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美学一、引言美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当时的人们就对自己的生活对象产生了审美感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这种审美活动逐渐被少数有教养的阶层所拥有,从而走上“精英化”、“贵族化”甚至是“神圣化”的道路,此时的审美与生活开始渐行渐远。人们认为, 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 它才是审美艺术, 而且 , 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 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才有闲情逸志和趣味去舞文弄墨, 赏画观景;西方亦然, 贵族订购艺术家的作品装点自己的豪宅和庭院。所谓的美学文化, 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资格、标志和地位的象征。拥有艺术趣味和审美品格的人并不是黎民百姓。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民主化和传播技术的演进, 美学逐渐走出了少数人的樊笼,而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其标志就是出现生活美学化的趋势,美化生活成为一个日益民主的文化的标志。对于美学的这种新的变化,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发展趋势,既要肯定其对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所带的下面效果,又要清醒的认识它对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用正确的美学思想与观点来指导我们生活。二、生活与美学的关系古代汉语中将“美”诠释为“从羊,从大”,现代将“美”诠释为时尚、漂亮。而美学是人们关于审美现象的一种人文科学,是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具有无限的魅力,追求美,向往审美境界是人的天性。审美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在人生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审美对于健全人格的完善,美好心灵的塑造以及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美能益智,美能辅善,美能陶情。审美享受是高尚的、纯洁的享受,审美能够超越个人的孤苦、失意以及各种利害关系,获得自由。美对人的意义从最根本上说就是使人真正活得快乐、幸福1 。美学能使人以审美的、超脱的态度去面对和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使一些乏味的琐事也变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美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可以通过精神上的调节和抚慰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放松人的紧张的心情。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二者之间经历了融合、分化、再融合的过程。在古代,审美与生活曾经是融为一体的。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 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 。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离出来,人们的审美意识还融合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例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 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西方也大致如此,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随着纸张以及印刷技术的发明,人们可以将美好的东西(例如音乐、美术、诗词等等)用纸张记录下来,可以事后慢慢地进行审视与欣赏,同时也可以在社会上较大范围地域及人群中进行散播与流传,就这样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 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人们认为, 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 它才是审美艺术 , 审美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审美艺术品被认为是超越凡俗产物,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 是高雅人士的高雅活动, 审美艺术作品也就被看作与日常生活不同的高雅之物。而且, 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 越是高高在上 , 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而当时有能力与资格进行审美活动的是统治阶级或一些文人骚客,所以美学逐渐被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就这样,美学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大约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 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发生变化。最初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张扬开始的。观众欣赏电影的时候, 就如同进入生活。电影的出现, 预示着美学生活化的开始。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人类进入了电子数码文化时代, 进一步推动人们的美学观念走向新生。在这场美学观念的时代变革中, 审美似乎没有了边界, 甚至那些低俗的、过去不可能与艺术沾边的“艺术作品”也可以作为审美对象了。在过去审美是一种经验, 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审美2 。过去只有少数所谓的社会精英才能做或玩艺术, 现在却人人都是“艺术家”, 人人都可以玩“艺术”。在后现代社会, 艺术成为了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行为艺术、广告艺术、超级女声,各类达人秀、卡拉OK 、各种群众艺术晚会 ,观众和演员常常合二而一。此时,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 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消解了。美学与生活关系的这种变化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美学自身发展需求之动因。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恩格斯曾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 、艺术、宗教等等。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人们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正朝小康生活迈进,当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后,人们自然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美化自己及美化生活,通过“生活的美学化”来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时,人人都开始从美学角度发现或发掘自己。其结果导致生活成为一门艺术, 或者说被提高为艺术。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更强调公平、自主发展、自我实现。同时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剧,对美学的平民化、民主化起了催化作用。最后,电子数码及现代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活美学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而在电子文化时代, 由于电子媒介的作用, 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由间接性变为直接性。它们有时直接合二而一,混为一体。读者简直用不着思维、用不着理解、用不着想象,直接感受就是,直接看、直接听就是。由于电子媒介的存在, 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在审美上, 现实与影像也处于新的关系中, 你去裁缝店做衣服, 可以先在 计算 机屏幕上逼真地做出衣服的样子, 顾客还可以参与设计, 这种非现实的虚拟图像, 可以丝毫不差地转换为现实。