到并打开氧气汇流架上的阀门 利用氧气瓶向硐室供氧。 2、在矿井压风系统被破坏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 开启压缩氧气钢瓶 为避难硐室提供所需氧气。 二 监测监控系统 按下七合一传感器左侧按钮 观察传感器 显示读数即为打开。 三 空气温度控制系统 1、当硐室内部温度超过 30时 开启空调风机 调节硐室内部温度。 2、当七合一传感器发出报警“避难区二氧化碳浓度超限”时 开启空气净化器 启动风机进行空气净化。 四 通讯系统 该硐室内部安装有矿用防爆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电话根据实际情况 严格按照避难硐室设备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确保硐室能够实现与地面急救指挥中心的联络。 五 食品、饮水供应系统 硐室内储存的食物和纯净水 严格按照避难硐室应急响应组织流程规定 进行分配使用。 六 应急系统 硐室内部配备有隔绝式自救器 在有毒、有害气体侵入或者缺氧的情况下 打开、携带自救器 有序撤离避难硐室。 八、避难人员接到地面指挥中心撤离命令后 必须佩带好自救器 实现有组织的有序撤离。避难硐室培训与应急演练制度 一、煤矿必须按照安全规程在矿井井下设置临时或永久避难硐室 并按照要求配套齐全。 二、固定避难硐室应符合设计要求 各类物资器材等均能满足相应设计人数的安全避险和停留时限。 三、每年应定期组织对固定避难硐室内各类物资器材、设备设施的使用及安全注意事项方面的培训 让每位井下作业人员均会利用固定避难硐室进行安全避险。 四、培训内容主要以固定避难硐室内的各类设备的操作、求救信息的发出、自身个体保护、安全注意事项、危险源观测等方面详细进行。 五、每年应针对相关片区人员进行一次进入避难硐室演练 并制定方案 详细记录演练过程和进行演练总结。 六、演练内容根据井下灾害性质分类进行 针对不同的灾害进行分别操作 尽量做到模拟真实 效果突出。 七、对演练过程中发现和存在的各类问题应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并积极改进。 八、通过培训和演练 使井下作业人员增强危险判定和自救互救意识 减少矿井灾害对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威胁 真正发挥井下避难硐室的避险作用。避难硐室应急响应组织流程 一、快速、有序进入避难硐室。 一 当发生各种灾害时 在无法安全升井的条件下 相关地点的作业人员 按照应急预案以及所在地点的避灾路线 进入避难硐室。 二 当人数较多时 各队组跟班队干、班组长要加强组织协调 进入避难硐室必须有序 以防止拥挤事件 提高进入效率。 三 进入避难硐室后 各队组跟班队干、班组长必须及时清点人数 同时认真检查、及时掌握本队组人员的健康情况。 四 各队组跟班队干、班组长要利用一切通信手段 尽快与地面救援指挥中心取得联系 及时、准确汇报事故及人员情况。 五 必须严格按照避难硐室操作规程 操作各种系统、设备。二、有序、高效组织施救。 一 由矿当班带班矿领导、业务科室科长担任硐室现场的第一负责人 如果上述人员不在现场 由安全经验丰富、熟练掌握煤矿各种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对周边巷道环境熟悉的跟班队长、班组长或者安全生产骨干担任硐室现场的第一负责人。 二 现场第一负责人必须在最短时间掌握整个硐室的人员健康情况 尽快与地面救援指挥中心取得联系 及时、准确汇报事故及人员情况 并接受地面救援指挥中心的指挥。 三 现场第一负责人必须进一步明确责任、分解工作 成立临时救援指挥体系 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要安排专人具体负责与地面救援指挥中心保持联系 对硐室内部各种系统、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控制 对硐室空气环境进行检测等。 四 进入避难硐室的人员 必须听从指挥 必须保持冷静、有序 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五 现场第一负责人要组织对受伤人员 进行必要、及时的急救。 六 现场第一负责人必须加强硐室内各种资源的管理 做到统一管理、伤员优先、合理使用。 七 指挥人员要贯彻执行地面救援指挥中心的指令 认真组织好现场施救工作。 三、迅速、有序组织撤离。 一 在接到地面救援指挥中心的指令或者硐室无法保证人员安全生存的特殊情况下 现场指挥人员必须按照指令、结合现场情况 认真组织 确保有序、快速撤离。 二 撤离前现场指挥人员必须规定联系方式 确保撤离过程始终保持联系。 三 撤离前现场指挥人员必须提前安排好伤员救治转移。 四 撤离前现场指挥人员必须认真清点人数。 四、紧急情况处置。 遇到各种紧急、特殊情况 必须由现场指挥人员统一指挥 按照有关规定 进行组织处置。 避难硐室安全仪器仪表计量检验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避难硐室内安全仪器、仪表、器材管理 确保仪器、仪表、器材安全稳定可靠、正常运行 时刻处于准确待用状态 特制定此管理制度 1、对避难硐室内所有安全仪器、仪表、器材按其型号 出厂日期进行系统普查 登记入账 做到帐、物一致。 2、每周检验一次过渡区内氧气瓶、空气瓶压力 氧气瓶减压阀压力表是否能正常使用。每日观察过渡区内甲烷传感器、CO 传感器是否准确 若精度、性能、参数与正常不符 立即进行处理。 3、每日检查生存区内压风自救装置压力表、流量计是否正常可用 观察三个环境监测传感器是否准确 若精度、性能、参数与正常不符 立即进行处理。 4、自救器应集中存放在座椅箱内 箱内要保持清洁干燥 温度在540相对湿度不大于 80%.每月检查自救器外壳气密一次 若受剧烈撞击 怀疑漏气时应随时进行气密检查。并观察自救器压力表 对含氧量低于合格范围的进行充氧。 5、对存放的矿灯定期充电 确保矿灯满电。 6、避难硐室内存在问题的仪器仪表必须当天处理完毕 对当天不能处理完毕的必须汇报上级领导 采取措施。维护人员发现问题拒不处理或隐瞒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