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教周刊 科学研究2017年3月27日星期一07实习编辑: 马海君设计: 王星舟校对: 赵阳 电话:010-82296642邮箱:gaojiao5edumail.com.cn聚焦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系列报道科苑新创【项目推介: “活性毁伤材 料”项目,是由北京理工大学机 电学院毁伤与弹药工程系主任、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毁伤理论及应用研究部主任王海 福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完成的一项 可引领武器终端毁伤技术变革的 重大科研项目,荣获2 0 16年度国 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活性毁伤材料”是一种既能 穿又能爆的新型爆炸材料,先击 穿目标防护层,进入目标内再发 生爆炸。这种利用材料独特的动 能与冲击引发爆炸的两种毁伤机 理的时序联合作用优势,可实现 毁伤材料的后效毁伤能力和武器 摧毁目标威力的大幅度提升。 该项目解决了公认的重大瓶 颈性技术难题材料技术及武器 应用技术,颠覆了现有武器常规战 斗部的传统技术理念,打开了全新 的核心技术通道,引领了终端毁伤 技术发展,并推动了武器升级换 代,被国内外誉为毁伤与弹药工程 技术领域的一场变革。十年磨一剑威力是武器终端毁伤目标之 本,也是武器价值的核心体现。 提升武器威力,使其具备命中即 可摧毁目标的能力,既是武器研 发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弹药工 程领域公认的重大瓶颈性难题。 2 0 11年8 月, 国内 参考消息 同步报道英国 广播公司 (BBC) 援引美国国防部发布新闻称:“美 国海军成功研制出一种密度与钢 相当、 强度与铝相当的大威力爆炸 材料, 可使战斗部能量提高5倍。 ” 然而,实际上,王海福多年 来就一直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 作。早在2 0 0 9年,其研究成果就 通过国防技术成果鉴定:活性毁伤材料的主要性能和战斗部威力 提升都优于国外同类技术。 “这项国防技术发明成果,历 经了十余年的技术创新和攻关, 过程艰辛,可以用十年磨一 剑来诠释。 ”王海福介绍,从技 术创新角度看,该项目研究成果 突破了两大技术难题,一是材料 技术挑战,成功研制出了新型爆 炸毁伤材料;二是武器化应用技 术挑战,成功解决了在不同类型 战斗部上的应用难题。 随着该项创新技术的工程化 应用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可以 预见, 将会有更多配置活性毁伤材 料的新型武器装备部队出现, 为国 防增加硬度, 为国家磨锋砺刃。三个“五年”计划当赞誉簇拥而来, 特别是当这 一国防科技成果的应用使武器威 力获得大幅提升, 又有多少人知 道, 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国防科技成果, 从 “奇思妙想” 般的技术概念的提出, 到关键技术的突 破, 再到推广应用于各军兵种武器 平台, 凝聚了王海福及其研究团队 跨越了近三个 “五年” 计划的艰辛 探索研究及技术创新攻关。 自上世纪9 0年代中期,王海 福作为北理工弹药战斗部工程学 科所培养的博士中第一个留校工 作的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支持 下,开始探索高效毁伤技术的创 新思路。他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 毁伤与弹药工程方面的文献和最 新研究动态,希望能从中找到 “蛛丝马迹” ,探索新突破。 经过几年的分析和梳理,王 海福洞察到活性毁伤材料这一创 新研究方向。但要面对“超越十 年”的纯概念,王海福既需要不 断明晰概念,还要摸索研究的基 础条件,有时一些“异想天开” 之类的善意“评价” ,也让这个年 轻的军工专家压力不小。 2 0 0 3年,王海福的“奇思妙 想”首次获得国家某基金项目的支持,虽然三年为期经费不多,但还 是为其概念和可行性验证提供了宝 贵机会和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 王海福带领科研团队继续更深入地 思考和研究,不断进行技术攻关。 2 0 0 6年,在某项创新计划支 持下,该项研究终于全面进入技 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阶段。科 研团队十分珍惜这一机会,没有 把研究目标定位在验证技术概念 是否正确、技术途径是否可行 上,而是直接瞄准关键技术攻关 和工程化应用技术突破。 不同于一般创新成果,国防科 技成果只有在武器装备上实际得到 推广应用,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意义 和价值。但对于一项具有高度原创 性的国防科技成果,从脑中的概念 到真刀真枪的保卫国家,且不说要 面对战争这一人类最严苛的检验标 准,其中从理论到工程,就有太多 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因此,王海福经常告诫学生: 做研究就像扛着工具上山挖井找水,要学会如何应用各种工具和方 法,在突破重重岩层后, 泉水才会 涌出。