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SCIENCE AND CULTURE姻 第168期姻 周三出版姻 2011年10月12日姻中国贵州茅台集团协办名誉主编院 袁仁国 郭曰方 李发模 主编院郑培明姻编辑部电话:(园员园) 愿圆远员源远园源 姻电子信箱: kxywhyahoo.cn最大盲文图书馆 虚位以待视障者在北京西城南纬路太平街路东, 一 栋米黄色的崭新建筑里, 最近总有一些 视力障碍人士进进出出。 这里就是落成 不久的、 全国最大的盲文图书馆中 国盲文图书馆。 中国盲文图书馆占地面积 2.8 万 平方米, 内设典藏借阅区、 盲人阅览区、 文化研究区等。按照视障人士的年龄、 视障程度等, 阅览区又分为盲文社科与 文艺阅览区、 有声读物阅览区等 8 个阅 览区。 据了解, 依靠语音软件, 盲人每分 钟可以阅读130 字至140 字, 熟练使用 盲文的盲人在阅读盲文书籍时, 其阅读 速度与正常人用眼阅读的速度相类似。 渊姜惠冤苏绣 富春山居图 将以 3300万元上市交易苏绣巨幅作品 富春山居图 和 百 鸽图 将于国庆节后在天津文交所上市 交易,发售额分别高达 猿猿园园 万元与 圆远园园 万元。 苏绣 富春山居图 是一幅长 员员援猿圆 米、 宽 猿猿 厘米的大型作品, 由中国文联 委员、著名苏绣传人姚建萍带领猿园 多 位技师耗时 员年时间完成。 作品运用散 点透视勾画出奇妙境界, 很好地将黄公 望的 “披麻皴画法” 与 “姚氏苏绣针法” 完美结合。 百鸽图 长 怨怨园 厘米, 宽 缘怨 厘米, 以山川、 小溪、 翠柏、 牡丹等优美的自然 景观为背景, 描绘了 怨怨 只栩栩如生、 神 态各异的鸽子。 据悉, 苏绣 富春山居图 和 百鸽 图 将于员园 月 员苑 日在天津文交所正式 上市。渊杭玉冤纪念百年 美术作品展在北京开幕“百年风云 壮志丹青纪念辛 亥革命 100 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10 月 8 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展示了 志士书画作品和大陆、台湾、 港澳及海外美术界纪念的美 术作品近 300 件。 本次展览筹办历时一年多,分为 “壮志篇” 、“追怀篇” 和 “心声篇” 三部 分, 作品类型包括中国画、 书法、 油画、 版画、 雕塑、 水彩画等, 展示于中国美术 馆一层的 9个展厅。 其中,“壮志篇” 展示 的是仁人志士和历史文化名 人孙中山、 黄兴、 于右任、 何香凝、 高剑 父、 高奇峰、 陈树人等的书画作品, 其中 潘达微的 4幅作品是首次在北京展出。 渊章幻冤“根与魂 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展览” 亮相香江由中国文化部与香港特区政府民 政事务局主办的“根与魂 中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展览” 从 员园 月 8 日起至 27 日 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 展览透过图片及实物, 介绍内地及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及有关的 保护工作, 并邀请 8 位国家级名录项目 的代表传承人作现场示范。 据悉,现时中国共有 28 个项目列 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另外有 6 个项目 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使中国成为全球入选项目最多的 国家。(何莲)赵泉沐书画展开幕中科院文联理事、美协副秘书长、 书协会员、 京剧协会会员、 半导体所书 画摄影协会秘书长赵泉沐书画展于 10 月 11 日在半导体所图书馆开幕,展出 作品 60余幅, 展览将于 10 月底结束。 赵泉沐书画展以人物画为主, 共分 四个部分:歌颂伟大领袖毛泽东、刘少 奇、 周恩来、 朱德的中国画 咏梅 、东方 红 等; 古代才子佳人, 如诗人李白及四 大美人等; 京剧人物, 包公、 曹操、四郎 探母 等; 历年来的一些书法作品。 赵泉沐多才多艺, 老有所乐, 多年来 在书、 画、 摄影、 京剧、 交谊舞等方面都取 得了一定成绩。本次书画展内容丰富多 彩, 引人入胜, 表现了赵泉沐对生活的观 察和热爱, 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渊庄迎冤位于广州长洲岛的纪念馆 10 月 8 日正式开馆。