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三、四单元检测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12 小题,每小题5 分,共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1.1688 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 女王,目的是 (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国王詹姆士二世矛盾激化,为此,英国议 会发动政变,驱逐了詹姆士二世,迎立信仰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史称“不流血的革命” 或“光荣革命”。尤其要注意,议会在迎立威廉的同时,还拥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议 会这样做是为这场政变,即“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选D 项。A、B、C 三项不能体现 议会的真实目的。 答案:D 2.(2016 课标全国)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 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从材料信息看,英国女王干预议会中两党的权力安排,这 说明女王还有一定的权力,而非“统而不治”,因此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故选B 项。 1689 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排除A 项;英国内阁制度于1721 年后开始逐渐形成, 排除C 项;权利法案并没有剥夺国王的行政权,因此女王的做法没有违背该法案,排除D 项。 答案:B 3.1788 年7 月10 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 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 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解析:1787 年联邦宪法规定实行联邦政体,即独立时的十三个州组成统一的联邦国家,也就 是材料中的“联合船主”“十三包”,“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寓指联邦政体消除了“地方偏见”与各州“不和”,因此,报纸赞美的是联邦政体,选A 项。 分权制衡体制、共和制度、主权在民原则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2 4.“1787 年9 月,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出来,交给公众审查。出身低微者觉得,共和 国的总统不过是另一个君主。”针对“出身低微者”的顾虑,假如你是宪法的制定者,你可 以做出的合理解释是( ) A.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B.美国实行联邦制 C.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D.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不对国会负责 解析:“出身低微者”顾虑“共和国的总统不过是另一个君主”,对其进行“合理解释”时 要体现美国总统与君主的区别,即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权力受到限制,所以绝 非“另一个君主”,故选A 项。 答案:A 5.(2016 课标全国)1875 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 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 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 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法国政体的演变。关键词:“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875 年 法国确立共和制之后,政局动荡频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汲取历史教训,赋予了总统更 多的权力,从而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A 项正确。1875 年宪法就已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 位,故B 项错误。议会的主要权力是立法权,法国政体的演变并没有剥夺议会的立法权,故C 项错误。法国实行多党制,不是两党制,故D 项错误。 答案:A 6.19 世纪晚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 会。军官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被称为“绵羊脑袋”,德意志皇帝发出的第一道法令就是 “致我的军队”。这一切表明 ( ) A.德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B.德国政治生活中存在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C.德国出现了历史的倒退 D.议会民主政治在德国没有发挥出任何有益的作用 解析: 题干材料“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军官地位高于政治家”体现了德国政 治生活中存在着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故选B 项。 答案:B 7.从1876 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 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 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解析: 本题考查重庆通商问题。从材料信息看,英国迫切要求重庆通商,但李鸿章却认为 “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实际上是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 重庆对外通商,选D 项。A、B、C 三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3 答案:D 8.(2015 重庆文综)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 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 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 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材料“推寻本原而一切废置不问者 非一朝夕之故矣”,可知曾国藩认为出现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是地方官吏欺压剥削百姓,而 上级官吏又闲谈不问政事,故D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自然灾害与土地兼并问题,地方 官欺压百姓也不属于社会治安问题,所以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 9.“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 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 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相关问题。题干材料反映出列强争相在中国投资铁路、 开设银行等,反映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 签订后列强经济侵略的表现,故选D 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均是两 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此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输 出,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C 三项均可排除。 答案:D 10.(2016 课标全国)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 “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建议禁止使用新名词,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这 些新名词代表的新思想对清朝的统治产生冲击,也就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 项正确。 维新思想伴随着1898 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已不再占据进步思潮的主流,根据题干时间“1903 年”可知,此时张之洞借此抵制的应该是革命思想,故A 项错误。题干中新名词虽为外来词, 但不足以冲击民族语言,且民族语言应具有包容性,故B 项错误。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 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故C 项错误。 答案:D 11.(2015 北京文综)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 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 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4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太平天国是一个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提倡“剪辫 蓄发”主要是出于反清的需要,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故A 项错误;太平天国仍然是一个 封建性质的政权,故C 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错误;辛亥革命期间的“剪辫易服”与“宗 教信仰”无关,故D 项错误。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与革命党人的“剪辫易服”均带有 反清政治革命色彩,故选B 项。 答案:B 12.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 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 本题分析比较“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的区别。首先明确,比较的角度(切入点)是两 者的规模和影响,求答角度是造成两者差别的“主要原因”。其次结合选项进行分析以选择 正确答案。“公车上书”是1895 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 关条约,其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 国运动,可见两者的群众基础差别很大,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程度也有很大不同,依据上述分析 选择A 项。另外,本题也属于程度型选择题,即四个选项中A 项属于“主要原因”。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 个小题,每小题20 分,共40 分) 13.(2016 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 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 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 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 分) 参考答案: 评分说明: 论 证 修改、补充、否定 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1420 分) 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 明确,逻辑严密。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 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814 分) 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 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 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08 分)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 运用史实。 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 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 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5 14.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 “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 化。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 材料二 1915 年6 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 宴洗尘。在筵席上,他对汪孟邹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 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 思想的命。” 摘编自陈独秀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