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 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 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 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关键词 汉语方言学 生成语法学 语言地理学 地域方言“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 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 “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 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 1.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 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 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 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 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 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 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 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 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 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 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 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 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 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 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 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 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 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 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 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罗 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 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语方言学史的通论性专著。 对语言学家的汉语方言研究的评价,一方面可以看到当时语言学家的方言观,另一方面 又可从方法论的层面深入当时的方言研究,是汉语方言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柳玉宏, 2006)3.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为了叙述方便,这里的研究对象从共性和个性的角度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两个对象: 汉语方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 ,地域方言 首先就语言内部系统,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一个研究情况的梳理,之后再借这个梳 理对地域方言的分类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4.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4.1 汉语方言系统:汉语方言系统: (1)语音)语音 共时共时方音的区域特征方音的区域特征 方言的音韵特征(声韵调)方言的音韵特征(声韵调) 汉语方音的区域特征以“同”为研究切入点。汉语方音系统的研究虽是研究各地千差 百异的方言,但一定区域之内,多种汉语方言语音往往有一些共同特征。 而这种方音区域共同特征的形成往往包括纵向的同源关系(亲属关系)和横向的渗透 关系。 “换言之,同源的姊妹方言之间必定会有相同的语言特征。如客家方言和赣方言。 ” (李如龙)而横向渗透的区域特征往往分布于大小方言区的交界地带。 方音区域特征的研究不仅要分析方言的声韵调,还应关注起语音变异的考察点,如音 值变异。音类变异等方面。此外,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其分布的规律性,如渗透性关 系的方言分布与亲属关系的方言分布有何不同。 方音的音韵特征则立足于“异” 。 有些文章看似在确立分区标志,但实质仍是在找寻 音韵特征,方言的区别其实就是其特点。罗杰瑞著,陈秀琪译从音韵看汉语方言中,便 是以汉语方言分区为基础,根据各地方言特点来进一步划分官话的十五条区分标准,这十 五条区分标志,换言之既是官话的十五特征。 此外,方音的共时性考察还可以小见大。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来测试各语言点的元 音,由此探知元音及其音位的元音格局,最后由元音格局归纳出该语言的元音系统性的, 其表现内容包括:元音的定位特征,内部变体的表现,整体的分布关系等等。这一方法的具体 展示可参考时秀娟的汉语方言元音格局的系统性表现 。 历时历时-汉语方音语音的演变汉语方音语音的演变 方言音韵史方言音韵史 汉语方音之所以发生演变,究其原因,主要有有两种:方音自身演变和语言接触产生 的音变。 人们由于发音上省力和方便的要求,引起发音动作的改变。发音上省便的要求使音节 内部不同语音成分相互影响,改变了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原有的发音部分和发音方法,变得 相近或异同。 (王福堂,1999)方言接触引发的变化源主要有两个,语音因素和词汇因素。 任何方言的语音系统用历史的观点去透视都是叠置的系统,都有不同历史时代的语音成 分的沉积。其中不但有历代共同语语音的成分也有古方言的成分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方言自 身的创新。因此,方言语音与广韵系统的对应关系总是不整齐的,有的音类一分为几,有的音 类合几为一。把这些对应汇总起来,拿古今语音演变史作为参照,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就清楚 地显示出来了。 (李如龙,2000)(2)词汇)词汇 就语言比较而言,词汇比较比语音、语法比较的难度大。