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2013 惠安县农村教师两个惠安县农村教师两个 能力提升工程理综培训班能力提升工程理综培训班简简 报报 卷卷 首首 语语子曰: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吾往也。优优 秀秀 作作 业业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提交人:陈雪英 发布日期:2013-10-29 19:43:38作业内容:实际教学中是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的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强调知识目标的达成性,知识被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又主要是通过知识层面的考查。于是被传授的客体知识对学生来说经常与他们是彼此相分离的、两不相关的,乃至是与他们相对立的异化物。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不再作为中心。这一方面是因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另一方面是由于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标准,不再把学科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标准,而是强调物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保留与近代物理发展相关的内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坚曾经说过:知识点多一些少一些并不是最本质的,我们对教材的本质要求是以怎样的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习不仅是求知活动,而且是学生生命存在的方式,是进行有生命体验的教学,这种有生命体验的学习不仅包括认知活动,还包括体验活动和感悟活动。三者都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当然,对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的理解,应该是有机的整体的,而不是刻意的去追求。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总体价值观、课程改革的终极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渗透,不是刻意的矫情的捏合,应该是落实到行动上,融入平时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不是停留在说教上,这样难免会落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见物不见人”的俗套。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不应该是高度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而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是游离于知识之外的,不是凌驾于知识之上的。如果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出花样,那只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楼宇。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失去了意义建构的依据。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学了力学以后还对牛顿运动定律一无所知,还谈什么方法,谈什么物理学科的科学素养,谈什么对物理科学的情感。物理学科的教育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综合考虑。当然,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只是每一节课刻意追求的,而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总体价值观、课程改革的终极价值观。所以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来衡量每一节课,教学过程中,这三个目标应该整合起来。从教学过程来看,某节课可能只是知识性的或方法性的或多或少的体现,关键是教师一定要有这种意识。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以育人为己任,一旦有适合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就要义不容辞的贯彻和渗透,即教师要有一种大的教育观,大学校观。物理学科的教育仅仅是学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仅仅是人生一部分,学生仅凭一次性学习(学历教育)所掌握的有限知识是无法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全新的概念无疑将对学校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 “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 ,实施物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并潜移默化的形成科学素养和培养科学精神。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有效发展。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三维目标拆开,逐一研究和设计。但在教学实践过程必须是三位一体,整合统一,协调发展。因为实践层面的教学过程面对的是学生这一完整的人的,因此绝对不能把三维目标在这个时候人为地分开。也就是不能把一节课分成三个环节,分别完成三个目标。比较而言,以听讲、记忆、模仿为主要标志的接受学习,更容易导致学习者的被动、学习过程的消极,学习结果指向知识与技能;而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理解物理学科价值,发挥和发展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毕竟,过程的体验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很难通过单纯的讲授就能实现和培养的,正如我们所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次亲身体验” 。如在“杠杆的平衡”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杠杆(如开瓶器、剪刀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并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自己所认识的杠杆,并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杠杆的平衡原理。在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动力驱使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联系生活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热情交流, “说说自己” “听听别人” ,不但认识了自己过去没有注意没有发现的杠杆,而且在倾听与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讨论,在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作为学习的主体,经历体验、探究讨论、倾听接受都是必要的。而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如果教师把学习现成的结论作为第一要务,仅仅是把前人的结论告诉学生,把教师自己的认识经验强加给学生,不重视学生的前验,不顾学生的感受,那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还是这一节课,曾经有一位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实验探究。但是,在学生分别汇报各组测量的结果时,老师却只选择了非常准确和理想的实验数据。那些误差较大,可能导致“错误”结论出现的数据一概不要,完美地得出了与课本一致的结论。这看起来是件小事,但是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呢?课本是“权威”的,为了某个目的(与课本一致)甚至可以修改客观得到的数据!