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之思考 刘敏 贵州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档案是文化的记录者和承载者,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国家档案局长杨冬权在部署 2014 年全国档案工作任务时强调:“进一步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和档案宣传工作, 努力打造档案文化产品, 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服务。”花溪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档案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开发档案文化产品为切入点, 自觉融入花溪文化建设的大格局, 成为花溪文化发展繁荣的有力支撑。早在 1937年花溪桥旁就矗立着一支 6 米多高的大笔, 名曰“文笔”, 以示花溪为文化区。花溪作为贵州的文化老区应抓住时机,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大力繁荣发展花溪文化。一、档案文化产品的含义档案文化产品是随着档案工作实践发展而产生的新生概念,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包括与档案有关的和利用档案形成的一切产品, 它既包括了有形的文化产品, 也包括无形的文化服务和为其他产品提供的附加值等多种形式。狭义是指为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享受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脑力、体力、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输出, 以有目的的生产劳动使档案的文化内涵由精神、意识的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 构成档案文化产品。大体上可以包括各种史料的汇编等编研成果、档案展览、书籍、画册、影集、名人字画、票证复制品, 电视片或专题片以及档案工艺品等。人们大多数从狭义的角度来对档案文化产品予以讨论。二、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意义1.弘扬花溪历史文化。花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花溪档案承载着花溪历史的精神文化信息, 它真实记载了:明代反饥饿救民生运动的悲壮历史;震惊中外的反洋教运动青岩教案;赵以炯中状元大魁天下, 黔人扬眉吐气的场景;爱国忠臣吴中藩刚正不阿、崇高的民族节气;黔中诗帅周渔璜潜心学术、不惧权贵的可贵精神;名震朝野周钟瑄克己奉公、为民造福的崇高品格;民国民主斗士平刚的英雄壮举;造诣精深、独辟蹊径艺术大师姚华的光辉成就, 等等。此外, 花溪档案如实记录了几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花溪视察工作的史实, 文化名人徐霞客、巴金、徐悲鸿、苏步青、金庸等在花溪生活游览、吟诗作画的情景。花溪历史气息厚重, 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2.传承花溪民族文化。花溪是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园所在地。有苗族、布依族、汉族等 38 个民族, 全区有 12 处文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 15 处文物为市级保护单位, 46 处文物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项。民族风情浓郁, 苗族猴鼓舞、跳场、花灯戏、射背牌、牛打场、“四月八”节庆, 布依族“六月六”对歌等丰富多姿, 开发前景广阔。有针对性地开发民族档案文化产品, 让老百姓了解花溪歌舞、服饰、建筑、语言、习俗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营造保护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确保花溪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地传承。3.发展花溪旅游文化。花溪素有“云贵高原明珠”的美誉, 自然风光远近闻名。景点面积占全区面积的 25%。有景物景观 81 个。在如火如荼开发花溪旅游的同时, 深入挖掘相关的人文档案, 如周恩来总理夫妇在花溪公园西舍生活轶事, 陈毅元帅题花溪杂咏, 巴金与憩园情缘等等。将各景点注入文化元素, 使自然美景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交融, 使游客感受到文化氛围的陶冶, 体会到花溪的文化内涵。4.传播花溪学术文化。花溪人杰地灵, 是贵阳大学城所在地, 是发展贵州先进文化的中心, 百年学府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 9 所高校为花溪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此外, 孔学堂、中华诗词之乡青岩、桐埜书屋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圣地, 学术文化深远。注重开发花溪名校、名人的学术成果档案, 尤其加大宣传花溪名人赵以炯、吴中藩、周渔璜、周钟瑄、平刚、姚华等学术成就的力度, 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思想及成果知名度, 辐射、传播花溪的学术文化。5.促进花溪企业文化。2012 年新的花溪区设立, 原花溪区、小河区 (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二为一。拥有贵州红林机械、枫阳液压、航空电机有限公司等上百家企业, 将这些企业的发展史料进行整理汇编成册, 提炼出企业的文化精神, 对企业的发展, 加快贵州“工业强省”战略有着重要意义。