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兼有文化内涵的步行街的表达方式 张淇睿 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摘 要: 如今步行街是城市交流休闲空间的一个分支, 步行街文化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步行街与商业店铺往往密不可分, 步行街文化越发被世人重视, 因为它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交流、餐饮等重要的生活场所, 更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代表、一种思想典范。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并每天处在快节奏当中, 人们更加追求能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文化, 所以兼备多元化、休闲化、特色化的步行街更为世人所追捧。但由于我国传统思维的影响, 步行街相比较于西方起步较晚, 发展缓慢, 而且步行街的构建形成与社会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水平同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并不能契合。关键词: 步行街; 消费文化; 历史文化; “以古希腊的集会、演讲场所为源头, 至古罗马的市政广场, 至中世纪的城市广场, 均是古代西方最具特色的城市广场。广场周围的拱廊是商业活动的场所。”那么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得出结论, 拱廊就是步行街的雏形。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经济的繁荣, 广场慢慢被城市当作道路的交汇处, 而城市中的交易场所也由之前的广场这种点性空间逐渐过渡到街道两边的线性空间, 从而沿街形成了琳琅满目的商业市场, 这条街道也就称之为商业街, 也叫步行街。中国的这种商业街道早在周朝时就已出现, 常用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来布置空间。北宋后, 商品经济兴盛蓬勃, 临街设店是当时人们常用的形式, 并发展开来, 各家以自家院落为单位而形成的店铺鳞次栉比, 这种传统商业街以此成为了城市中最繁盛的公共场所。另外, 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描绘中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在北宋时期汴梁的商业街道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人们基本的商品交易活动都汇聚于此, 形成一片和谐的盛世美景。这样的文化是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 步行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绝不是用几年敲砖加瓦的打造, 金钱的堆砌就可以形成的, 没有文化底蕴作为基奠的步行街是没有灵魂的, 是没有存在价值的道路替代品。中国的历史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而每座城市不仅有着自己的光辉历史和成长故事, 同样承载着世代人的情怀, 这些情感与文化交织。西方国家的步行街同样很重视人文的部分, 比如德国的一条著名的步行街上, 就有两个大教堂和它们前面的广场, 还有新老市政厅和施特劳斯的喷泉, 在这条长度不达一公里的步行街上萦绕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也影射出德国在建设步行街的时候对文化的关注, 这也成为各国游客至此并令人流连忘返的一条街道。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西方的建筑都是开放式的, 站在建筑的这边可以总览大致建筑的全貌。而中国则是封闭式的, 中国人喜欢用墙把建筑围起来, 街道上除了推车贩卖的小商贩, 我们看到的大多都是冰冷的墙。所以中国要建好步行街, 首先要破除一些守旧的封建思想, 让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走出去, 亮出来。这样步行街才更具生命力, 竞争力, 更有延续性。在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 一种消费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形成着。消费文化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在消费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并受这种现象的影响。首先人们注重品牌效益、广告效益、多推崇款式, 在消费的过程中, 给予更多关注的是购买场所附加的效益, 那么步行街内容的丰富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这是人们价值观念转变引发的思考;其次, 我们正活在海德格尔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 生活趋向于视觉化, 被视觉图像充沛着, 消费空间是“三维-二维-三维”的趋势, 方便快捷, 文字这种传统传递信息的途径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快节奏的生活中, 图像、影频作为传达信息的媒介更为大众所推崇, 我们常叫它“眼球经济”时代, 视觉的冲击、感官的满足是当今社会大众所求, 这是社会科学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提高引发的转变;曾在 1985 年有人就提出, 其实除购物本身这个行为外, 它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情感需求, 包括对娱乐的追求, 对体验的感受。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购买力极大增强, 消费需求取向转变, 所以与时俱进是建造步行街的必要因素, 同时满足大众“制造愉悦、制造时尚和制造体验”的高要求, 这是消费文化承载意义的翻新。另外新电子商铺的出现使实体商铺遭到重大打击, 电子购物有众多优势, 快捷便利有保障的购物体验吸引广大消费群体, 而实体空间的单调性在消费过程中失去竞争力, 增强其空间的综合化、娱乐化和游览化是步行街设计的重点, 这是对电子商业的挑战。步行街的建造不仅要考虑到人们日益形成的消费文化的影响, 还要考虑到城市文化的历史内涵。所谓城市文化, 就是以城市作为研究中心, 深掘其景观与建筑, 规划与统筹之间的关系, 结合历史的脉络打造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城市。