如果一遇到岩层就更换地 点, 结果只能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 年, 即便挖遍整座山, 到头来也只能 是临山羡泉, 无水可喝, 难以成事。 “近二十年来,如果把我国武 器装备研制发展看作是一个从全 面跟踪追赶,到部分并跑甚至有 限领跑的过程,那么,这一项技 术发明成果无疑属于并跑或引 领。 ”2 0 16年,该项目入选国家 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当之无愧。“奇思妙想”成大器“该项技术是高效毁伤领域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 果,开展成果转化应用很有必 要,将大幅度提升常规弹药战斗 部的综合威力,具有十分重要的 推广应用价值。 ”早在 2 0 0 9年, 北京理工大学“活性毁伤材料” 项目在接受成果应用转化时,就 被专家组评价为:是得益于对整 体研究工作的前瞻性思考。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 寒来” 。经过十余年探索, 这一项 “奇 思妙想” 终成国防大器。“十二五” 期 间, 该项目又先后获十余个项目支 持。2 0 12年, 在这项武器装备前沿 创新计划实施十周年总结大会上, 该 项研究入选为 “武器装备前沿创新十 年原始创新典范项目” , 不仅做出了 开创性和引领性的贡献, 也为我国武 器装备开创了大幅度提升常规弹药 战斗部威力的新途径, 真正成为国家 砥砺而出的最锋利 “刀刃” 。 时光荏苒, 烽火不息, 初心不 辍, 整个项目组在从事国防科技研 究过程中, 即便面对重重困难和失 败, 即使遭受质疑, 也以矢志军工 的精神气质和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的坚守, 走出了一条武器装备前沿 技术的创新研究之路。从跟踪研发到并跑领跑北京理工大学 “活性毁伤材料” 项目研发记通讯员辛嘉洋本报讯 (通讯员周维维) 日前, 由青岛农业大学郝智慧教 授团队研发的新兽药紫锥菊颗 粒, 是以闻名世界的免疫药草 “紫 锥菊” 活性成分开发的第三个新 兽用中药制剂, 获批国家四类新 兽药。 据悉,紫锥菊是一种具有 提高免疫活性及抗炎、抗病 毒、抗菌等作用的天然植物药 材。在目前养殖业大量应用抗 生素导致细菌耐药、药物残留、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状况 下,紫锥菊的深入研究对当前 病毒病的防治以及在动物健康 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科研 团队曾主持研发了我国迄今为 止首个包含国家一类植物新药 紫锥菊在内的17个新药品种, 研发的新兽药占全国注册新中 兽药总数的13.9 % ,占全省获 批新中兽药总数的7 1.4% 。目 前该团队正在从事对紫锥菊多 糖的深入研究和开发。青岛农业大学 研制 “紫锥菊颗粒” 新兽药日前, 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 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 验室及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 心吴晓晖教授课题组利用Pi g - g y Ba c 转座子插入突变小鼠资 源,发现了 G 蛋白偶联受体 G p r 45在肥胖发生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阐明了G p r 45调控阿 黑皮素原表达及机体能量代谢 的分子机制。 据悉,神经系统特异表达 的G p r 45基因失活导致小鼠代 谢减缓,自离乳起肥胖,进而出现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及血 糖增高等代谢异常。G p r 45在 下丘脑通过JA K / STA T 信号通 路 调 控 能 量 代 谢 信 号 分 子 PO M C 的表达,G p r 45突变导 致 PO M C 表达量和 PO M C 神 经 元 活 性 降 低 , 脑 室 注 射 PO M C 产物类似物 M TI I则可 抑制 G p r 45突变小鼠的肥胖。 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肥胖的分 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探 索有效肥胖干预方法提供了有 吸引力的新候选靶点。复旦大学 发现干预肥胖新候选靶点王海福教授展示实验王海福教授展示实验器具器具。 郭强郭强供图供图近期,西安交通大学郭烈 锦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一种煤炭 在超临界水中完全吸热还 原制氧的新气化原理,是一种 对传统技术的颠覆性改变。 据悉,该项技术的核心工 艺是将煤粉与水制成水煤浆, 加入到超临界水反应器中进行 吸热还原反应,超临界水与煤 反应最终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 并溶解于超临界水中,以高温 高压混合流体形式流出反应器 去推动轮机做功并带动发电机发电,从而将混合工质的热能 和动能转化成电。在这一过程 中,煤炭中含有的氮、硫及各 种无机成分与重金属元素等, 会在反应器内净化沉积于底部 后间歇排出,而不会像传统锅 炉那样在炉内被高温燃烧氧化 生成污染环境的气态氧化物。 