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化王国强(河南大学 2010 级地理科学实验班,开封,河南,475001)摘 要: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 通过与外界进行交换及组分间非线性关系所形成的一 种新型有序组织结构。黄河三角洲作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其形成与演变 遵循耗散结构理论。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对于合理开发利用 当地自然资源,保护三角洲湿地环境及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黄河三角洲;形成;演化Analyzing the forming and develop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y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Wang Guoqiang Abstract: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is a kind of new regulated organized structure that is formed by exchange with environment and non-linear relations among components in the condition that is distant from the nonequilibrium state.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a open shop system, so its forming and develop follows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nalyzing the forming and develop of by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is of important value to exploit natural resources, and build the high-efficiency economiczone. Key words: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 forming; the develop0 引言 耗散结构是自组织现象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在开放的远离平衡条件下,在与外界交换 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和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并 持久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1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中国暖温带最大的湿地,区内自然资源丰富, 生物种类繁多,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对于合理 开发和保护黄河三角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前人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得到了一系列关 于黄河三角洲形成与演变的理论成果。但是,将黄河三角洲作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 开放系统,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的各种规律,还很少见。因此, 本文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黄河三角洲的概况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西缘,北临渤海湾,南临莱州湾,地理坐标为 11731-11918E 和 3655-3816N。它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境内,由古代、近代和现代三 个三角洲体系联合而成。 古代三角洲以蒲城为顶点,西起套尔河口,南至小清河口,陆上面积约为7200 平方千米。近代三角洲以东营市宁海乡为顶点,西起套尔河口,南达支脉沟口,陆上面积 约为 5400 平方千米。现代黄河三角洲以渔洼为顶点,西起挑河,南到宋春荣沟,陆上面积 约为 3000 平方千米。 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开放与耗散是自组织的必要条件。2开放系统跟环境之间存在熵交换,吸取高品位的 物质、能量来组织自身,再把低品位的物质、能量排放到环境中。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黄河自身的水沙条件、黄河口的水流条件、海水的化学作用以及 当地的地质构造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国内外其他的的三角洲相比, 黄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及地质结构具有很大的的特殊性。 2.1 黄河的水沙条件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干流全长 5464km,其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黄河中游流经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由于该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黄河在此携带了巨量的泥沙进入 下游地区。黄河平均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多达 16 亿吨,平均含沙量为 35kg/m3,均居世界大 江之首。黄河在兰州以上补给的水量占 60%以上,而携带的沉积物量只占 7.0%,近 90%的泥沙和粒径大于 0.5mm 全部粗泥沙,集中来自河口镇至潼关区间,并且 60%的水量 和 80%的泥沙量来自汛期。 进入黄河下游的 16 亿吨泥沙中,约有 4 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内,约有 4 亿吨被输入深 海,而约有 8 亿吨淤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地区。由此可见,黄河的形成有着 充足的泥沙作为基础条件。 2.2 黄河河口的水流条件 当黄河进入河口地区时,河道逐渐变宽,弯曲度逐渐加大,河流作用逐渐减小,水流 速度与水面比降也逐渐减小。同时,受海流及潮汐作用的影响,河口水流速度进一步减小, 导致河口地区泥沙大量沉积。2.2.1 黄河河口的径流条件黄河三角洲地区河道弯曲,径流受到的阻力大,再加上河道宽度加大,河水流速缓慢, 水流对泥沙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极易沉积。另外,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西南部海 拔 11m,东北部最低处小于 1m,自然比降为 1/80001/12000。黄河受水盆地很浅,河口 处水深仅几米到几十米,河流落差非常小,水流速度缓慢,泥沙大量沉积。2.2.2 黄河河口的海流条件黄河注入渤海,三角洲的形成受海流及潮汐作用的影响很大。黄河河口处的海水流速 约为 3-16cm/s。在北部海区,海流流向为从东向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利于泥沙向两侧 扩散。在南部海区,海流从南向北流,与河口相冲,不利于泥沙向深海扩散。另外,在涨 潮时,由于海水倒灌入河口,顶托河水,使河水流速更低,更利于泥沙在河口处沉积。退 潮时,潮水同河水一同退回河门及渤海,有利于泥沙向河口外扩散。 2.3 海水的电解质作用 黄河携带的沉积物中的一部分呈胶体状态搬运。