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俗事项对传统戏剧创作素材的价值以吉剧三放参姑娘 狼妻为例 穆希琳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摘 要: 在传统戏剧创作素材的选取上, 着眼于该地域特色文化及民俗事项的创作素材并不少见, 如何将民俗事项为主题的创作素材与一部成功的传统戏剧作品结合起来就具有了研究价值。本文以立足于东北文化的吉剧为例, 分析民俗事项对传统戏剧创作素材的影响, 并以吉剧发展历程中颇有影响力的三放参姑娘狼妻为例分析东北地域的民俗事项对吉剧创作素材的地域文化符号价值、民族性格的艺术化展现方式及拓展舞台艺术审美标准等重要价值。关键词: 民俗事项; 地域文化符号; 三放参姑娘; 狼妻; 一、前言马克思谈剧本创作时曾说过“我认为作家唯一承诺和义务就是面对现实”, “想象归根到底只不过是加工现实的工具, 但一切创作的源泉总是现实”。戏剧创作的素材来源同样以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及真实人生的喜怒哀乐为主, 即便是架空历史时空或重塑世界观的戏剧作品, 也需要构建以人类社会生活运行模式为基础的故事体系。在广泛的戏剧创作素材中, 带有地域特色和民俗事项的素材并不少见, 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元素既可以体现在剧本创作的故事背景、人物语言及性格特点之上, 也可以体现在戏剧音乐、戏剧舞蹈及戏剧舞台美术的创作之上。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例, 在创作出这部意境优雅、文辞精致的传世作品之前, 汤显祖被贬徐闻县为官 (今广东省湛江市辖县) , 在徐闻任期内, 汤显祖对岭南捕鱼出海的民俗活动很感兴趣, 曾创作黎女歌槟榔园岭南踏踏词等多首, 并且对“稗官文学小说”给予“以奇僻荒诞, 若灭若没, 可喜可愕之事, 读之使人心开神释, 骨飞眉舞”的积极评价, 在整出戏剧中又以劝农等选段鲜活地展现了“社火”“挑担舞”“摘茶舞”“簪花饮酒”等地方民间风俗。在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中老舍也是将地域民俗事项融入戏剧创作中的典范, 出生成长在北京的老舍, 写了一辈子北京人北京事, 例如基本的物质生活民俗事项中, 老舍在剧本中形容“懂吃”的老北京:“半斤羊肉, 要肥瘦, 氽碗豆汤, 没有豌豆, 莴笋也行, 氽点嫩叶, 也鲜得很”, 茶馆中描述北京历史悠久的茶馆文化“有荤茶馆、素茶馆、大茶馆、小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棚茶馆、野茶馆之分”, 以茶馆这个民俗事项为故事发生背景, 描绘了进出茶馆“玩鸟的”“议事的”“打群架的”等等三教九流之辈在茶馆发生的戏剧冲突与社会变迁。对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戏剧而言, 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戏剧表现方式成为区分不同剧种的重要特点。音乐唱腔需要以该传统戏剧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 戏剧表现方式需要以该地区民间文学、民俗特点为支撑, 所以在我国约三百六十多种传统戏剧中, 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事项对传统戏剧创作素材都产生了深层次多角度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以创建于 1959年的, 代表吉林省地方戏曲剧种的吉剧为研究对象。吉剧的创立“有源可寻”, 这个基础就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曲艺品种二人转, 二人转的主体部分仍属于说唱艺术, 尚未发展成独立的剧种, 吉剧以二人转音乐为唱腔的基本来源, 将二人转音乐一些最常用的曲牌作为基调, 将其板式化, 分成“柳调”“嗨调”两种声腔。剧本创编上既注重改编传统二人转的优秀作品, 如蓝河怨包公赔情等, 又吸收东北民间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形式, 创作出三放参姑娘一夜皇妃三请樊梨花等优秀作品。