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茶文化在广东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 唐智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思政部 摘 要: 广东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依托茶文化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积极的理论意义。茶文化可以通过提升爱国之情、助推礼仪文明、陶冶品德情操、促进交际和谐的方式提升德育实效。为此, 应该依托开设选修课程, 提升认知水平;举办主题活动, 增进文化交流;完善配套设施, 营造文化氛围的方式予以实施。关键词: 茶文化; 广东; 高校; 德育; 作者简介:唐智 (1984) , 男, 湖南湘潭人, 硕士,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思政部, 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收稿日期:2017-08-30基金: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生本理念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项目编号:GDJG2015160) Received: 2017-08-301 广东茶文化简说广东有不少地方种茶、饮茶, 出现了不少公认的“茶乡”, 例如梅州市大埔县、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韶关市仁化县红山镇、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河源市和平县青州镇、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江门市开平市大沙镇、阳江市阳西县新圩镇等, 这些地方的茶叶种类覆盖了红茶、绿茶、乌龙茶。广东人嗜茶, 各有爱好, 潮州人善饮乌龙茶, 梅州人崇尚花 (火) 香茶, 惠州人喜饮烟熏甜茶, 韶州人多饮白毛茶 (绿茶) , 广州及珠三角城乡人喜饮普洱茶和红茶1。在此基础上, 不少地方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广东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 又是饮食文化2, 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文化艺术、医学保健、餐饮旅游、历史考古、教育科技、经济贸易和新闻出版等众多学科与行业, 并与方志3、专著、期刊、诗词、歌舞、小说、美术、婚礼、祭祀、禅教、楹联、故事、谚语、掌故、习俗、技艺、茶具、楼馆、食疗、博览和旅游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在茶俗、岭南茶情、茶与宗教、茶与文艺、茶与名人、茶与传说等方面4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于许多广东民众而言, 茶成为其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 饮茶成为其平生最大的嗜好, 茶文化成为其为人处世的最大文化归因。在许多高校的校园里, 来自各地的学生齐集一堂, 以茶待人、以茶会友、以茶为乐的现象也经常发生。远离家乡的学子, 通过饮茶、品茶、论茶, 对纾解学习压力、畅聊生活感想、交流成长体悟、调节网络沉迷等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因而, 依托茶文化促进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 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也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2 茶文化在广东高校德育中的作用2.1 提升爱国之情茶作为源于中国、影响世界的饮品,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良好的经济效应。茶在加强民众间的联络、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和谐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中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许多关于茶的故事, 仍在各民族、各地区间流传着, 甚至成为美谈。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亮丽瑰宝, 是生产生活甚至精神文化不可须臾分离的一部分。保持和弘扬茶文化, 对促进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大学生的爱国爱乡的思想、情感、行为,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笔者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 每每论及热爱家乡、保护传统文化等主题的时候, 学生们往往会谈及家乡的茶品和茶文化。有一些学生, 还别出心裁地将家乡的功夫茶搬到了课室, 给大家上一堂生动的热爱家乡的课。在此时刻, 大家也能被深深吸引, 沉醉其中, 身心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熏陶。2.2 助推礼仪文明茶文化中蕴含众多内涵深厚、意义深远的礼仪文明。虽然由于地大物博、文化多样的原因, 全国各地, 甚至一省之内的饮茶品茶礼仪不尽相同, 但在饮茶、品茶之中, 讲求一定仪轨却是共识。在嗅茶、温茶、装茶、润茶、冲泡、浇壶、温杯、运壶、倒茶、敬茶、品茶等整套的流程中, 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应当遵循的礼仪。在长期以来形成的礼仪中, 人们遵守, 就能获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同;相反, 如果对这些公认的“礼仪”置若罔闻甚至置之不理, 将被别人视作无理、素质低下, 那自然也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和认同了。认真聆听、细心品味、用心遵循, 才能够彰显个人的礼仪素养和文明水平;也只有认真寻求、反思各种礼仪形成的背景与缘由, 才能更好地将其遵行和内化。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领悟与践行结合、仪式与生活统一的共同作用下, 礼仪文明能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播。礼仪文明正是在这种碰撞、交融、结合、统一的过程中得到推进、内化、升华。2.3 陶冶品德情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通过历代文人骚客、才子佳人们对茶的认识、解构、品读、标榜, 茶已经具有了超然世外的精神品味和文化精髓。饮茶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理需求, 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善的追寻, 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5。