这是因为音系句型的规则有 限,其演变规则相对整齐,而且便于形式化;而词汇是无限的,受外界的影响处于不断变 化之中,形式化的难度比较大。 (戴庆厦,2002) 在进行方言词研究时,往往以横纵两个方向进行比较。横向比较侧重于以方言特征词 的研究为中心,纵向比较侧重于观察其历时系统。 横向-汉语方言特征词 在方言词汇的共时比较中,应当以方言特征词为比较中心。 “这是因为一定批量的特征 词是划分方言区、考察方言间亲疏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基础材 料。 ” (李如龙)方言特征词的比较研究可以用来说明不同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为方言间 的关系定位。方言特征词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了解方言形成的历时时代和复杂过程,有助于 汉语史的研究。 纵向历时系统 如果以历时的眼光对方言词进行考察,可以从纵向角度考察其历时系统。并有效地分 析其历史层次考证其语源,比较其形成发展的特点,将其分为四种类别:承传词、变异词和 创新词和借用词。对于这些基本词汇的变动和分类,有助于辨别不同时期基本词汇及其与 各方言的基本词、特征词的关系,更好地探索汉语词汇史的形成发展过程。 但如许宝华于加强汉语方言的词汇研究中所言,词汇研究还应共时历时相结合, 深入开展词汇调查研究,绘制方言词汇地图,并建立电脑语料库。(3)语法)语法 汉语方言的研究过去一向只重视语音、词汇,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汉语方言语法的 研究才开始逐渐获得学者的关注。语法学界也开始逐渐兴起“标准语语法方言语法历 史语法”的语法研究三角理论。 实际上,方言语法在研究中往往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又是研 究汉语史的重要材料,并且,它还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 “从 90 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方言语法专著,比较有影响的如何耿铺客家方 言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3)、钱乃荣上海话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邢向 东内蒙古西部方言语言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商 务印书馆 2000)、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张一舟、张清波、 邓英树成都方言语法研究)(巴蜀书社 2001)、林寒生闽东方言语法研究)(云南大学出 版社 2002)” (邵敬敏&周芍) 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不仅要结合共时与历时的观点相结合,还应积极吸收外来理论 观点。对方言语法材料的调查,应做到内省法、集中调查法、表格法、随机录音法的有机 结合。至于方言语法研究,则如邢向东所言,当加强宏观比较,把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结 合起来。 而就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方法,刘丹青曾提出可通过借鉴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 语言类型学三种语言观之下的语言研究方式来观察研究汉语方言,即由形式语法的测试法 (test)发展出“内省测试式的方言语法调查” ,由功能语法的语篇法(text)发展出“语篇式的 方言语法调查” ,由类型学的跨语言(跨方言)验证法(attest)发展出“验证式的方言语法调查” 。在本文中,有关语法方面主要侧重于阐述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生成语法学-汉语 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生成语法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结构形式入手,探讨人类语言的特点。 通过生成语法学的理论运用,将汉语方言的研究提升至形式化。理论化的层次,注重 汉语语法形式化的对比,结合形式语言学和汉语方言学,将方言语料和理论相结合,发展 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将普通话和粤语进行语法系统的对比,特别是方言语法形式化 的对比,如倒置双宾语、与格结构的差异等,来进一步发现语言机制的系统性。 “以生成语法学的参数理论分析汉语方言语法的差异,提出了“显性参数化的假定” , 对参数理论作出严谨的限制:语言差异应该限制于显性的成分(语音、音韵、形态和词类 等性质) ,除此以外,其他成分应该是一致的。 ” (邓思颖,2003)研究汉语句法,哪怕是方言间的小小差异,都可以对一般语言学理论作出贡献,让汉 语研究加入世界语言学理论的行列。 (黄正德,2003)4.2 地域方言地域方言: 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 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袁家骅,1988) 在谈及地域方言时,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方言分区。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对划分 标准的看法不一或是由于方言本身特征不明等情况往往为分区工作带来困难,这使得汉语 方言区的划分一直都是讨论的焦点。詹伯慧先生在略论划分汉语方言的条件一文中指 出,划分汉语方言要坚持“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以社会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的原则,其中的 语言材料一般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能够显示出它的个性,对于其他方言具有排他性,二 是充分显示出它的共性,对于本方言区各地方言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并精选出一些典型性的特 征,作为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和鉴别方言的主要特征。“1987 年版的地图集对汉语方言分区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主要有五项,一是把汉语 分成了官话区、晋语区、吴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平话区、客话 区等十区” 。 (熊正辉&张振兴,2008) 由于地域方言的多样性,研究角度也呈现多样化。这里主要谈四个角度: 一、以方言之间的关系为主要比较对象。如陈晖&鲍厚星撰写的湖南省的汉语方言 (稿)一文,文章以湖南省各方言与湘语之间的关系为主要探讨对象,辅以当地方言分布 情况介绍语音分析来加以说明,类似的文章还有张光宇的吴闽方言关系试论 。 二、对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