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初级中学课改的旗帜 涟源市七星街镇湘波中学课改材料 湘波中学地处涟源市西北边陲,教学楼、办公楼陈旧不堪,教学设施严重落伍。由于 当地经济的落后,年轻的家长们纷纷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抛给了学校,湘波中学留守 儿童达到了57.8%!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在教室里混日子的学生居多。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不 思进取,逐渐沦为课堂上的边缘生,甚至出现了上课睡倒一大片的现象;生源质量、教学 质量 严重困扰着学校的发展。找不到尊严和幸福感的老师们,无法忍受这种没劲儿的 工作,相继下海打工,光是2009年就有三位老师停薪留职。 2009年,新到任的湘波中学校长李果华看到这种教育现状痛心疾首,他下定决心实行 新课程教育改革。当时,在这个偏远落后的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课改,有如石破天惊。近五 年来,李果华校长带领他的教育团队,扎扎实实创造了一个神话,也为农村初中课改树立 了一面旗帜。 一、组织管理 2010年8月,湘波中学成立了“262”生本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李果华 亲自担任课改小组组长,教导主任张新平担任课改模式带头人,下面设立三个年级组组长, 卢慧平、廖长征、李爱兵为首任组长,随后王伟阳、刘建芬、李美华继任组长,并有彭国 荣、王伟阳、李爱兵、李美华、卢慧平等学科教研组长,整个湘波中学以教研业务为驱动 力,促进团队建设。 2010年伊始,湘波中学相继出台了湘波中学课堂评价制度 湘波中学教师坐班制 湘波中学课改教师奖励评价方案 “262”课堂分值表等等,邀请娄底市教科所、涟 源市教研师训中心的专家领导来校指导,学校一切重心倾斜于课改,向涟源市教育局和七 星街镇中心学校汇报,力争上级领导的重视。 二、课改课堂 2010年9月开始,湘波中学启动“262”生本课堂改革模式,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进 行: 1、解读两种关系。在新课堂模式下,必须重建两种关系。 (1)重建教学关系。传统课堂的教学关系,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学生大多是被动的 学,这样就大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的新课堂,就是要打破这种落后 的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教学关系。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 促教” ,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均要围绕学生的“学”来开展。 (2)重建师生关系。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 ,教师在课堂中具有绝对权威,是课堂的绝对主角。我 们的新课堂模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师生关系,建立新的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 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督促者、激励者。教 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 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 2、解读六个环节 步 骤 学生活动 教师行为 参考 时间复习检测 课代表主持课堂,对上节课的 主要内容进行抽测,分组爬黑 板,当场批改,对各组进行第 一轮评比。要求:实 指导课代表,督促各组独立 完成,掌握学情,对不过关 的组与学生采取相应措施。 3分钟 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完成导学案中 的相关练习,基本达到学习目 标。 要求:静 出示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 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解) , 做出相应指导,提出相关要 求,巡视、随机指导。关注 学困生。 10分钟 有效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解决部分难题,完成当场训练 作业,体现合作精神,培训团 队意识。要求:动 巡视各组合作情况,提示全 员参与,对各组讨论的重点 及难点问题要心中有数,实 行“二次备课” 。 5分钟 整合展示 课代表组织,由组长抽签决定 展示内容,分工合作完成本组 展示任务,其他组学生质疑点 评,师生当场解决问题,各组 应有小结。 要求:动静结合 教师组织展示环节的开展, 掌控整个过程,保证本环节 有序进行并及时点拨与点评, 做好小组评比工作。 20分钟 归纳小结 各组总结本节课收获,整理知 识结构,完成提高练习。 要求:系统、有序 教师适当点拨,及时深化知 识,出示提高练习,做好培 优工作。 2分钟 当堂测评 全班统一完成当堂测评,小对 子互批,各组统计成绩,完成 小组评比。 要求:找出不过关的学生并落 实 指导课代表,督促各组独立 完成,掌握学情,对不过关 的组与学生采取相应措施。 5分钟 3、解读两种课型 一般每节课都由六个环节或其中的几个环节组成,对一课时不能完成的相对丰富的教 学内容可以分两个课时整合完成,即预习课与展示课。 预习课主要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包括独学与对学,组内讨论找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重难 点问题并进行整合,准备全班展示内容。 展示课,分组展示重难点知识和拓展内容,全班对抗、质疑、点评、补充。展示学习 成果,暴露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难题。展示即:发表、暴露和提升。 