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衡哲世界历史观初探陈衡哲世界历史观初探 世界和平与世界历史世界和平与世界历史陈衡哲(18901976年)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回国后任教北大,是中国 第一位女教授。她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西洋史是民论文联盟 http:/国 年间最早的世界史教材之一。截至1949年,这部教材已经连续再版9次。1943年, 陈衡哲应周恩来之邀到访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红岩村,周恩来对她说:“陈 先生,我是您的学生,听过您的课,看过您写的书。 ”陈衡哲及其著作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一斑。近年来,陈衡哲的西洋史继续受到关注,上世纪末辽宁教 育出版社再版了西洋史 ,进入21世纪后东方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岳麓 书社也纷纷再版此书。这样的出版密度在同类史学著作中并不多见,可见此书 作为中国的世界史教材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国内学界对陈衡哲及其著作的研究 却非常有限。就笔者所知,仅有何成刚、张安利的“一部带有创作的野心 的历史教科书陈衡哲著述(西洋史)教科书特色述评”和黄蕾“陈衡哲史 学成就论略”两篇论文。因此,本文试图以西洋史为着眼点,对陈衡哲的 世界历史观做一初步考察,并希望以此为窗口,探寻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 世界历史观。一陈衡哲的世界历史观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基础,那就是反对战争,主张建设 一个和平的世界。这一思想基础与她生活的时代及其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陈 衡哲赴美留学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她虽身处当时最安全、最繁荣的美国, 远离战火,但她还是关注着战争。1916年8月,在东美学生会第12次年会上,陈 衡哲参加了中文演讲比赛,并获得第二名,当时她演讲的题目就是“平和与争 战” 。可见,那时的陈衡哲已经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了。1920年回到中国后,国 内的动荡也使她深受其苦。正如西洋史上册的第六版序言中所说:“此书 的生命和下册一样,都是在枪声炮影中得来的前者作于内战的四川,后者 作于齐卢战争的南京。 ”(原六版序 ,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撰写西洋 史上册的时候,她曾随丈夫到过四川,当时四川的贫穷、落后和闭塞使她非 常震惊。1922年,她发表了四川为什么糟到这个地步? ,文中历数四川的弊 端,并将这种乱局归因于军阀混战:“第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界等于军界, 因为四川此时除了军事,没有别的政事。 ”于是,陈衡哲夫妇联合报、学、商界 的朋友,在重庆发起成立一个“裁兵促进会” 。正如她在给胡适的信中所说: “我现在做的事是(一)编西洋史大纲。(二)为川中的青年制造一点反军阀的心 理(演说、文章或在言论社交之间)。 ”所以说,陈衡哲的世界历史观明显带有着 时代的烙印。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她渴望和平,希望能用和平的方式制止 武力冲突。为此,陈衡哲在西洋史中阐释了三个遏制战争的方法。首先,摒弃狭 隘观念和阴暗心理。在对历史进行总结后,陈衡哲认为贪欲和仇恨是导致战争 的重要原因。例如,在谈到上古时期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入侵时,陈衡哲这 样写道:“游牧人领着他们的牲畜,到处去寻水觅草,不免时时要侵犯那土著 人的田林。他们又看见土著生活的安乐,不免又起了羡妒的念头什么日尔曼人的人寇罗马,阿剌伯人的北犯欧洲,都不过是这两种人民的战争罢了。 ”在 谈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时,她强调了斯巴达对雅典繁荣的“又恨又妒”以 及雅典人的反斯巴达心理。因此,陈衡哲相信,只要能摒弃这些狭隘的观念和 阴暗的心理,战争就可以避免。其次,揭露军人政客的黑幕。在陈衡哲看来, 战争主要是受了个人行为的影响。她从反正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说明。