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泰坦尼克号 3D 拍摄影评自从卡梅隆在 1997 年让“泰坦尼克号”重见天日后,这艘世纪巨轮在电影史上书写的传奇就从未停止过,11 项奥斯卡桂冠,影片中多个画面被定格为永恒的银幕经典如今在泰坦尼克号沉没 100 周年之际,这部传世佳作更是成为了一种情怀,演变为全球影坛的文化现象。事实上,尽管大部分的普通观众都把泰坦尼克号3D 版的重映当做一场怀旧盛事,但是卡梅隆本人不认为该片是在主打怀旧牌。这点从本片的前期宣传以及全球首映红毯盛况都可以窥见一斑,片方自始至终都把它当成一部新片在进行操作,而最终的成品也确实证明了这点,正如影片的片名一样,泰坦尼克号 3D 版的“新”就是新在其主打的 3D 上。众所周知,詹姆斯卡梅隆自阿凡达后就开始倡导用 3D 摄影机制作货真价实的 3D 电影,对所有在后期将 2D 转制成 3D 的电影嗤之以鼻,认为那是一种赤裸裸的欺诈行为,并且毫不留情地直接称其为“伪 3D”。然而如今他虽然也亲身试水了“伪 3D”,但是却交出了几乎可以媲美真 3D 的视觉效果,这无异于在先前的“3D 转制工作者”的脸上狠狠地扇了一个巴掌。泰坦尼克号3D 版的视觉效果与之前的阿凡达一样,没有过多地强调扑面而来的炫技效果,而是自然地融入于整部影片之中。在观看过程中虽然有不少人抱怨感觉不到所谓的 3D,但是倘若仔细观察,却会发现周围景物确实多了一层之前没有的立体效果与纵深感,它们并不张扬,但却客观存在。这就好比是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我们日常肉眼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我们从来不会因为“看到”一辆卡车迎面驶来而去思考世界的立体。导演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最真实的 3D 体验无非就与我们平日里用肉眼看世界的感觉相一致。当然,由于影片本身的分镜头是 2D 摄影的,因此有不少的前景镜头其实对于 3D 摄影来说是不在安全距离以内的。但是在本片中也已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晕眩”感,使这些碍眼的前景,仅仅是令人感到碍眼而已。但是在 2D 向 3D 的转变过程中,泰坦尼克号 3D虽然有着卡梅隆亲自操刀,但是也依旧暴露出了一个传统 2D 电影向 3D 转变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全新技术问题。那就是以往 2D 电影为了能够突出所谓的立体感,往往在拍摄人物的时候会应用长焦配合大光圈的方式来制造虚化背景,从而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中产生凸出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迎合“近景清晰、远景模糊”的美学理论。然而,这类被虚化的背景在转制 3D 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像素点过于模糊,而难以获得清晰精致的立体分层,继而在 3D 画面中依旧呈现出虚化的背景效果。这种22D 摄影中的美学无疑是与 3D 摄影的精髓背道而驰的,毕竟在 3D 摄影中,对焦并不再占据核心低位,对于“汇聚面”以及“绝对景深”的调整才是重中之重,立体效果的制造再也不需要通过虚化背景来实现。这种曾经的 2D 摄影后遗症就像是一种难以根治的顽疾,令卡梅隆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只能在虚化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去强调人物的突出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在 2D 美学与 3D 美学之间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但在广大普通观众眼中,依然有可能会产生“不够 3D”的误解。虽说在部分镜头中卡梅隆也尝试着去重新加入新的清晰图层进行替换,但是此举显然不适合在日后的 3D 转制影片中大规模普及,毕竟一旦这样做了,整部电影无异于要重新翻拍一边,工程量之大,势必会让很多片方感到难以承受。其所需要的时间与人力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在媒体试映场中,画面色彩极其鲜艳与饱和,戴着眼镜与普通胶片版的亮度相一致,摘下眼镜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刺眼,而画质的 ISO 显然经受过高度调节,可以发现明显的噪点。巧妙的是,这些噪点与刺眼在经过 3D 眼镜的过滤后都化瑕疵为珠玉,达到了极佳的视觉效果。这不得不说是在 3D 电影领域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在为 3D 影像创造空间感时,设计师们须将图像分离成左眼和右眼的模拟影像。转换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修复丢失的信息。举例来说,如果你把一只手轻贴在脸前,注视一个背景图像,当你闭上左眼,你可以从右边的视角看到图像,再换右眼,被手遮住的部分左边图像将出现。对于 3D 影像也是这样,但是 2D 影像中以上所说的第二只眼睛的视图不会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白。这些信息来自邻近一帧图像的像素,必须构建一个新的图像,填充进阴影。除了拍摄的复杂性外,其中的难题还有在 3D 影像中精准地表现离摄像头不同距离人物之间产生的景深。 “类似的典型镜头中,在一个焦点之外的前景人物和中景主体人物间,不会给我足够的景深。 ”卡梅隆说, “我们必须争取构图中的角色间有着正确的空间布局。 ”此外,3D 还要驾驭远距离的广角拍摄。拍摄一整只船可见的广角镜头,被转制成 3D 后,卡梅隆发现船看起来像只模型,“必须尝试把镜头拉回来,尽量真实一点。 ”为了区分构图中物体的深度,设计师将用到转描机,他们将在不同深度平面上的每个物体上画线。 “因此,凯特肩部边缘该处的像素能区别凯特和凯3特所处的背景,必须清楚画出界线。 ”“同时,包括脸在内的其他身体部位,甚至是帽子,也必须清楚地画出界线。每一帧画面,每一个场景都得做到。 ”做出来的工作成果还需检查。在原来拍摄时,这是离得相当远的一个长镜头,创造了很多人处在构图之内的远观效果,大部分背景也在焦距内。拍摄时,卡梅隆是想制造一种景深,这种拍摄风格有利于转化。对于 3D 拍摄来说,设计师们将每个拍摄对象孤立地放置在卡梅隆所指的“深度图”中,形成凹凸感。 “每一个对象都有不同的景深,构成不同层次的深度图。各个人物的身体和面部须对应不同的空间感。3D 转制后的镜头制造出前景人物就要从观众面前经过的感觉。如果说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始于一群探索者对于“海洋之心”的不懈追寻,那么泰坦尼克号 3D的成就,便是始于詹姆斯卡梅隆的技术团队对“3D之心”的不懈追求。无论是片中那感人肺腑的爱情,亦或是突飞猛进的 3D 转制技术,都注定了会让卡梅隆又一次缔造传奇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