该馆主体建筑面积 18228 平方 米、 项目总投资 3.19 亿元人民币, 和长洲岛、 黄 花岗烈士陵园、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等形成一 个展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历程的建筑群。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开馆仪式上称,广州 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虽然并没有 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但为 中国的文明进步打开了闸门,广州修建纪念馆对传承革命精神有现实意义。 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达在致辞中表示,辛亥 革命纪念馆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革命先烈提 供了重要的载体,更希望通过纪念馆可以促进 国家和谐统一。 据悉,纪念馆是为纪念 而建的一座具全国性题材的专题纪念馆,主要 功能布局包括陈列区、 藏品库区、 技术及业务用 房、 观众服务及配套设施。设有 “时期广东名人” 专题展览, 选择了 56 位历史人物, 集 中展示他们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瞬间。 目前, 馆方成功征得文物 6602 件(套), 展览 物品采取征集、 借展和复制等办法, 征集到孙中 山女儿孙婉的照片、 生活用品、 书籍、 首饰和生活 用品等文物 700多件。还有李湛的同盟会证书、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杜凤书烈士的照片、 民 国元年革命军功牌、 民国元年华侨炸弹队纪念章 以及致公堂文献等一批珍贵文物。(据中新社)广州纪念馆正式开馆今年是卢嘉锡先生逝世十周年, 我 们追怀卢嘉锡先生, 既是纪念, 也是灵魂 洗礼, 从中必能获得启发和力量。卢氏家风一: 关爱他人 无私奉献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工作区, 笔者见到了容貌端庄、 衣着朴素 的卢葛覃, 她是卢嘉锡的长女。退休后的 她生活依然忙碌、 充实。除了致力于福建 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的管理, 她还是福 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的志愿者, 投 入大量的时间、 精力却不求回报。而这, 正是卢嘉锡子女们的共同特性。 翻阅全家福, 笔者大致了解了卢嘉 锡膝下五儿两女的人生轨迹: 他们每个 人的生活道路都充满了时代特有的坎 坷和磨砺,也都深深镌刻着父亲的印 记。 老三卢象乾说:“父亲一生给我印 象最深的, 是他对家庭、 同事、 甚至是素 昧平生之人的关心和爱护。”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卢嘉锡身为一 级教授, 月薪三百多元, 一大家子全靠 这些工资, 还要补贴老家的亲戚, 生活 并不宽裕, 妻子吴逊玉也和许多平民百 姓一样得了水肿病。可是当他得知物构 所一位家在闽南农村的职工家庭生活 十分困难后, 仍和妻子商量, 挤出一百 多元钱,资助这位职工的家庭养猪养 鸡、 渡过难关。 一次, 卢嘉锡带全家到省政协餐厅 吃饭, 几十块钱就能吃到当时市面上没 法见到的鸡鸭鱼肉, 孩子们高兴极了。 卢嘉锡告诉他们,这是党和国家对民 主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的照顾,每个 月发给他一百元面值的政协餐券。几 个孩子心想,以后起码每个月能来这 里吃一次补充营养了。可是, 一年多的 时间里, 全家总共只去了二三次。后来 才知道,卢嘉锡认为应该让更多的知识分子享受到这种照顾,把大部分餐 券送给了其他教授, 有时还拿着餐券、 自己贴钱请一些体质较弱的中青年教 师到政协餐厅改善生活。 “文革” 后期, 福建省科委某领导被 批斗得顶不住,说出卢嘉锡赴京开会 时带回 中国科学院整顿提纲 之事。 于是卢嘉锡被整得病倒住进医院。 “四 人帮” 倒台后, 有些人责怪这位领导没 有骨气、 出卖朋友。卢嘉锡不同意, 宽 容地说这位领导在当时的艰难环境下 坚持工作很不容易,大家应该理解支 持他。此后,他们不但保持了深厚友 情, 甚至在这位领导去世后, 卢嘉锡每 年春节从北京回福州还一定去探望他 的遗孀。 卢嘉锡这种爱心的潜移默化, 使他 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逐步学会尊重、关心、 帮助他人。 