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 书(简本)(简本)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湖南省临湘市水务局湖南省临湘市水务局 湖北省赤壁市水利局湖北省赤壁市水利局 评价单位:评价单位: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二二一五年三月一五年三月国环评证国环评证甲字第甲字第 2602 号号1 项目概况黄盖湖堤垸均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群众自发修建,一直没有列入和重点堤垸治理计划,堤防基本上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加高培厚。1980 年以来,共经历了 16 次较大洪灾,平均 23 年发生一次;溃垸型险情共 117 处,溃决 62 处,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1998 年洪水出现溃垸型险情达 31处,溃决堤垸 22 处,防汛物资消耗高达 5000 万元以上。2010 年 7 月发生特大暴雨,黄盖湖水位达 28.3m,沿湖堤垸频频告急,共发生溃垸型险情 37 处,溃决 11 处;在对太阳湖垸、下马蹄湖垸、新长源垸、同德垸、叶家桥垸、中山湖垸、杨花咀垸等 7 个垸实施爆破主动泄洪后才保住黄盖湖垸安全,直接经济损失达 13.1 亿元。黄盖湖的防洪问题主要表现为河道洪水洪峰流量大与河道泄流能力不足、洪水总量大与湖泊调蓄能力不足两个方面矛盾。一旦遇上大暴雨,就会造成流域内的洪水无法及时排泄,形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严重危协着流域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解决黄盖湖的洪涝等问题,2013 年 5 月,水利部以水规计2013252号文批复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是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的重要内容。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加高加固堤防总长度 143.57km。其中防洪堤堤防总长 125.827km,湖北段堤防长 49.604km,湖南段堤防长 76.223km;内渍堤总长 17.743km,均位于湖南省境内。新建护岸工程总长度 16.14km,其中湖南省、湖北省护岸工程长度分别 9.69km、6.45km。修建防洪堤及渍堤堤顶防汛道路 143.57km,其中湖南省 93.966km,湖北省 49.604km;护坡长度42.347km,其中湖南省 27.158km,湖北省 15.189km ;反压平台处理长度0.9km,均位于湖北省境内;堤基防渗处理长度 6.41km,其中湖南省 2.20km,湖北省 4.21km;新建分洪口门 5 处,均位于湖南省境内;重(改)建穿堤建筑物 137 处,其中湖南省 104 处,湖北省 33 处。工程永久征用土地 3237.06 亩(湖南省 2000.96 亩,湖北省 1236.10 亩) ,其中堤身加高加固新增征地 2552.08 亩,闸门改造工程占地 2.46 亩,护堤地617.99 亩,撇洪渠 64.53 亩。工程施工临时占用土地总面积 4356.30 亩,其中填塘固基涉及 1295.45 亩,料场 2515.04 亩,施工道路 222.59 亩,渣场 323.22 亩。工程建设征地共涉及人口 1509 人;涉及农村文化宗教设施 1 处,涉及集镇2 个,涉及单位 5 家;企业 2 家。施工总工期为 36 个月,施工准备期 3 个月。穿堤建筑物主要施工时段选择在枯水期(9 月次年 2 月) ,分 3 个枯水期完成,每年均衡安排相应堤段穿堤建筑物的施工。工程静态总投资为 154716.31 万元。其中,环保投资 3946.22 万元,占工程静态总投资的 2.6%。2 工程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2.1 生态环境(1)现状和保护目标1)植被与植物多样性评价范围内自然植被分为 13 个植被型,下属 43 个群系。评价范围内维管束植物共 628 种,分别隶属于 411 属、144 科。其中,有 11 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2 种,即莼菜和春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9 种,分别为:水蕨、粗梗水蕨、香樟、花榈木、金荞麦、中华结缕草、野大豆、野菱和绶草。评价范围内未发现树龄在 100 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仅发现两株胸径 80cm的大树,其中 1 株位于黄盖湖镇政府院内,为樟树;另 1 株位于横河堤村内,为臭椿。两株大树均不在工程占地范围内。黄盖湖水域共检出藻类 7 门 49 属 73 种;浮游动物 26 种,以轮虫最多,为13 种,其次为原生动物有 12 种;底栖动物有 54 种隶属于 4 门 6 纲 36 科,其中,水生昆虫 45 种,占物种总数的 83.3%;水生维管束植物 14 科 25 属 31 种,以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为主,分布有少量沉水植物。2)动物多样性评价范围内共有两栖动物 12 种,隶属于 4 科 1 目;爬行动物 15 种,隶属于 8 科 2 目;鸟类 91 种,隶属于 39 科 15 目;哺乳动物 20 种,隶属于 12 科 5目。在调查记录到的野生动物种类中,包含有国家重点保护两栖类 1 种、鸟类9 种、哺乳类 1 种。