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7/20李孝聪谈中国古代的城市空间 ipad上海书评东方早报网http:/www.dfdaily.com/html/8736/2015/6/28/1282336.shtml1/7复制链接 | 邮件推荐 | 打印 | 收藏 | RSS | 单页阅读 | 评论(0)条转帖: 所在的位置:首页ipad上海书评正文文章正文李孝聪谈中国古代的城市空间 作者 黄晓峰 发表于2015-06-28 13:07现代化的表现之一是城市化,可是,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路越修越宽,可是越来越堵;城市的扩张,几乎都是摊大饼的圈层式;城市中轴线变成了交通.现代化的表现之一是城市化,可是,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路越修越宽,可是越来越堵;城市的扩张,几乎都是摊大饼的圈层式;城市中轴线变成了交通干道古代社会是如何进行城市规划的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李孝聪先生长期从事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最近新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一书,他认为城市是文化与制度在空间上的一个表现形态,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我们都知道,北京城的空间设计有著名的中轴线,以体现皇权作为宇宙中枢的至高无上,那么其他的历史名城,尤其是作为帝都而建的,也有类似的设计原则吗?李孝聪:现在都喜欢找中轴线,找得越早越好。研究城市要做实地考察,还要了解中国历代王朝的制度。实地考察研究城市的选址,不仅要研究城址的地貌,还要了解城市的形制,怎么开门,街道在哪,这是跟中国历代王朝不同时期的制度密切相关的。最早,先秦时期的城和郭是两回事,城与市也是两回事。城是由城墙围合成有形的东西,市就是2015/7/20李孝聪谈中国古代的城市空间 ipad上海书评东方早报网http:/www.dfdaily.com/html/8736/2015/6/28/1282336.shtml2/7市场,市场是为城服务的。像欧洲,城有一个城堡,在一个非常高的很完备的城墙里。不管是王侯还是主教都在里面。为他们服务的人员如工匠等都在外面,从事买卖,称作市。这两个合起来是城市(城堡叫castle,德文叫Burg,外面是它的city)。古代中国也是这样的。比如春秋战国的时候,赵国的王生活在赵王城里面,齐国临淄里面也有个王城,这个城一定是在一个比较高的地方。杨宽先生曾经想找出一种方位的规律来,但是因为他不太懂地理,所以完全从制度上研究。我是把制度跟地理条件结合起来。如果这个城市西边高,那它的王城,像赵都邯郸,王城一定在西边。如果换作临淄,它的南面是鲁中山地,南边高,那么它的王城就在西南隅,它的市在王城的北面坡下,王城有居高临下的视角。再譬如鲁都曲阜,是平地,那么王城就在正中间,中间有座山丘。中国自古就是这样的,最初没有什么轴线,宫殿在北方的朝向,不是受到宗教的影响。从二里头到商周时期的城址,最初是以祭祀建筑为主,所以现在发掘的都是大的祭祀的宫殿基址。这些宫殿,考古发掘发现它的门都是朝南开的,背后是不开门的,是坐北朝南的房子,而不是东西向的或者朝其他方向的,更不会门朝北背过来。为什么呢?冬天冷风从北面刮过来,阳光、采光最好的是朝南的。到了东汉以后可能演化为风水观,所以,最初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顺应。祭祀的房子是坐北朝南的,获得了大量财富的群体,比如奴隶主、酋长或者贵族也好,他们的房子也是坐北朝南的。逐渐演化到王国时期,王宫也会是坐北朝南的。这是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决定了建筑的方位取向,然后升华到上层建筑就是面南而王。这个“面南而王”是根据它的宫殿建筑是坐北朝南的,所以脸是朝南的,就是王。脸朝着北,面北,就是投降。这是一套从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导致的建筑的形制,再升华到观念上的礼制(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形制做一个意识形态的解释)。