在我国,很多普通公民(例如“旭日阳刚组合”、西单女孩等)就是通过这种先进的现代技术将自己的生活与歌唱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新技术将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联系起来,美学与生活走向了融合。三、生活中的美学古今中外,尽管对美的追求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将美与生活紧密连结,将美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美。在自然中,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我们都能够经常获得审美体验。“审美与人的整体性存在方式,与人生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3 。人们需要一个理想、完美的生活环境,陶冶情操、纯净心灵,这就是对美的需求。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情感诉求,对温情的强烈渴望,展示自我的个性化的追求,观看演唱会的休闲娱乐方式,对一束温情脉脉的红玫瑰或康乃馨的期待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注重自己身体的美化、注重自己生活环境的美化 , ,从中获得一种舒心的享受; 。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艺术与美:如时装模特、美容美发、服饰、环境的绿化、家居装修、小礼品的包装、旅游再到生活饮食等各个方面。人生无处不审美。而美也会带给欣赏它们的人以愉悦和惊喜。美使我们的生活不再单调和千篇一律,而是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美学也无法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美,也就脱离了人类社会,美将没有舞台去施展,也没有人去欣赏。脱离了生活的美,将变成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也没有人去评判是美亦或是丑。也许原本只是平淡无奇的小物件,经过人们的富有创造力的设计,精心的包装,就会为它们涂抹上一层绚丽的色彩,变成一件完美精致的艺术品。而倘若没有设计和包装,它们的美也就不复存在,这些物品将只是日用生活的必需品,而不会被赋予“艺术品”的美名。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对象是一种精神食粮,欣赏美是一种心灵体验, 对于生活中的美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并拥有一颗能够欣赏美的心灵。只有具有特定心境的人,才能对特定对象有深切的体验、感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象之中,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现实生活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存在,如果只是感知它则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审美则是在活过之后,对于自己曾活过的内容进行自觉的再体验的过程。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列情景:身材高挑的时尚模特走在T 台上;公车上给老人让座;为找个垃圾桶, 手拿着垃圾走了一大段路;为装点城市摆放的花圃和彩灯;乡村小道,青山绿水;骑着老爸头上,还拉着边上妈妈的手,一家人脸上幸福的笑容。这些情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只有那些心绪良好理智平和,心理上平衝、开心、快乐的人才能欣赏这些美,因为他们具有特定心境,能对特定对象有深切的体验、感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象之中,从而感受到生活中的这些美。审美还取决于人们对对象的认识方法,审美地看待对象,和认识地看待对象是不同的。与认知相比,审美始终不脱离对象的感性形态,而认知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认知的眼光里,朝阳和夕阳不过是地球自转的不同阶段与太阳所处的不同空间关系;而在审美的眼光里,喷薄欲出的旭日令人振奋,而洒满晚霞的落日却显得色彩斑斓,令人陶醉。因此,自然山水的感性风貌所激发的感官快适,是审美感受的基础,它与认知的感官印象是有天壤之别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审美文化中有不少色情、暴力以及俗不可耐的广告语等文化垃圾的存在,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对于缺乏判断力的青年一代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 像电影、电视等媒介通过画面来显示意义, 观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思考的可能性受限, 使观众更容易受到表面逼真性的蒙蔽。现实的状况也让我们不能否认, 由于过多地关注人生快乐与轻松,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 使美成为点缀、成为装饰,美就这样被污染了。纯感官的世俗享乐,包括视听之乐,以及味觉甚至嗅觉的快感,必须具有精神性或社会性的价值,才可能称其为审美的快感。美女明星的脸蛋和煽情的表演,如果只具有情色的特征,与审美的本质是毫不相关的。因此,时下有人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只是理解为生理快感的层面,这就让美学陷入了误区。日常生活的对象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与审美有相通的地方,但并非是真正的审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通俗艺术等虽然有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及丰富生活内涵,但并没有把生活提升到审美自由的高度,只是在粉饰日常生活,强化了人们的感性认知能力。对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我们要适当地开展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我们要学会如何避免生活中美学的认识误区,我们应该将审美的心灵愉悦与纯粹只满足感官的美区别开来,那些纯粹只满足于感官的美感还不能算真正意义的美。审美的心灵在体验中通过情、理、美统一,并使其内涵得到升华。物质感官美的欲望只有在与精神相关联时,才可能具有审美的价值,从而将生活中的美升华为美学。王德胜说:“美(审美)的日常形象被极尽夸张地视觉化了,成为一种凌驾于人的心灵体验、精神努力之上的视觉性存在。事实上,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用心体会之精神努力的眼睛的美学,其价值立场已经从人的内在心灵方面转向了凸显日常生活表象意义的视觉效应方面、从超越物质的精神的美感转向了直接表征物质满足的享乐的快感。4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误区,就会使得我们有这样的错觉,即日常生活已经很美好、很理想了,无须审美的升华和批判,而且审美也丧失超越性,审美就是日常生活的享受,美感就是日常生活的满足感。现在社会上出现大量的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如人体悬挂用钩子、链子穿过身体,把自己悬挂在疼痛和骇人的半空),表演者本人自称享受疼痛的美感,而这种所谓的行为艺术已经超出了普通大众的接受能力,所以也就不是什么艺术,当然也就与美学沾不上边了。如果不对这些所谓的艺术进行批判的话,那么美学的发展将会走入一个死胡同。四、总结日常生活美学化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体现出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内涵。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审美意识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我们要认清这种发展趋势对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从积极方面看, 日常生活美学化对张扬个性、解放思想等人性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解放, 彰显自我 , 丰富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这种变化打破了过去传统生活方式的封闭性 , 激发了大众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的热情, 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它的传播与普及, 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生活观念和态度, 促使其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