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教育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到测量就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少误差就需要尽可能认真,仔细;为了排除偶然性,就需要进行多次测量。由此可见,知识、技能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本节课主要指科学态度)是完全可以水乳交融的,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目标,人为添加上去的一些教学环节。 可以看到,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合作的,都会让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遇到问题想办法去克服、接受或采纳他人的经验等方面都得到体验。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发展,过程方法得到领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体验,物理课程的内在价值得到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是实现短时、高效、低耗而又充满愉快的学习的理想手段。为了实现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赶进度、下结论,甚至静态地传授知识。而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将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从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角度看,对于大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的养成比探究的结果更为重要。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更多的是靠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和沉淀而获得的。这正是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所面对的巨大的挑战。物理课程的教学应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物理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把知识技能教学、过程方法的体验领悟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的关注变成自己的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关注人的本质,让学生都能体验进步和发展。随着三维目标的逐步深化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也就得到了提高和完善。浅谈浅谈“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如何教学的如何教学提交人:徐光翠 发布日期:2013-10-27 11:37:56“物质的量”是化学的基本概念,是高中化学的重点理论学习内容之一,是高中化学的第一个理论学习内容。如何帮助学生学好“物质的量” ,让学生们轻松拿下高中化学的“第一个教学难点”是我们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试从“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 “理解摩尔质量并能将其应用于计算过程” 、“掌握气体摩尔体积与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三个方面,探讨就怎样引领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好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在苏教版的化学 1中,物质的量该内容贯穿整个高中的化学学习。教材从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三方面介绍了相关内容。新教材中虽然对“物质的量”概念讲解较为详细,但是对于从初中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难于从初中的感性记忆的化学学习中过度到物质的量的理性学习,因此同学们都会觉得“物质的量”的内容既陌生又抽象觉得高中化学很难学好,缺乏学习信心,在这个关键物理量的学习过程中产生障碍,以至于影响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学好“物质的量” ,让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顺利克服“第一个难点”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化学教师研究的问题。在此本人浅谈自己关于“物质的量“教学的心得和做法。一、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有它的的目的和作用,要学好物质的量首先要明确它的作用,然后层层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 。1、明确“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例举一个同学们熟悉的化学反应,如 Zn +H2SO4 = ZnSO4 + H2,对于该反应既可从宏观质量或体积描述反应的前后关系,又可从微观粒子个数描述各微粒间量的变化关系,那么如何把宏观概念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引入了“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通过它可以把物质的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它与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等是基本物理量,是用来量度微粒个数多少的物理2、强调“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区别。初学时很多学生容易混乱,易把“物质的量”和“质量”两个概念搞混了。因为在思想中,这两个量都是用来描述物质多少的,而“物质的量”四个字,又会被一些粗心的学生看成“物的质量” 。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比较容易,我们可以从两个量的度量对象和单位上入手,特别是这两个量的单位没有相似的地方。 “质量”基本单位是千克(kg) ,而“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是摩尔(mol) ,强调是“微观粒子” ,对象是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我们可以讲“1mol 某分子” 、 “1mol 电子”等,不能讲“1mol 篮球” 、 “1mol 椰子” 。3、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对于 1mol 任何微粒所含微粒数为 0.012Kg碳原子(12C)所含的碳数相等,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从圆周率与 3.14 的关系对比理解。我们把圆周率计成 ,运算时用 3.14,因为 3.14 是 的近似值;同样我们把 1mol 微粒的个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而运算时用其近似值 6.021023 个,1mol 任何微粒在任何条件下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与其它因素(温度、压强、体积等)无关。 。4、在使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时,必须明确所指的对象。比如说 1molO2 是指 O2 分子有 NA 个,或 1molO 而不能说为 1mol 氧,很多学生不在意所指微粒,以至于看到“1molO2 有多少个氧原子?”之类的问题就出错。5、在同学们明确 1mol 任何微粒在任何条件下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后,顺理成章引入微粒数目的计算。为了加深理解,应让同学自练自归纳。如举例子2molH2O 含有个水分子;0.6molNa+有-个 Na+;3.01x1023 个 S2-为-molS2-。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计算归纳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计算关系:N = nNA二、理解“摩尔质量”并能将其应用于计算过程物质的量可以把物质的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那么同学们自然会质疑它如何把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