最后,形成了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原则。后世的城市建设都含有一个礼制的安排。当初的城和郭是两个东西套叠在一起,古人还有一句话叫:“有先君之庙为都。”就是说在城里有祭祀祖宗的宗庙建筑,就可以做都城。如果仅仅是一个贵族的采邑,没有先君之庙,那么这就是邑。都邑现在是一个名词。都,就是现在所说的首都,必须有先君之庙。邑再大而没有祭祀先君之庙也不能称为都。“先君之庙”就是现在北京的太庙,祭祀祖先的宫殿建筑。古代王朝都城里的国家祭祀主要有两个建筑,一个是祭祀君王祖先的处所,即宗庙(太庙);另外,作为一个农业国家,要以土地(社)和农业(稷)为代表建造社稷坛,以作祭祀国家之所。所以,在都城里就形成了必须要有的两个礼制建筑,一个是祭祀祖先的太庙,一个是代表国家的社稷坛。这跟儒家经典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早期都城的宫城和外郭最初是没有轴线的。发展到了秦的咸阳和西汉的长安,首先建“宫”,咸阳城现在还不能复原出它的地图,但是汉长安城能复原。汉长安城是先造“长乐宫”、“未央宫”,汉高祖利用了秦咸阳宫的一部分,然后经过了汉文帝、汉景帝,到武帝的时候发现宫殿不安全,才筑城墙围起来了。现在很多人讲风水,说汉长安城缺个角啊,其实地形就是如此,渭河就是从长安城西南向东北流过去的,不是预先设计的。什么天象六合,都是后来人附会的,最初并没有设计理念。这样一种情况下,就很难在汉长安城找到一个统一的中轴线。为什么南边突出一块,因为这里是一个高地。这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在周、秦、汉的时候,都城中轴线的意识还没有形成,一直到东汉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个意识。东汉都城洛阳是两宫制。南边的宫殿是为上朝的朝殿,北面的宫殿是皇帝生活的寝殿,也就是外朝和内宫,内外有别。哪有什么轴线?也就是说,在两宫制的都城形制中,中轴线还没有出现。一直到曹魏邺城的时候,把南北两宫变成了东西并列的两组宫殿群,中间一组是外朝的宫殿,东边一组是内朝殿和后宫。这时候产生了两条南北建筑轴线,中轴线的雏形开始有了,而且职能建筑按照轴线对称排列。这个都城建筑形制影响到后世,短暂的西晋,北魏、北齐、北周。北魏的时候利用了东汉洛阳城的宫殿,废了南宫,保留北宫,变成一个宫殿。然后,在宫殿南门外形成一条南北直街,两侧配置中央官署。太庙和社稷坛也摆在南端左右两侧。当时这样一种设计,对后世影响很大。中轴线从北魏洛阳开始,而北魏洛阳是学了三国时候的曹魏邺城。再后这个设计形制又影响到了东魏、北齐的邺南城。北齐的时候,邺城建筑往南面扩大,把宫城放在中间,向南设计一条城市中轴线,沿着中轴线两侧配置中央官署、宗庙和社稷坛。这种设计显然是参仿北魏都城洛阳的形制。真正出现中轴线,有意识地规划设计是隋炀帝,就是长安。以往的都城因为受到了旧城址的影响,制约了它。当你在一个平地重做的时候,完全是一张白纸,可以按照周礼原来有的模式做,可以重新规划和设计。元大都就是北京,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是在平地上按照周礼考工记的制度和中原长安城的制度,模仿了拿过来的。所以中轴线这件事不能推得太远,只能上溯到曹魏的邺城,完成于北魏的洛阳城。中轴线的原则是从北魏洛阳开始的,中轴线两侧配置中央官署。这个时候在中原就形成了一些观念性的东西,不好用风水来解释,但是它这种观念是有了。比如说文官配在哪一侧,武官配在哪一2015/7/20李孝聪谈中国古代的城市空间 ipad上海书评东方早报网http:/www.dfdaily.com/html/8736/2015/6/28/1282336.shtml3/7侧,然后怎么安置。一方面是有了这个观念,一方面是适应了上朝时候的需要。譬如北京上朝的时候从哪个门进去都是有安排的,不可能天天走天安门,平时是从东华门进去。明代可以说左文右武,这种概念性的文化的形态已经出现了,但是它一开始是从制度开始的。然后把太庙和社稷坛放在轴线的两侧,东面是祖庙,西面是社稷坛。一直到明代永乐帝再改造的时候挪到了天安门、午门的东西两侧,就是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就是中轴线的起源和发展。中轴线不是一条主要的交通线,它是代表坐北朝南、面南而王的理念。长安城北面的终点是太极殿。