三、课改活动 为了更新教师观念,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2009年下学期,湘波中学校长李果华组织 全校教师分批赶赴数千里之外的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学习取经,之后又去了江苏省洋思中学、 湖南省许市中学、景弘中学等地观摩,回来后经过反复研讨和实践,于2010年9月正式启 动湘波中学“262”生本课堂模式。为了创新课程改革,解决课堂边缘生问题,湘波中学课 改小组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全校工作重心倾向教改第一线,从实际出发,创造了许多 可歌可泣的课改神话。 1、校本培训,别具特色。每学期,湘波中学都要组织全体教师外出课改学校学习观摩一次,分赴不同的地方学 习好的经验,本着“走出去,带回来”的精神,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积极开展“天鹅大 讲坛”自我校本培训,每周日晚上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主讲,对其他老师进行培训,特 别注重新课程理念的洗脑和先进方法的传输,如老教师李琼多次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干预, 促进了课改的良好发展。每个学期,老教师与新教师都要联合进行师徒结对子,实行“一 帮一”教学相长活动,英语组组长王伟阳带了很多徒弟,一起教研,一起集体磨课、晒课 和评课,共同成长。 2、课程改革,活力校园。 教导处按照新课程要求,各学科开足课量,并有与新课程改革保持一致的说话、写字 课,积极运用到与之相适应的高效课堂中。为了激发校园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周三下午第六七节课是全校第二课堂时间,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社团 活动。每个学期学校至少要组织如拔河比赛、朗诵比赛、合唱比赛、篮球比赛、跳绳比赛 等等多种比赛,每年都要开展两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定期出版校刊天鹅 ,极大地促进课 堂建设。 3、课堂特色,活实结合。 湘波中学开启“262生本课堂”模式, “2”指的是两种课型:预习课和展示课;“6” 指的是六个环节:复习检测、自主学习、有效交流、整合展示、归纳小结、当场测评; “2”指的是两种关系: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262”还可以应用于时间分配、学 生分层、知识分层等之上,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体的“先学后教、以学 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 。为了解决农村学生厌学问题,强调课堂氛围的“活”与效果 的“实”相结合来评价课堂。 4、团队建设,统一文化。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困惑在于校园文化的大一统,湘波中学领导阶层很好地突破了这一 瓶颈。为了激发团队建设和加强课改力量,学校规定凡是参加考试和活动均以团队实行奖 励,设置了团体奖,外出教学比武交流也是按照学科组实施奖励方案,这样的话,极大地 激发了教师的团队精神。 “劲往一处使” , “集中大家的智慧就是大智慧” ,针对本地校情开 展教研活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特别是有效落实课堂边缘生问题,更是创造了 无数奇迹和神话。 四、课改成效 1、改变了课堂模式 为了有效解决边缘生问题,湘波中学校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262”生 本课堂模式,由原来的师生互动变成了真正的生生互动,推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创新” 的学习方式。课堂“活” “实”结合,规范有序,特别是边缘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 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他们敢于展示自己,积极学习。 2、改善了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 ”自从2010年全校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组织教学由原来的 老师管理变成现在的师生共管,学校、班级事务民主参与,和谐共处。新的课堂要求关注 生命,关注每个边缘生,厌学逐渐减少了,瞌睡现象没有了,学习效果好起来了,师生关 系也由过去的“猫鼠”关系变为了如今的合作共赢关系。 3、提高了学习效率 关注边缘生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学习自信心,改变了课堂模式,改善了师生关系, 整个学校局面处于和谐民主的氛围,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据统计,湘波中学自 2009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获得涟源市“中考十强” ,涟源市输送职高生优秀单位,各项学科竞赛均位列前茅。其中七八年级期末质量检查与其他学校比较,人平分超过5分,有 些科目全部为获奖科目。 4、促进了学校发展 湘波中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各项能力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独具特色的课堂模式 获得了前来观摩者的认可和赞许,特别是课改的创新促进了学校的空前发展,通过校本培 训和联片研修,湘波中学的课改在娄底市乃至湖南省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湖南日报 、 湖南教育 、 娄底日报 、娄底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以及全省60多所学校6000多人次先 后前往该校访问观摩“262”生本课堂,2014年4月,娄底市新课程教育改革实践现场会 在湘波中学召开,形成了以“262”生本课堂为旗帜的湘中课改龙头学校。2014年10月, 湘波中学理化生组被评为湖南省中小学校优秀教研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