三、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思路花溪档案部门应紧密结合花溪文化建设, 立足本职, 深度挖掘馆藏资源, 积极开发花溪档案文化产品, 最大限度地为花溪文化建设服务。1.广泛征集, 资源整合。本着“多方式接收、多渠道征集、多载体接纳”的原则, 大量收集反映花溪各个层面活动的档案材料, 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档案应收尽收, 应存尽存, 特别是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生动素材。大力宣传, 广泛动员,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档案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如花溪 2011 年“花溪记忆”老照片征集活动, 得到了花溪政府、教育、文化部门及个人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收效显著。积极整合档案资源, 树立“大收藏观”, 不断丰富馆藏。对档案反映的不同对象进行整合。如文化馆、档案馆负责整合花溪文化艺术单位及个人形成的各类文化艺术档案文献;图书馆负责整合花溪各个单位及个人出版的刊物著作;城建局负责整合花溪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形成的、经过竣工验收的档案;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档案部门负责整合为花溪文化建设服务中形成的档案。2.举办展览, 开展讲座。让档案承载的文化从尘封中走向大众, 采用联合办展、媒体报道、发文参展、巡回展出和网上展厅等形式, 不定期举办历史档案展、馆藏珍品展、民族文化艺术展、城市记忆图片展、名人档案展、高校文化展、荣誉成果展、纪念周年展、企业发展历史展等专题展览, 主题鲜明, 形象生动, 让老百姓徜徉其中, 睹物思人, 触景生情, 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怀, 提高他们的凝聚力、自豪感、归属感和集体记忆。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花溪现有的展厅, 如花溪区城市规划展览厅、贵州大学校史馆等厅馆对老百姓进行档案文化宣传、熏陶、教育。开展讲座及文化论坛。以孔学堂、桐埜书屋、贵山书院、碧云窝为学术交流平台, 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讲学, 召集专家、学者交流、讨论、研究花溪文化, 以促进花溪文化的发展。3.积极编研, 载体多样。紧扣时代脉搏, 加强编研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 采用全新的视角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以社会文化需求为导向, 努力打造具有可读性, 雅俗共赏的档案文化品牌。开发现今覆盖面最大、最大众化、通俗化, 最流行形式的档案文化产品, 如文献电视片、网络视频、档案图书、电影、戏剧、画册和档案读物等。努力开发出花溪人文历史、民情风俗、红色主题、地方特色、企业文化等多品种、成系列的档案文化产品。如近年来花溪政协编写的高原明珠花溪、名人与花溪, 花溪文广局编研的花溪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等图书, 图文并茂, 是让老百姓详细了解花溪历史、民族文化的优秀读物。4.借助外力, 合作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是一项社会工程, 工作艰巨, 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 要争取得到政府的重视, 建立专项资金。积极寻求广泛的社会合作, 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资助、赞助、合作开发, 协调宣传、出版、教育、媒介、专家学者加盟合作开发档案文化市场, 积极尝试争取社会资本对档案文化产品的投入。如考虑编研项目化, 与花溪高校、文化单位达成合作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协议。5.运用网络, 有效传播。充分利用网络、手机、数字电视平台, 办好档案信息网站, 及时公布档案史料, 刊载档案信息, 拓展档案文化的受众面, 对不涉密的档案文化信息进行传输、利用、共享, 使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利用高仿真图像, 让老百姓轻点鼠标, 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就如同身临其境, 零距离向老百姓展示档案文化的魅力。6.依托旅游, 推广产品。利用著名景点、名优特产及民间艺术保护和开发为服务目标, 收集有关民间故事、诗歌、习俗、族谱等编制成旅游指南、人物介绍等编研作品。根据不同的需要, 制作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文化产品, 如画册、声像资料、纪念品、明信片、图书库、图片库、书签、文物复制品等。利用大型节庆活动 (如“多彩贵州”活动、“大地之舞”国际旅游文化节, “花溪之夏”艺术节) , 开发出创新性的档案文化产品和档案文化服务, 千方百计地吸引公众的视线与目光, 拉动和刺激档案文化消费。积极利用各种文化产品销售市场, 将档案文化产品送进高校、书店、电影院、工艺品商店等进行销售。7.协助企业, 加快发展。极力协助花溪企业将零散、不系统的档案进行梳理, 深入挖掘企业文化的精髓, 以提炼其文化精神, 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激发企业的活力。萃取有价值的部分加工、编纂成档案文化产品, 如大事记年鉴发展史成果汇编等, 塑造优秀的企业形象, 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从而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