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品茶、沉浸于茶文化之中, 能让人心得到慰藉, 让甚嚣尘上的氛围回归淡雅宁静, 让追名逐利的心境得到平复, 让勾心斗角的态势得到缓和, 为延续友情、亲情、爱情搭建温馨的情感平台。此外, 用茶代替酒, 能带给人们更清醒、更深邃的构思, 也能例行节约、倡导文明, 开创良好的文明风气。于青年大学生而言, 可以在茶文化中放松心灵、放弃浮躁、沉下心来, 用心发现他人和社会的真、善、美, 用积极、乐观、踏实、勤恳的态度, 面对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挫折、困苦, 形成良好的德行, 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 也因而促进良性社会环境的构建。2.4 促进交际和谐品茶时心态要平和、心境要宁静、心思要回归, 不像饮酒那般易放纵、粗野;饮茶时更多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少了酒桌上的吹吹捧捧、玩玩闹闹、哭哭啼啼、嚷嚷叫叫;品茶时能更好地探寻各自的爱好、习性, 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理性、恬淡、赤诚和关怀;品茶时交往各方能保持良好的姿态和清晰的认知, 能更加坦诚地交流、更加和谐地互动;品茶时有需要共同恪守的礼仪规范, 在共同遵行的过程中, 实现“茶人礼”之间的微妙互动, 促进良好关系的生成;品茶时, 不能仓促而就, 浓茶淡水, 细斟慢酌, 饮茶之人的性情也能为之稍有收敛。如此, 就能为实现专业之间、院系之间、地区之间和领域之间师生或生生的和谐交际奠定基础。3 茶文化作用于广东高校德育的实现路径3.1 开设选修课程, 提升认知水平我们可以在相关课程中, 穿插、融入茶文化的相关内容。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 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内容学习的时候, 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就家乡的茶文化进行介绍、展示。甚至,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引导学生以实践教学作品的形式, 呈现、推介家乡的茶文化, 以增进地域了解、实现文化碰撞。当然, 也可以视情况开设茶文化介绍、品鉴、欣赏类的公选课。可以由对茶文化有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师开展教学, 让对茶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实现良性的沟通。通过学习茶历史、品读茶文化、研习茶工艺、鉴赏茶品质等方式, 实现对各种茶的了解和认知。甚至可以让相关学生团队作为主讲教师, 开设茶文化课程, 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 重点交流自己熟知的茶及茶文化。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学习交流茶文化, 深化大家的文化认同, 增强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并借此形成正能量, 逐步形成对家乡文化、家乡历史、家乡人民的热爱之情, 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爱国之思、涵养爱国之情、坚定爱国之志和践行爱国之行。3.2 举办主题活动, 增进文化交流除了在课堂上通过理论或实践, 欣赏或体验等方式学习交流茶文化外, 还可以通过主办茶文化主题活动的方式形成和巩固对茶文化的认知, 并促进交流。例如可以依托园林专业, 开展茶树栽培、种植、制茶等活动, 通过非常直观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到茶叶生产过程的不易, 并形成热爱劳动、勤勉务实、脚踏实地的习性和品格;可以采用对比不同栽培方法 (施用有机肥还是无机肥, 农药防病虫害或天然方法防病虫害等) , 以观察茶叶产量、品质甚至对土壤环境影响的差异性等方式, 让受众形成对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绿色种植等方面的基本意识和基本能力, 并形成诚实劳动、诚信经营的良好品格。可以通过举办与茶相关的诗词欣赏、文化解读等方式, 帮助大家提升对茶与茶文化的认识水平, 帮助大家认知茶的食用功效、社会功效之外的文化功效。让只会喝茶、不会品茶的“生理”成瘾, 得到质的飞跃, 成为对茶真正了解、真正认可、真正信赖的“文化”依恋。这样, 既可以填补自身的知识缺陷, 也可以完善自身的文化构架, 让自己从一脉相承的茶文化渊源中发现和传承茶的美, 并通过亲耳聆听、亲自参与、亲手操作等方式, 获取关于茶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可以鼓励学生成立茶文化相关的社团或其他学生组织。通过这些社团, 组织和凝聚起一批对茶感兴趣、对茶文化有喜好的学生。通过学生的共同推动、群策伦理、自主创新, 形成内涵丰富、内容多样、形式新颖的文化交流、传承、研究、创造互动。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受到茶文化的感染, 并且通过切实的行动, 让茶的精神得到传承, 茶的故事得到延续, 茶的品味得到彰显, 茶的内涵得到提升, 校园活动也因而丰富多彩、精彩纷呈。3.3 完善配套设施, 营造文化氛围可参照茶室或茶餐厅的模式, 在校内建立一些品茶、聚会的场所。在这里可以让大家在此分享自己喜爱的或者家乡的美茶, 也能使之在全校范围内寻得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好友。在一起品茶、聊天, 既可以敞开心扉, 实现心理健康, 也可以坦诚交往, 增进相互情感, 还可以共同协商探讨, 交流国家大事、社稷民情, 更可以交流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收获, 分享成功的喜悦或分担失败的忧伤。在这里, 可以见证情感的温度、交往的力度、交流的强度, 让参与其中的师生得到积极的文化体验。这种深入、内化的交往活动, 能于不知不觉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也容易形成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 甚至可以因此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德育文化品牌。推而广之后, 其将为祛除吸烟酗酒恶习、塑造健康向上风气、确立风清气正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方金福, 陈栋, 郑如钦.广东茶文化述略J.广东茶业, 2002 (1) :26-29. 2黎綮.海上丝绸路和广东茶文化J.Chinas Foreign Trade, 2006 (14) :29-31. 3何崚, 陈伟明.广东历代方志研究以广东茶史与茶文化研究为视角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0) :757-760. 4王应霞.广东茶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研究基于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2014 (11) :125-128. 5吴言生.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J.中国宗教, 2007 (12) :30-32.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