反面的例 子是促使普法战争爆发的富于煽动性的“爱姆斯公文” ,她认为“酿成这个战争 的情形,是最能表现军人政客愚弄人民的罪恶的” 。正面的例子是在整部西洋 史结尾所引用的维多利亚女王传记:“美国的内战是已经开始了,英国 因与北部诸州的争执,看上去似乎也要牵入战争的漩涡了,于是路索爵士便以 一个极严重的公文送呈女皇(维多利亚)。但亲王(阿尔白特)觉得,若不把这个 公文的语气改变一下,战争将不可免。在十二月一号的早晨七点钟,他从床上 起来,用战抖的手写了一些意见,使这个公文的语气可以变为缓和,而这个问 题的解决,也可以因此得到一个和平的道路。 ”既然这些军人政客可以左右战争, 那么让民众了解军人政客的内幕就可以阻止战争的爆发。正如她在西洋史 中所指出的那样:“我的编辑西洋史有两个动机。其一,是因为近年来读 史的结果,深悟到战争是一件反文化的事。但同时,我又信战争是一件可以避 免的事。避免的方法虽不止一端,然揭穿武人政客的黑幕,揭穿他们愚弄人民 的黑幕,却是重要方法中的一个。 ”第三,实现和平的根本方法是培养国际主义, 使国际主义战胜帝国主义。陈衡哲这样阐述国际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目的及其相 互关系:“国际主义的目的,是在求人义的目的,则适与国际主义 的相反,他是以增加人类的误解及怨仇为任务的;他的重要工具,是战争。所以 这两个现代文化势力的竞争,即不啻是战争与和平的竞争。使国际主义而能战 胜帝国主义,那么,和平的梦想,即可实现。 ”由此可见,陈衡哲把国际主义看 成是实现世界和平的最终解决方案。对和平世界的追求,使陈衡哲把世界历史的重心放在了文化方面。综观陈 衡哲的西洋史 ,反对武力、强调文化交流成为全书的主基调。这种世界历史 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文化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文化兴衰是各国历史变迁的重要表现陈衡哲在西洋史导言中明确提出:“我们当把文化作为历史的骨髓。 ” 因此,文化的内容在西洋史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例如在讲到希腊时, 关于希腊文化成就的篇幅与讲述希腊历史的篇幅大体相当。 西洋史中对文艺 复兴的系统分析表明,陈衡哲十分看重这一文化现象,称之为“西方近代文化 的总渊源” 。她还撰写了小册子欧洲文艺复兴小史 ,自述其写作原因是: “因为我今春编纂那本西洋史中的文艺复兴章时,曾处处感到不能尽意的 苦痛。我曾极力的削足适履,去求减少他的篇幅,但结果仍得到了一个在一万 三千字以外的长章;而我对于文艺复兴所欲说的话,却仍是未能尽其什一。 ”就篇幅而言, 文艺复兴这一章在西洋史中并不突出,但是这个文化 味道最浓的章节显然是作者最钟爱的部分。又如第六版对章节目次进行了规模 较大的调整,第五版中的“埃及” 、 “两河流域及其西邻” 、 “希腊”和“罗马” , 在第论文联盟 http:/六版中变成了“埃及古文化” 、 “西亚古文化” 、 “希腊古文化”和“罗马古文化” 。陈衡哲对文化的强调由此可见一斑。陈衡哲认为,文化兴衰是各国历史变迁的重要表现,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 兴衰中,文化的力量远远大于武力的力量。这从陈衡哲对武力与文化之间关系 的论述中得到了体现。首先,陈衡哲在西洋史中阐述了武力对文化的破坏。 她从上古史中总结出一个“埃及模式”:埃及文化在金字塔时期进入了黄金时 代,可谓“外无侵寇,内无争乱” ,王国在建筑、商务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但后来海克萨人(现译喜克索斯人)“把埃及占据了。后来又来了些希伯来人, 他们帮着海克萨人来收埃及的税,管埃及人的民事。这两族人民一来,竟把好 好的一个埃及国逼为一个尚武之国了埃及人居然靠了武力,把异族赶了出 去。但不幸就此动了征伐外族的念头。 ”而武力扩张最终导致了埃及的衰落。简 单地说, “埃及模式”遵循了这样一个轨迹:文化繁荣外族入侵被入侵 民族变得尚武走向侵略扩张文化衰落。这个模式除了适用于埃及,还 可适用于西亚的亚述人和近代的日本人。此外,在论及古罗马文化时,陈衡哲 用几乎全部的罗马历史论证了一个观点:破坏共和和葬送帝会起到一 些积极作用,但这只是“偶然的” ,实不足取。她说:“武力是帝国的重要分子。 所以帝国的成立是一件反文化的事,但他的结果,却常常能得到些意外的进步。 我们多进步,许多文化事业是万恶原动力的意外结果。帝国主义 便是一个例。但意外的结果总是意外的,总是靠不住的。 ”第三,武力虽然可以 破坏文化,但不能彻底毁掉文化,文化要素还可以保留下来,因此文化的力量 要远大于武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她指出:“武力的胜利在一时,文化的胜 利在永久。 ”这是她在西洋史中阐发的中心论点之一。