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处:www.kaoshi.ws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6-04-28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 400、800等降 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 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 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 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 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 量变化柱状图 ,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 通过阅读北京 19512000 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 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 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 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 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 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 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 200mm、400mm、800mm 等降水 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 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 2 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 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新疆民居 黄土高原民居 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 (出示地图) 。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 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 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 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 “北京 19501994 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 季风的规律 风向性质范围 冬季风偏北干冷大部分 夏季风偏南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 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 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 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 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 (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 4 月份,夏季风开 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 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 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 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 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 月,雨带南移。 10 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 59 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 6 月中、下 旬7 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 称之为“梅雨” ,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 “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 ”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 为“伏旱” 。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 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 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 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 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 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 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 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 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 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 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 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 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 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 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 而我国的 30N 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 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 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 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性质范围 冬季风偏北干冷大部分 夏季风偏南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 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 100 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 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 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 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