该项成果或可从根本上解决长 期困扰我们的燃煤利用造成的 空气污染及在冬季供暖期大大 加剧的雾霾问题。 (马海君整理)西安交通大学 提出还原制氧的新气化原理贯彻一个理念,指明“发展”的方向。学校确立 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将“成 功”理念覆盖到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层面,充分调动各 种积极因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和取 得成功的一技之长。同时,学校将人才培养聚焦到增 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服务的实力,将学 生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对接,实现学术、技术、职 业三者有机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 契合度。如图2。聚焦两个服务,坚持“发展”的原则。学校坚持 服务学生发展和服务地方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因地 而设的发展定向、受地支持的资源导向、为地服务的 价值取向”的办学特色。围绕常州市重点发展的产业 链和新兴产业,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9大专 业集群。同时,学校根据常州市重点发展的轨道交通、 汽车及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链和嵌入式软件、创 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增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车辆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 体艺术等新专业。近5年来,学校75% 左右的毕业生 在长三角地区就业,在常州就业的达到了三分之一。 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制的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 究报告中,学校毕业生质量跻身中国大学500强;在 江苏省教育部门发布的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 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 (2014年度) 中,学校进入“非211高校就业竞争力前十名” 。 确立三种类型,明确“发展”的目标。学校对人 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多元化设计,在国家级别、省 级优势专业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在“专转本” 、对口单招、中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培养高素 质技能型人才;通过校内工、管、艺、文、教等专业 融合交叉,开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辅修专业、自考 第二学位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形成了三足鼎 立且有机互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致力四个协同,规划“发展”的路径。学校建立了 “四纵四横”协同育人机制,横向加强校企、校校、校 地、国际协同,纵向加强组织、平台、项目、活动协 同,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如图4。实施 “校代表” 制度, 选拔骨干教师进驻企业; 实施 引航计划, 从合作企业选拔技术骨干担任 “企航师” , 双 方共同开展课程建设、 指导学生企业实习、 毕业设计等。 构建“1+ N”区域教育联合体。学校与中高职院 校通过“3+4” “3+2”模式联合培养本科层次高素质技 能型人才,促进区域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的形 成。教育类专业与常州市30多家中小学和幼儿园共同成立了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 与地方政府部门开展“政产学研用”全面合作, 在工业制造、动漫产业、社会服务等领域建设了一批 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教师培训 基地以及职业技能认证基地。 大力开展国际化专业建设,学校获批“留学江苏 目标学校” ,在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学前教育3个专 业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多个 专业开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