(二)科学发展与文化交流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推动世界走向文 化“一国化”的重要因素在西洋史中,陈衡哲从历史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和平世界的理想:“一 个国家个性的要素,乃是一个共同的过去,和共同的将来。具体而言,即是一 个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信仰他日全世界的人类,如能创造一个共同的历 史,如能发生一个共同的信仰,那么,全球便不啻成为一个更为 伟大的势力去扫除了。这岂不是值得我们梦想的一个希望吗?”在此,陈衡哲以 国别史来推论世界史,提出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的“一国化” ,希望通过这一途径 而达到消除混乱局面,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世界文化走向“一国化”是 否可能?陈衡哲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有“科学”这个重要因素。她论 述科学的作用说:“近代的科学,直接的既已成为一切学问的基础,一切进步 及人类谋求幸福的工具;间接的又靠了工业革命的势力,成为工业、商务以及政 治、社会、一切事业的原动力。他实是近代文化的中心点。不但如此,他又能 不问宗教,不问民族,不问语言,不问天然或地理的限制,但知以真理赐与全 世界人类,所以科学又是一个可贵的国际势力。 ”由此可见,在陈衡哲看来, “科学”具有跨宗教、跨民族、跨语言和跨国家的特征,是全人类谋求幸福的 工具,既能够为各国普遍接受,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 “科学”的这些特 性,使它成为推动世界各国文化“一国化”的重要力量。除了“科学”之外,陈衡哲认为,文化交流也是实现世界“一国化”以及 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在西洋史中,文化的交流乃是贯穿全书的重要内容。 在该书第一编的结论部分,陈衡哲指出,文化交流推动了上古历史的发展。这 种观点渗透到书中的许多章节中。文化交流如何促进文化融合与世界和平?陈衡 哲在西洋史中对此并未进行具体阐述,尤其是对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 涉及很少。但是,她在另一篇文章中给出了答案:“这种中国旧有美德与现代 西方新文明的结合不是随意的混和,也不仅是相互的迁就,而是一种原本彼此 呼应的因素之间的和谐融汇。 ”因此在陈衡哲看来,文化交流不应是简单的“物 理变化” ,而应是可以使文化达到和谐融汇的“化学变化” ,通过这种“化学变 化”而创造出一种更先进的共同文化,这种共同文化即可成为“一国化”的基 础。(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各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道路可以有多种选择陈衡哲虽然提出了全球文化“一国化”的理想,但是在总结了欧洲及亚洲 国家的历史变迁之后,她对亚洲国家的政治及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思考。在 西洋史的最后一章,她指出了亚洲国家发展的三条道路:“亚洲的人民却 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 为列强的奴属;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个新道路。第一类的代表, 是日本;第二条的代表,是印度;而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 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这一概述,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 亚洲现状的思考。各国的国情不同,在西方霸权面前,它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应 对方式和发展道路。对于中国来说,以日本和印度为代表的道路行不通,因为 这两条是“歧路” ,中国应该“凭着自己的天才” , “去创造一个新道路” 。但遗 憾的是,在陈衡哲所生活的时代,她看到的是中国“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 , 而是正处于“彷徨”之中。她希望中国走出一条全新的道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