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 十大古曲之一。乐曲的创作年代资料追溯可至唐代。 它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传统琵琶曲 较流行之一,。其现存乐谱最早见于 1818 年华秋萍编的 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 202 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 项羽自刎于乌江, 刘邦取得胜利。陶渊明有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这样的诗句。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 ”超凡气概,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这个人就是项羽。如果华夏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弹拨乐器是民族乐器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我国的民族乐器文化中大放光彩。弹拨乐器有古筝、琴、琵琶、柳琴、阮、三弦、扬琴等。包括用手指或者拨子拨弦和用琴扦击弦发声的弦乐器。中国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为平置、抱握、击弦弹拨乐器三大类。其特色主要在于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弦律和鲜明的节奏,表现力丰富。琵琶属于弹拨乐器中抱握弹拨乐器,在东汉被称为“批” 、 “把” 。这是两种琵琶的弹奏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弹” 、 “挑” ,是象声字,后改写为“琵琶” 。琵琶的演奏手法有:右手弹、挑、遮、分、扫、轮、拂、扣、滚、勾、抹、双弹、双挑、夹弹和半轮等。左手揉、推、挽、绰、住、吟、打、带起、虚按、泛音和按弦等。琵琶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但可以弹奏旋律,还可以弹和弦,是民族管线乐队里重要的声部。在众多著名的琵琶曲目中, 十面埋伏是较为广大人民熟悉的曲目。据史书记载,古曲十面埋伏早在 16 世纪就在民间流传,原为琵琶曲楚汉 。到了 18 世纪的清朝,琵琶名家华秋苹在编辑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三卷琵琶谱中收有十面埋伏 。由于一些演奏家的不同艺术处理,所以十面埋伏的乐段编排略有差异,但表现的内容基本一致。据我国现代国乐大师、著名琵琶演奏家卫仲乐传下来的演奏乐谱来看, 十面埋伏共 10 段,三大部分。十面埋伏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 202 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拥军 10 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 10 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十面埋伏全曲可分十三个段落, 按标题可归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战前准备。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小段。 “列营”是全曲的引子。节奏自由、变化万千。一开始琵琶就先声夺人,在高音区奏出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揭开楚汉两军即将激战的序幕。这段散板的引子,似高亢的号角,似轰鸣的战鼓,金鼓齐鸣,声震山谷,刀光剑影,铁马金戈,紧张森严,一片临战气氛。“吹打”是金曲中仅有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军队中吹奏筚篥的音调。这段音乐似浩荡的汉军,又远至近,阔步行进。 “点将”是“吹打”后半段的变化重复,连续 16 分音符走出,急促的旋律,描绘出调兵遣将的忙碌景象。“排阵”和“走对” ,曲调简单,节奏整齐紧凑,表现出汉军战前的士气高昂。情绪逐步发展和加强,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铺垫。一般在演奏时,对“点将” 、 “排阵” 、 “走队”这三段音乐是有变化和取舍的。第二部分是战斗过程,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小段。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紧张炽热的战斗情景,是全曲的中心部分。 “埋伏”利用一张一弛的对比性节奏音型和加以摸进发展的旋律,造成蓄势待发的紧张、恐怖的战斗气氛,是一段颇具特色的音乐。而在“鸡鸣山小战”中则表现出了楚、汉两军短兵相接的对垒,琵琶运用了“刹弦”的技巧,使发出嚓嚓之声,形成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开始的繁密节奏渲染了大战声势,接着在紧张的音乐气氛中,琵琶以快速的“夹扫” ,表现了汉军百万将士势不可挡的勇猛气势。炮声、马蹄声、厮杀声交织在一起,在这生死关头,突然出现了阵阵凄凉的“箫声” 。四面楚歌,顿时使楚军军心涣散,丧失斗志。紧接着,琵琶用“并双弦”和“推、拉”等技法,奏出士兵的呐喊声。让人感受到热血沸腾、振奋不已的场面,形成了全区最紧张的音乐高潮。第三部分是战斗结束,包括“溃围南山”和“乌江自刎” 。音乐凄切悲壮,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比。原谱中还有三小段“全军奏凯” 、 “诸将争功” 、 “得胜回营” ,描述汉军凯旋而归的种种情景。但是现在大多数的演奏者认为这段带有结尾性质的第三部分略显冗长拖沓,所以大多删减了后三段。从整曲来看,十面埋伏又有“起、承、转、合的 ”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 “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 “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 “合”部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 “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 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 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 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 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乐器乐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琵琶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弹拨乐器,其艺术表现力极强,被称为“民乐之王“。以琵琶曲十面埋伏这曲作品是根据楚汉之战这一历史题材写成,属于琵琶曲中的“武曲“,在表现故事情节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诗史场面,而现在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 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