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中 国国 古古 代代 政政 治治 史史 1、 三皇五帝:三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指天皇、地皇、人皇;还有一说是天皇、 地皇、泰皇;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指黄帝、颛顼、帝 、唐尧、虞舜。 2、 古代 :夏、商、周三个朝代。 3、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有一说是齐桓公、 宋襄公、楚庄王、晋文公和秦穆公。 4、 战国七雄:战国指前 475前 221 年。七国为:秦、齐、楚、赵、魏、韩、燕。 5、 古代史上的分裂时期为:三国、南北朝、五代、宋辽西夏金。 三国:继东汉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自公元 220 年曹丕代汉称帝始, 到 280 年晋灭吴止。 南北朝:从公元 420 年东晋灭亡到 589 年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南北 对峙的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 420 年刘裕代晋到 589 年陈亡,经历宋、齐、梁、陈四 代。北朝从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 534 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 代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统一北方。581 年北周为隋所代,隋灭陈和后梁,结束南北对峙。 五代:公元 907 年朱温灭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后相继 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960 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宋。 6、 两汉:朝代名,我国历史上强大的封建王朝。公元前 206 年刘邦(即汉高祖)灭 秦,后来又打败项羽,于公元前 202 年称帝,国号汉,建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汉承 秦制,推行法家路线,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统一。自汉元帝起尊儒反法,地主阶级转 向保守。西汉后期,土地集中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公元 8 年,外戚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 进复古倒退的改制。25 年,刘秀窃夺赤眉绿林起义的胜利果实,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 称东汉或后汉。东汉末年由于宦官掌握政权,横征暴敛,地主强取豪夺,184 年爆发黄巾起 义。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名存实亡。220 年曹丕称帝,东汉灭亡汉共历 24 帝, 统治两百零六年。 7、 两晋:朝代名。公元 265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280 年灭吴统一全国。316 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汉国灭西晋,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317 年司马 睿在南方重建晋朝,都建康(今南京) ,史称东晋。402 年,刘裕代晋,东晋亡。两晋共历 十五帝,统治一百五十六年。 8、 两宋:朝代名。从公元 960 年赵匡胤称帝起至 1126 年金攻入开封止,史称北宋, 都开封。从 1127 年赵构在南京称帝至 1279 年被元灭亡止,史称南宋。两宋共历十八帝, 统治三百二十年。 历史事件 9、 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奴隶起义连绵不断,沉重打击了没落的奴隶制度,促使 了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各国先后出现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变法斗争。 秦孝公任用 商鞅,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下实行变法。 (1)采用李惺的法经为法律,编造以“伍” 、 “什”为编制的户籍,实行连坐法,互相监督。一人犯法,同一什、伍之人不告发也要承担 法律责任,告发者有赏; (2)用法令力量迫使大家族向个体家庭转换; (3)禁私斗,鼓励 秦民杀敌立功; (4)贯彻重农抑末的政策; (5)要求宗室也立军功。新法推行几年后,秦 国百姓家给人足, 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国势日上。故实行第二次变法: (1)推行县制, 并各乡为 31 个县,由国君直接管理; (2)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确认封建 土地所有制; (3)统一度量衡制度。商鞅变法加速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集权政权的形成,成 为秦朝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转折点, 并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变法得罪了秦贵族,孝公卒后,商鞅被惠王车裂,并被灭族。 10、 三家分晋:春秋战国之际,晋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贵族之间、各新兴地主阶级 之间互相斗争。前 453 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 庸。奴隶制的晋国也转化为封建制的赵、韩、魏三国。前 403 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 诸候。 11、 初税亩:按地亩征租税,春秋时期实行,用以代替井田制,从而使长期以来实 行的力役租被履亩而税的实物税所取代。 12、 合纵连横:三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进攻其它弱国,称 为连横,也叫合横、连衡。战国后期,秦国最强大,合纵就指其它国联合起来抗秦;连横就 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跟从秦国进攻其它国家。张仪、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 13、 焚书坑儒:秦统一中国后为统治思想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由于当时奴隶主 仍在意识形态领域为复辟旧制度制造舆论,前 213 年,秦始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 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 、 书和百家语。焚书对于古代文化典籍是一 个极大的破坏。次年,由于卢生、候生期骗始皇能得长生不老之药,败露后始皇大怒,认为 儒生多以妖言惑乱,于是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活埋于咸阳,引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焚书坑 儒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离德。 秦始皇想利用 严历的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强制推行思想的统一,只会锢守思想,摧残学术文化的发展, 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书坑儒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14、 楚汉战争:继秦末农民大起义后,刘邦战胜以项羽,重新统一中国的战争。公 元前 206 年,秦亡后,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后来刘邦占领项羽的根据地 彭城。项羽大败刘邦夺回彭城。刘邦联合反对项羽的力量和项在荥阳成皋相恃。后约定以鸿 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次年,刘趁项撤兵全力追击,项兵败垓下。刘邦重新统一国,建汉。 楚汉战争前后进行了四年, 虽然对经济生产和广大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但它换来 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因而是有积极意义的。 15、 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 到显著发展,历来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16、 吴楚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的叛乱。