城市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这段话充分印证了无文化不城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最好的表达形式。要建造叹为观止、精致卓绝、别具一格、风光宜人的步行街的关键所在就是要有文化内涵, 大都市要以文化论输赢, 没有文化的建筑是没有灵魂的驱壳。同样要从四点展开来分析步行街的建造, 首先是景观的布置, 步行街同于广场又别于广场, 它们共属于供人们交流休闲的开敞空间, 不同于场地的限制, 步行街的景观布置不能种过多的花草树木, 那么要丰富步行街文化就要借景, 例如, 借景比较成功的步行街有皖南屯溪的老街, 与黄山相映相配, 富有文化内涵, 曾是多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场地, 而且到黄山游玩的人都要特意去走一走这条街。再比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 它的西面与人民广场里的一片大草地相连, 东面与黄浦江相连, 沿途还有博物馆、剧院、市政厅等。如此借景使步行街文化丰富起来, 更具美观性。其次是供人休息座椅的人性考虑, 目前在已建成的各大步行街中, 对座椅等设施的关注不够, 休闲坐椅要结合人流量来设置摆放, 在人流量高的时期仍要有人员休息流动性, 在考虑到休憩设施多样性的同时, 要注重统一美观性和特色性, 与花坛树池铺装结合设置连贯性的休憩场所可丰富步行街的装饰风格, 使步行街更有标志性。再有, 步行街对文化的诠释, 可以使大众在消费的同时感受一个城市历史的车轮印记, 甚至可以憧憬出对未来的发展脉络。一味地追求商业效益忽视文化内涵, 不把城市的精神文明和地域文化放在首位的步行街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的,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的改造就印证了这一点。曾长达六年的改造把一些百年老店“挤出”大街, 随之而来的商业效益与投入成本不成正比, 也使王府井的改造失去了它原有的品牌优势, 于是亡羊补牢在二期的改造中不再是大修大建追求现代化, 而是转为景观整治, 突出王府井原有的文化内涵, 其中保留了百年教堂文化、东方美食文化, 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使人们对城市的感情加深, 对传统文化有追忆和传承的意识, 成功地积聚了广大民众的心也留住了他们的脚步, 达到了经济文化双丰收。最后步行街中的牌匾配置也很重要, 要与步行街整体风格协调统一。苏州的观前街中有个玄妙观, 它是苏州这座文化名城的精华, 令人失望的是这条街中街灯上写着统一的口号“向观前改造者致敬”, 这些古老的建筑与这个标语结合起来很“跳戏”, 使人心中不免有些不畅。古街就要有一些风俗的部分, 包括匾额和一些景观小品中的配套文字都要与情境、意境相融合统一。在消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双影响下, 步行街的建造也是有文化诉求的。消费文化也作用于城市文化, 所以两者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步行街更大的效益。对于步行街的设计要关注如下四点。首先, 步行街具备的功能除了商业功能外还要综合化, 越来越多的人钟爱多样化、休闲化的步行街, 步行街的构建也同样要适应多年龄段人的需求, 比如年长者所需要的交流空间、中年上班族的减压空间、年轻人的娱乐空间以及小朋友们的嬉戏空间。相比较西方国家的步行街而言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就缺少功能多样的空间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餐厅、戏院、咖啡厅、露天影院等。好的步行街中不只要有商铺、雄伟的建筑, 更需要一些承载文化内涵的场所, 例如:博物馆、戏院、民间艺术展馆等建筑, 这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其次, 现如今中国很多人向发达城市的“迁徙”引发了很多问题, 因为他们找不到除了工作、生活之外更多的情感寄托。人们追求发展的同时却失去了对于城市的归属, 所以在休闲购物之余又可博览城市文化, 纵观城市历史发展, 也不可谓是一个拉近城市与人之间距离的大好机会。再次, 步行街的设计中对于交通的考虑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交通的畅达度直接影响了步行街繁华的程度。例如, 南宁市的一条步行街建成后客流量减少一半, 原因就是没有停车场所, 因为停车问题人们很难到其中购买商品, 加上设施简单、结构单一, 更没有文化活动, 很少有人光临。如今共享单车的风靡却给一些处在尴尬位置的商业街带来了新的生机。最后, 步行街内也可以设置一些雕塑等公共艺术作品来增加步行街的活力, 人们也能得到心灵的慰籍, 灵魂的寄托。例如, 德国步行街中有一组雕塑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雕塑表现的是一个妈妈抱着一个嬉笑的孩子在冲水, 另一个孩子哭着也要戏水, 其中内涵很耐人寻味, 也可勾起人们对童年的回忆。在济南芙蓉街区的说唱雕塑, 表达了济南老一辈戏迷们的生活状态, 逼真地表现了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 是城市居民的情怀表达。人们可以通过一座城市的步行街体会这座城市的“品性”, 以此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如今虽然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着转变, 文化亦是不可摒弃的一把利剑, 消费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给步行街的构建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消费文化影响下, 城市历史文化受到新的检验。只有融入城市文化的步行街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城市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是新元素、新材料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因此, 步行街的构建要注入时代精神, 在阐释中获得新的活力。参考文献1单霓, 郭嵘, 卢军.开放空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2000. 2孙国兴.海德格尔选集 (上册) M.上海:三联书店, 1996. 3王德, 朱玮.商业步行街空间结构与消费者行为研究以上海南京东路为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 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商业区与步行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