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1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5页 / 共51页
第6页 / 共51页
第7页 / 共51页
第8页 / 共51页
第9页 / 共51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水泥厂小学 李玉图第1课 魔幻的颜色设计理念: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属于色彩知识。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是一项系列知识,由色相、原色、间色、复色、对比色等等,这些都以原色为基础。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原色之间互相混合,可以产生许多变化,并能记住且会应用,装点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三原色。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教学重、难点:三原色的认识及间色的调和;用调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创作。教学准备:红、黄、蓝等绘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 引导阶段1、游戏:分小组利用两种颜色,互相混合,调出颜色并把颜色涂在小板上。2、小组展示作品并介绍怎样用两种颜色调出其余的色彩?导入课题并板书。介绍原色及间色知识。 (红黄=橙 红蓝紫 黄蓝绿)3、考考你。设计小游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色彩的变化。二、 发展阶段1、欣赏大师的作品:看一看给你什么感受?请几名学生谈一谈。2、分小组用自己涂的色块拼贴一幅作品,并展示到黑板上。3、欣赏美术书中的作品,看到这些画,你联想到什么?在生活中能不能找到这些色彩?这些作品用什么方法创作出来的?请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4、欣赏示范作品,看看这些作品是怎样利用三原色创作出来的?利用准备的工具,小组研究,你们能用什么方法,用三原色变化出美丽的花纹?5、学生讨论,创作,教师辅导。6、展示作品,请同学结合作品,谈一谈你有什么收获?7、小结: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魔幻的颜色,平时要多注意留心观察,我们制作的作品也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三、 课后拓展继续做调色练习,看看还能变化出什么颜色。尝试用所调出的颜色表达感觉、心情、天气等等。第2课 万花筒领域:设计-应用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教学评价建议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4.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5.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制定设计方案。教学实施建议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2.学生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二、课堂教学1.引导阶段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2.发展阶段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然后让深长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 (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学生很难将对称表现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能表现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3.收拾与整理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万花筒: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在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 ,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第3课 大人国与小人国设计理念:本课属于以造型表现为主,以欣赏评述为辅的学习领域,是美术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特设课,因而它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必须要突破常规进行知识渗透,因而看到课题我们首先想到幻想。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幻想,不受时空约束地自由遐想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这一时期孩子们快乐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如果引导得当,就会有大量充满情趣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教材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格列佛游记出发,情趣盎然的儿童作品令人忍俊不禁。这样也将为孩子们本课的创作引领一个好的方向。本课的知识点是大与小以及它们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联想、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使学生谈感受并创作作品。学习目标:1、 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快乐的想象与表现,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2、 通过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创新的能力,并绘画(制作) “大人国”或“小人国” 。3、 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其探索欲,培养个性。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难点:造型表现时能否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画面主人公的“大”与“小” ,注意合理的色彩组合等。教学准备:动画短片、各种生活用品及绘画工具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启发:1、 激趣:同学们,你们看过卡通片小人国吗?故事讲的是海上的风浪打翻了一艘轮船,水手格列佛漂流到了一个神奇的小岛,这个小岛就是小人国。你们知道格列佛在小人国看到了什么?遇到了那些奇怪的事情么?2、 欣赏卡通片小人国片断。引导学生观察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奇遇,及小人国景物与格列佛的对比。3、 谁有能变大又能变小的本事,使学生联想孙悟空并述说所见。二、 探索方法:1、 游戏一:比眼力出示准备的材料用具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让学生说说感受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显得非常小,请学生举例说明。2、 游戏二:比自己让学生自己出来站一站,比一比。3、 游戏三:说一说学生运用自己带的物品摆摆,探索说说大小是怎么看出来的。三、 发展欣赏:1、 欣赏教材学生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谈感受。2、 比比谁的创意好。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用哪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会有哪些主体物?会用什么来衬托他的大或小呢?请学生畅谈一下。四、 自然下课并提醒学生准备下节课所用物品。第二课时(造型表现)一、 发展阶段1、 出示范作欣赏让学生谈谈色彩、构图、创意等各方面的感受。2、 学生总结:色彩组合要突出主体。构图要合理。创意要新颖。二、 创意作业,教师随机指导。三、 欣赏评价:1、 自我评价2、 教师评价四、 拓展: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表现大与小呢?例泥塑、纸雕等。同学们可尝试一下啊!五、 收拾与整理第4课 前前后后设计理念:通过各种资料观察及亲身体验,体会“近大远小”这一规律, “透视学”这一原理对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堂中安排了适量的室外活动,通过亲身观察,才能做到切身体会。学习目标: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体会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教学重点:了解“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教学难点: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透视关系教学准备:(1) 具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2) 让学生课前观察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3)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等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让学生观察、欣赏图片等影像资料,并让学生讨论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近大远小)教师问:同学们以前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呢?学生回答:长长的马路,看向远方,变得越来越窄。一排排的街灯,往远处看去会越来越矮了。飞机是很大的,升上天之后就变得很小了。教师总结,肯定学生们都说得非常好。2、 带领大家走出教室到校园中找一找,我们的校园里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寻找,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观察的最仔细。小组汇报观察结果。3、 图片展示、动手操作:把一张卡片放在另一张卡片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总结:同样的物体离我们近了就会感觉大一点,而离我们越远就会变得小了一些,这一“近大远小”的规律就是美术学所说的“透视。4、 让学生找一找在生活中存在的这一现象。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近大远小”这一规律,并且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观察,考虑两个问题:你们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绘画过程中先画什么比较合适?学生讨论,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整理作业展评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第5课 天然的斑纹设计理念: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创造的美,让学生不光学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教师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发现大自然中的美。通过观察和思考,动手用各种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说出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总结出动手表现肌理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共享。2、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收集到的一些石块、木块、各种质地的布料、树叶、纸张、皮革、皮毛标本、蝴蝶标本等有不同纹理的材料。水粉色、毛笔、调色盘、水罐等。2、学生准备学具:收集到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水彩工具、蜡笔等。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1、引导阶段教师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他们给你什么感受?“树皮给我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 ”“棉布比丝绸粗糙,但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叶要滋润、细腻”2、发展阶段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或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学生分组开始作业,时间要充分,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谈谈成功的原因,谈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办法,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拓印的方法。如果用两课时,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3、课后拓展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方法让学生尝试:有些纹理,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将水粉色涂在玻璃等光滑并不吸水的物体表面,将纸覆上去,得到偶然的肌理效果;将墨汁或颜料滴在水面上,稍稍化开后,用宣纸吸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6课 校园里的花设计理念:校园里的花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把我们的校园打扮得亮丽多姿!在这处处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里,让孩子离开教室,走进校园,离开书本,回归自然,去感受生活,去亲近自然、共享自然,去做孩子们天性中想做的事,是美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 设计“校园里的花”这一课,意在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在周围的环境中去感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