汉初,诸候在国内征收租赋煮盐 铸钱,勾结工商奴隶主,与中央政权尖锐对立。景帝前三年(公元前 154 年) ,吴王刘濞和 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七国以“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汉朝中 央三个月内将七国击败,地方割据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为汉武帝的“推恩令”的实行创造了 条件。此后,诸候王国经过武帝进一步削弱,从此名存实亡。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 势力与专制皇权之间的矛盾。 17、 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候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由主父偃提出 建议,令诸候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候,这样名义上是施德慧,实际上上是割分其国以削弱诸 候王的势力。 推恩令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又避免引起诸候王武装反 抗的可能。 18、 盐铁之议: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 政策的辩论。为保证”与民休息”的政策实行,昭帝始元六年(前 81 年)下令丞相田千秋 和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 贤桑意见不一, 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 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之议。盐铁之议后,虽然没有废止盐铁官营,但桑在政治上受到一 定挫折,贤良文学活跃一时,酒类专卖废止, “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肯定,对昭帝、 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 党锢: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 件。所谓“锢” ,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锢前后延续了十几年,至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下昭赦免党人,党锢至此才告结束。 20、 赤壁之战: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与刘备、孙权联军之间的一次交战于赤壁的重 大战役。黄盖诈降以火攻曹军,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刘备占据荆州大部 和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21、 肥水之战:383 年东晋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因为战役主要发生在淮水去流肥 水一带,故得名。肥水之战后,前秦分裂,迅速走向衰落和瓦解,北部中国再度陷于分裂。 22、 魏孝文帝改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北魏孝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 包括(1)颁布俸禄制,统一财政收支; (2)颁布均田制; (3)建立三长制,责成邻、里、 党三长征收租调; (4)493 年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允许鲜卑与汉通婚,禁止在 朝廷讲鲜卑语,改易服装。这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对于巩固北方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与民族融合,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3、 贞观之治: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实行法治路线,唐贞观年间,封建经济得到较快 发展,人口有所增长,社会安定,粮马充裕,被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实行的政策和措施虽 有进步性,但均服务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劳动人民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贞观后 期,唐太宗逐渐走向奢靡,东征高丽的战争给中国朝人民带来苦难。这说明贞观之治有一定 的局限性。 24、 开元之治:由于隋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士族门阀势力,为唐前期推行法治开辟 道路,使封建经济得以很快发展,至唐玄宗统治初期,政策开明,海内富实,社会稳定,民 富国安,誉为“开元之治” 。 25、 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八年的叛乱。 由于唐玄宗尊孔崇儒,中央集权力量得以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兴起。公元 755 年,平卢、 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叛乱,攻下洛阳。次年称 帝,攻下长安。后 757 年被其子安庆绪所杀。759 年安部将史思杀安庆绪,再攻洛阳。两年 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763 年史朝义自杀。前后历时近八年,始告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 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但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 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藩对唐的侵扰也是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 就从此结束了。 26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唐王朝被迫以魏博、成德、幽州镇分授安 史旧将为节度史。 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 委派官吏, 征收赋税, 形成河朔三镇的割据形势。 节度使职位往往父子相继,或为部将承袭。其后,山东、江淮也多仿效,列镇相望。九世纪 初叶,藩镇发展到四十几个,形成“天下尽裂于方镇”的局面。藩镇间或互相攻战,或联合 反唐。唐王朝虽屡欲削弱藩镇,但收效甚微。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直到北宋统一 方结束,将近两个世纪,人民遭受兵祸和剥削,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害。 27、 王安石变法:北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北宋中叶,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 锐,国家出现财政危机。王安石为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 势,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 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此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当作当务之急。认 为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 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 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 下,变法派制定了诸如青苗、免役、均输、市场、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 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改革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的 素质和战斗力,并改革教育制度,亲自撰写了周礼义 书义 诗义 ,即三经新义 , 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要求,具法宗的革新精神, 改善了国家财政,但由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迫辞职,新法被废,不久, 王安石也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