它背后不开门的,北门(玄武门)后面都是御林军在守候,这也是跟北魏洛阳学来设计的。然后是元代,它们的营帐都在后面、北面,那条轴线越长,越显示都城的博大和至高无上。然后对称地配置中央官署。这是中庸的想法,因为没有轴线城市不稳。看外国城市,巴黎也有轴线,巴黎的轴线就是卢浮宫沿着塞纳河的那条轴。没有轴线的城市是不稳定的,像罗马是七个丘。还要看重要的王室生活的地方,比如法国凡尔赛、奥地利美泉宫,都是在高高的山上的一座大宫殿,从上往下,是按照几何设计的喷泉、大道、花圃。这个轴线是很典型的,和中国的不一样,它不是南北朝向的,它将就这个山,这个山是东南向的,那么轴线就是从西北向东南的一条线。但是,这个轴线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和制度表现在空间上的一个形态。这个制度给我们城市奠定了一个T字形传统形态。一般的城市衙署,前面是一条像长安街一样的横街,正对着是一条纵街,这也是一个T字形,城市就很稳定。我用这个方法去找,海南的定安县或者儋州,可以找到残存的城墙,我发现了一条直街,一条横街,交会的地方是儋州镇政府,古代衙署、今天的政府都在这个地方。隋唐的城市空间设计,采用封闭式的里坊制,这是中国传统的特色,还是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形成的?李孝聪:坊市制在隋唐始盛,源头在北魏,从平城到洛阳,城市内出现封闭的里坊。这时马背上的民族进入中原,需要定居,要平均分配营造住宅的土地,要落户,要有户籍,不能没有规则。先是鲜卑人从北魏平城到洛阳,然后影响到唐代长安,还可以想到元大都。元大都的时候,设计的是每座城门大街之间平行地安排二十二条小的胡同,都是等距离的。这个时候没有用坊墙来隔出一个个街区。但是,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落居城市,还是采取平均分配宅基地的办法。元代迁居大都时曾颁布用地规定:“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这个诏令的意思是平均分配宅基地,建造规模相同的宅院。这就使得元大都保持一个非常规整的容貌,就是小胡同里只能建造三进的四合院。因为你如果建第四进就跨到另一个胡同了。我在2004年到蒙古访问,当时蒙古草原草场退化,很多牧民失去了草场,放牧已经资不抵债了,就迁到首都乌兰巴托周围来住。蒙古政府就在乌兰巴托的郊区,用木板围起同样大小的院落,相当于四合院。一排一排的住居之间设有狭窄通道,俨然是元大都胡同院落的翻版。巷子的蒙古语就叫胡同。这说明,草原游牧民族进入定居的时候,要编户齐民,就必须平均分配盖房子的土地。里坊制就是这样形成的。清朝入关以后,北京城内的八旗驻防,也是平均分配住房。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就是当你是在草原上驰骋的民族时,是没有户籍的。但是当要定居、要编户的时候,一是要平均分配土地,盖同样的房子,便于管理。第二,要把他们的身份跟原有的那些从事贸易、商业的人分开。在北齐书里有记载。不能混合在一起,身份要有别,不能住在一起。那么采用什么办法呢?造墙就能解决。所以封闭的坊市制是这么来的。您在书中曾谈到封闭的里坊制对经济的发展有限制,可是隋唐的长安城以繁华著称,这是因为经济发达,还是仅仅由于它们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资源高度集中造成的?李孝聪:坊市制实际上影响了城市的商业发展。因为它不是有机的自然的发展,是人为的限制。所以,唐前期所谓的经济繁荣,那是因为全国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长安。东西市百货集中,胡商都沿着丝绸之路过来,其他城市都很萧条,你一个都城独大。大家老用一个词“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这是宋朝人记载回忆唐朝最繁荣的城市,这种现象不会出现在唐前期,只能出现在唐代中后期。唐前期国家初定,然后制度要整齐划一,大家要让都城繁荣起来,地方不能坐大。什么时候地方坐大?扬州和成都富比京城,中央的势力管不了你了,那是安史之乱以后。坊墙制度在隋唐的时候,法律规定,临街不许开门,不许开铺面房,晚上得宵禁,赶紧回家,一敲鼓不能还在外面闲逛。所以唐代的小说笔记经常讲公子哥到外面去吃喝玩乐,玩到晚上回不了家,躲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