在河水入海时,因海水电解质的作用, 悬疑质中的胶体物质絮凝,主要沉积在河门处,形成“拦门沙”。拦门沙的形成和发展使 该区域过水面积减小,河流分汊,并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在河口沉积堆高,并向海外扩展, 从而形成三角洲。3 2.4 地质构造条件 远离平衡态是耗散有序之源。远离平衡态代表性质不同的大约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 外部条件。随着环境约束他组织力逐渐增大而把系统推向远离平衡态,是系统内在的非线 性因素逐渐释放出来,被逐步扩大到系统就能够按照耗散结构的模式自行把巨量的微观组 分组织起来。没有足够大的约束不足以吧系统推向近平衡态。4因此,黄河三角洲的泥沙 沉积需要足够大的外部约束,而该地区的沉降运动为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黄河三角洲位于华北地区济阳凹陷的东北部。济阳 凹陷是中、新生代的一个大面积强烈沉降区。当前,区内仍分布着多条活动断裂,仍在缓 慢沉降,为泥沙长期持久的沉降运动提供了地质构造条件。 3.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涨落导致有序。有序的耗散结构是靠巨涨落来实现对称破缺选择而确立的,耗散结构 是稳定下来的巨涨落,是涌现出来的宏观整体有序结构,及大量微观组分协同动作的相干 态。5黄河三角洲由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三角洲体系联合而成,每个体系的河道都按照 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的,使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 岸线不断推进。每一次改道都是一次涨落,而三个体系之间的转变则是分别通过两次巨 涨落实现的。 3.1 黄河三角洲的演变阶段 黄河三角洲河道演变可归纳为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五个阶段。其中,前 四个阶段的演变是一种量上的渐变,而最后一个阶段是一种质上的突变,是一次涨落。 第一阶段,河水由于主流不稳定而漫流入海,在受到水流变缓及海水电解质作用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泥沙在河口处堆积,使三角洲不断向海扩展。 第二阶段,由于河流归股顺直延伸,形成单一稳定的河道注入渤海,泥沙在入海口 淤积,河口外延且突出进入海中。 第三阶段,由于河口外延,泥沙不断淤积在河道,是河床不断被抬高,河床坡度不 断变缓。 第四阶段,河床不断被太高,并形成拦门沙,堵塞河道,迫使水流朝侧向分散,泥 沙输移横向发展,在河口处沙坝连接成堤, 黄河尾闾出现摆动。 第五阶段,河道堆积影响增大,是河口处开始出现决口,逐渐导致河口改道。随着 决口点不断上移,一旦在三角洲顶点发生决口,河流最终在顶点处改道。如果改道幅度 足够大,旧的三角洲体系便会被逐渐废弃,开始形成新的三角洲体系。 4.黄河三角洲的现状 耗散结构具有不可逆性与复杂性。与此相似,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同样具有不可 逆性与复杂性。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当前地理特点的复杂性和造陆运动的不可逆性,更有 利于理解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规律,从而更好的开发保护黄河三角洲。 4.1 黄河三角洲的地理特点 黄河三角洲以宁海为轴点,向东呈扇状展开,海拔高程低于 15 米,面积达 5450 平方 千米。自 1855 年以来,黄河尾闾决口 50 多次,大的改道 11 次。每次改道,都会在顶 点附近两次改道之间形成多个堆积体(包括陆上和水下两部分),这些堆积体被称作三 角洲叶瓣。 1855 年以来,黄河共形成了 8 个叶瓣体,不同时期的叶瓣上下叠置,相邻 年代的叶瓣彼此紧挨。每一个叶瓣之间 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其形成与演变具有复杂性。4.2 黄河的造陆运动事物只能向某个方向自发进行而不能向相反方向自发进行的过程,叫做不可逆过程, 相关的属性叫做不可逆性。 “不可逆性在物质世界中起着基本的建设性的作用。”6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的,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黄河每年携带的巨量泥沙在河口附近淤积,是河床逐年上升,露出水面,从而形成新 的陆地。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以 2-3 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1855 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地 区新生陆地面积约达 2530km2。其中 1855-1954 年造陆 1510km2;1954-1976 造陆 548.3km2;1976-2010 年造陆 471.7km2。在此期间,虽然由于海水侵蚀,海岸线曾出现过 倒退,但黄河三角洲自发进行的造陆运动没有停止过,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5.研究黄河三角洲形成与演变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有 着丰富的矿产、土地、生物和海洋资源。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的规律对合理开发 利用该地区自然资源及保护湿地环境有重要意义。 5.1 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意义 在地学研究中,常常在观察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古代沉积标准,运 用古地理复原的方法推断沉积体分布规律,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7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国内少有的油气资源富集区。截止到 1995 年底,已发现不同类型的 油田 67 个,石油总资源达 75 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储量 34.2 亿吨,天然气的储量为 303 亿 立方米。对于油气资源的合理勘探开发需要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规律。 5.2 对土地利用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的土地资源丰富,而且土地面积还在不断扩大。黄河三角洲的土地总面积 达 175.04 公顷,其中有耕地 70.03 公顷,尚有 30.03 公顷荒碱地有待开发,后备土地资源 丰富。 但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形成历史短,垦殖程度低,且位于沿海地区,土地盐渍化严重, 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土地生产率低,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大。为了开发利用黄河三 角洲巨大的土地资源,就必须在认识和掌握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改良土 壤,彻底改造中低产田。 5.3 对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意义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是伴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 发展起来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类型独特,湿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