本文深入分析东北地域的民俗事项对吉剧创作素材的地域文化符号价值、民族性格的艺术化展现方式及拓展舞台艺术审美标准等重要价值, 并以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吉剧剧目三放参姑娘狼妻为例进行分析以佐证研究。二、吉剧三放参姑娘塑造东北地域人参文化符号的“名片”三放参姑娘这部作品由著名二人转编剧、理论家王肯先生根据满族民间故事改编, 1982 年吉林省吉剧团首演, 1985 年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 获文化部颁发的八个奖项。这部作品取材于东北民间传说扇子参, 人参文化对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省来说等同于地域名片、文化符号, 从明代开始, 人参被誉为关东山三宝之首, 在东北逐渐兴起采参业, 采参人一部分是居住在吉林长白山、辽宁鸭绿江一带的女真族;一部分是山海关内河北、山东等“闯关东”移居到东北的农民。在长期采挖人参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风俗习惯, 如放山人的专门用语 (快当、拿、端、抬等) 、专门工具 (鹿骨签子、索宝棍、快当斧子、鹿皮兜子、拴着古铜钱的红线绳等) 、专门的放山规矩 (寻参时不得乱说话、发现参要喊山、放山前后要到把头庙许愿还愿等) , 这些均成为人参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广泛流传于东北民间的人参传说故事, 更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精髓产物。与人参相关的东北民间故事, 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将人参的形象拟人化塑造, “人参精”“棒槌精”或成为故事的中心人物, 或在故事情节冲突中承担关键角色, 在戴红肚兜的小孩中“棒槌精”的形象是一个“戴着红肚兜, 手里提着红灯笼的小参孩”, 善良天真可爱, 但又嫉恶如仇。其次, 放山人的形象一般以饱受压迫贫穷无助却善良勇敢的人物形象为主。在扇子参的故事中“人参精”的形象化身为“红衣红裤的姑娘”, 放山人则是憨厚老实的小伙子郎傻子, 郎傻子同爹上山挖棒槌, 因心慈面软接连三年把人参姑娘放走, 后来郎傻子的爹病死了, 他也困苦交加走投无路, 就在这时人参姑娘主动嫁给了郎傻子, 并且在人参姑娘的帮助下逃离了恶人的暗算, 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三放参姑娘的剧本中基本保留了扇子参的剧情架构, 将整体故事的背景放置在古老的长白山区, 男主角那瓜设置为满族青年农民, 剧情中既体现出长白山区采参文化的元素, 也将满族民俗事项融入剧本创作中。男主角那瓜和阿玛“手持索拔棍”放山”, “见啥都抱”, 因为人参这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宝物可以“淘换俩钱”, 像放山人一样“筑木为巢”“穴居野处”, 女主角扇子参唱段“身穿大黄袄, 头顶人参花, 腰系丝罗带, 身披五彩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人参形状, 伞状形花呈淡黄绿色, 人参果生青熟红, 鲜红欲滴, 宛如宝石。剧情中那瓜初放扇子参因“人家是姑娘, 咋抱”, 二放参姑娘因“她可不是棒槌, 跟活人一样, 有骨头有肉”, 三放参姑娘, 也是剧情最高潮处, 因“她是一苗扇子参, 修炼近千年, 差一年, 差一年哪, 她就成了仙。未成材就挖她, 阿玛你心可忍?眼看她前功尽弃, 那瓜我心不安。”三段放走参姑娘的剧情成就了那瓜在观众心目中善良忠厚朴实的经典形象, 这也与人参文化中关于人参生长年份这一民俗事项密切相关。人参的生长年份越长价格越贵, 当年生的只有三片掌状小叶的叫做“三花”;当长出五片小叶时就是二年生的, 叫“巴掌子”;六年生的叫“六品叶”, 因为人参增到六品叶时就不再增长最为珍贵。剧情中当“价值千金的扇子参”在结尾处主动给那瓜做媳妇的时候, 隐含在人参文化中的“好心有善报”的信仰体系升华了故事的基调。三、吉剧狼妻满族民俗事项在当代舞台艺术中的多维度呈现距离三放参姑娘首演之后的三十余年, 另一部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满族民俗事项的吉剧狼妻横空出世。