1985 年大年初二上午, 卢象乾正在家休息, 忽然听到有人呼喊 “小孩落水” 。他跑下楼, 看见池塘里有 个男孩挣扎着沉了下去。 他毫不犹豫地 跳下池塘, 扎进冰冷、 恶臭的池水中寻 找, 救起那名落水儿童。2001 年 6 月 4 日, 卢嘉锡病逝, 获救儿童出国留学, 他 的母亲特意赶到灵堂吊唁, 并以儿子名 义敬献了挽幛 “教子有方、 功德无量” 。 卢嘉锡病逝后,子女们一致决定, 遵从父亲的夙愿, 将他生前积蓄和所得 的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 奖金 100 万港元以及社会各界慰问金等共 200 万元悉数捐献出来, 并和厦门大学、 福州 大学、 福建物质结构所等单位共同发起设 立 500 多万元的 “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 , 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青年学生和有 突出成就的科研、 教育工作者。卢氏家风二: 生活简朴自力更生在福州大学一家研究机构的后勤管 理科, 笔者见到了满头银发的 “小六” 卢凤 林。他乐呵呵地介绍自己是上管电房、 下 管茅房, 尽管收入低微, 却是 “位重权大” 。 卢凤林说他很赞同父亲的观点, 多次 在升学、 升职和升薪等方面自觉让贤。父 亲有一次针对社会上某熟人犯罪时说: “一个人权力不要高于素质,财富不要高 于自身价值, 否则很危险” 。 “老五” 卢龙泉当了将近 10 年的农 民, 直到 1978 年所有知青都返城了, 才回 到阔别多年的福州。 此后他在造船厂当木 工, 在中学当教工, 十年后随妻子家人移 居香港。 在追思父亲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 说:“他经常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做 人,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从 1956 年春天起,卢象乾就开始从事第一 份家庭职业“擦鞋匠” 。 他坚持干到上 高中, 后来才把这份 “职业” 转让给弟弟。 三年困难时期, 福州大学把家属宿舍 楼前的空地分给各家种点瓜菜, 弥补粮油 定量的不足。 卢家也分到一小块菜地。 卢 嘉锡便让在家的四个大点儿的孩子利用 周末翻土整垅, 种上红薯、 玉米、 空心菜和 豇豆等。偶尔他得空儿, 也和孩子们一起 上菜地, 并再三嘱咐他们向几位来自农村 的家属阿姨请教。 当孩子们用收获的红薯 煮了父亲喜爱的番薯粥端上饭桌时, 他很 高兴, 打趣地说:“看看, 你们还是很能干 的嘛。 我们现在和校主一样了! ” 卢嘉 锡尊称出资兴办厦门大学的陈嘉庚先生 为 “校主” , 陈嘉庚先生尽管富甲东南, 却 一生极为简朴,长年食用番薯粥和酱菜。 卢嘉锡总是以他为榜样。卢氏家风三: 乐观坚强 尽心尽责卢嘉锡的侄女、 福建物构所资深研究员卢绍芳在接受采访时说, 她刚进物 构所工作时,叔父也是对她既慈爱, 又 严格。一再要求她工作要走前头, 评职 称、 评先进要主动让。 1960 年夏天, 卢家从厦门大学搬到 福州大学时, 全家连保姆共十口人挤在 一套不足 70 平方米的屋子里,拥挤程 度可想而知。但卢嘉锡却笑着说这个家 就像一个大兵营。 当时楼房下水道未接 好, 上厕所要去楼外农村池塘上木板钉 成的茅房, 很不方便, 因为茅房没有屋 顶, 下雨天还得打伞, 卢嘉锡又笑称: 那 是 “野外训练” ! “文革” 中, 卢嘉锡被迫中断心爱的 研究工作, 接受 “劳动改造” : 清扫他亲 手创建的研究所的实验大楼。做事一 贯认真、 负责的他, 每天将一至四楼的 走廊、楼梯乃至厕所逐一打扫清洗得 干干净净。尤其是洗厕所, 很能体现他 的敬业精神: 当时市场上仅有去污粉出 售, 用这种去污粉对付积垢多年的小便 池总是不尽人意, 于是他便自行配制出 高效的 “洗净剂” 。为清扫厕所, 每个星 期他都要用坏两三把刷子, 因而一到星 期日, 他总要乘公共汽车上街, 除去光 顾外文书店外, 就是自己掏钱买回三把 刷子。 1968 年盛夏的一天,卢嘉锡刚满 十岁的小女儿紫蒓偶然跑到研究所实 验大楼, 目睹了父亲扫走廊的情景。 “我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个情景留在我脑 海的烙印有多深刻。每当想起它, 心里 就难过, 恨世间的不公平。父亲故去后, 我终于解悟:这情景是一种无言的教 诲。它教导我, 人的一生并不总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