该剧以满族神话传说为蓝本创作而成, 以主人公狼小芳 (狼神) 为母报恩下嫁满族青年木阿杨这一故事线索展开冲突, 与三放参姑娘相似之处在于将满族原始信仰动物崇拜的狼神拟人化, 女主角狼小芳知恩图报, 美丽善良, 男主角木阿杨勇敢朴实, 然而在剧情设置上却更加跌宕起伏, 人神相恋却遭遇陷害诀别, 最终缘尽分离, 悲情的故事结局极大提升了艺术感染力。狼妻这部剧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节奏明快的剧情设置和鲜活立体的人物性格, 更体现在对满族民俗事项中的婚俗事项和全方位的满族文化元素在舞台叙事上的鲜明运用。序幕围猎中木阿杨所说“女真围场有三不打, 受伤的不打、带崽儿的不打、揣崽儿的就更不能打了”, 体现了满族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第二场说媒中的“酒三瓶”“望门户” (相亲) “放定” (下聘) , 还原了满族的订婚习俗;第三场拜堂中的“颠喜轿”“拜堂”“坐福”则艺术化地还原了满族传统婚礼习俗;第五场惊变中则还原了一部分萨满祭祀的民间习俗, 萨满出场前, 伴有萨满神鼓舞蹈, 鸡林旧闻录曾记载:“凡祭祀祈祷, 必跳神。”竹林亭杂记记载:“萨满扭摆腰身, 跳舞击鼓。”萨满祭礼最显要的特点, 是萨满用舞蹈形式实现全氏族与神交往和祈祝目的。萨满祭祀中萨满舞蹈形态, 是较复杂的精神心理行为的外视反映, 是萨满心理符号与情感的神秘语言。而当大萨满出场时, 身着萨满神服, 头戴神帽, 将满族原始信仰崇拜的形象载体通过舞台艺术表现出来。满洲跳神发微记载:“萨满跳神, 必着神装, 宏达神威, 示其敬诚也。”萨满祭祀因祭典不同, 有文妆与武妆之别, 文妆主要用在常祭、例祭中, 多为上穿白汗褡, 下系神裙, 不戴神帽。武妆则极为讲究, 采世间百灵方物, 尚加饰神邸的通贯神宇的诸种神饰、灵偶、神钟、神镜、神鞭等百件用物, 以备神邸御敌驱魔而用。除此之外, 狼妻在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均大量运用满族民俗事项, 开篇序幕中运用动物图腾剪纸, 并且将寓意吉祥幸福的剪纸运用在男女主角成婚之时的舞台背景, 在衬托剧情提升感染力的同时, 也是一次将民俗事项在戏剧舞台之上多层次、多维度展现的创新尝试。四、结语吉剧在艺术情趣、艺术风格上反映了东北人特有的性格、心理、语言特征, 吉剧的艺术风格也与东北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有密切联系。然而, 在国内各个传统戏剧剧种创作者笔下“无题可写”“机械写作”“重复写作”的困境下, 吉剧也不例外。如何寻找符合当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并且富有新意和特色的创作素材, 以东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蓝本改编为戏剧, 并且随着戏剧舞台艺术的发展方向, 探索多维度的立体方式向观众呈现东北地域文化就尤为重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流传至今的民俗事项是本民族本地域区别于他者的关键, 一部代表着地域文化的优秀戏剧作品收获的不仅是观众的喜爱和掌声, 更是给予着一方土地最深切的文化关照。参考文献1王肯.吉剧集成 (剧本卷 1) 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3. 2王木箫主编.吉剧集成 (论文卷 1) 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3. 3王木箫主编.吉剧集成 (论文卷 2) 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3. 4杨朴, 马爽.吉剧成功的奥秘以王肯三放参姑娘为例J.戏剧文学, 2016 (9) . 5王纪, 王纯信.萨满剪纸考释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6富育光.萨满艺术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9.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