历史记录分布有鱼类 11 目 25 科 60 属 118 种,其中,鲤形目 5 科 8 亚科36 属 74 种,占鱼类资源的 62.7%。实地调查到鱼类 43 种,分属 5 目 13 科 34属;鲤形目为该区的主要类群,共有 2 科 21 属 25 种,占鱼类种数 58.14%,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占鱼种数的 48.84%。新店河、源潭河以及鸭棚口河经铁山咀排水闸至九毫堤河口的河道具有鱼类洄游通道功能。新店河、源潭河、鸭棚口河三条支流与黄盖湖汇口两侧水域分布有产粘性卵鱼类产卵场,同时该区域水生植物覆盖度较高、饵料资源丰富,也是湖区重要的鱼类索饵场。3)生态敏感区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涉及湖南临湘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皤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邻近的保护区为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与湖南临湘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关系:共有 20.79km 堤段涉及湖南临湘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涉及区主要位于黄盖垸、太阳湖垸、新长源垸、毛湾垸,涉及工程永久占地 438 亩、临时占地 60 亩。工程与皤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位置关系:功新店河部分堤防硬护坡工程及穿堤建筑物工程位于该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两岸;部分抛石工程位于保护区河段。新店河 15877m 堤段硬护坡工程位于皤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两岸堤上,其中位于保护区核心区河段堤防上硬护坡总长 6412m。(2)环境影响1)陆生生态工程施工区域局限于河堤、湖堤两侧,影响的植被类型主要为农田植被、草甸和人工林;工程建设取土料和填塘固基等临时占地也会对原有植被产生破坏,主要影响植被类型为人工林、灌木林、农田植被和水生植被。工程永久占地将直接导致区域植被损失和生物量降低,且影响不可逆。但工程永久占地面积较小,仅占评价区总面积的 0.14%。9 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均集中分布于乘风乡余家上屋东侧,根据工程规划,此区域 2km 范围内没有工程布置。两株大树均不在工程占地范围内,不受工程实施的影响。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对评价范围内野生动物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施工占地对动物生境的破坏;施工噪声对动物的驱赶和惊扰;施工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对动物生境质量的损害;施工人员聚集,可能会对野生动物进行捕杀或伤害。评价区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城镇和村庄较为密集,人类干扰的程度较高,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对工程施工活动的敏感性较低;且防洪工程为短期施工,在施工活动结束后,区域内野生动物生境将逐渐恢复。因此,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对评价范围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不利影响较小。2)湿地生态工程建设运行后,非洪水期湿地的水文情势基本不会因工程建设而发生改变;洪水期,由于新建防洪堤防的保护,洪水将被阻挡在保护堤外侧,短时内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黄盖湖湿地的水位变化规律,但洪水期水文情势的变化对湿地生态的不利影响很小。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对黄盖湖区域湿地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的主要不利影响来自于堤防工程占地。涉及到湿地的工程堤段总长为 34.06km,相对于湿地周长比例较低,且工程均是在原堤防的基础上进行达标建设,新增占地极少。因此,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对湿地植被占用和扰动影响很小。规划有工程施工的堤段外侧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的植物类群在评价范围内和长江流域均为常见种,不会因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而灭绝。工程涉及到湿地的堤段较少,且绝大多数工程为在原堤防的基础上进行达标建设;此外,各堤段附近受人类干扰历史较长、程度较大,大多数堤段附近土地已被改造为农田,野生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等动物数量较少,且均为耐受性较强的常见种类。因此,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对湿地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丰富度、多度和分布的不利影响很小。在工程涉及堤段内侧大多为农田植被,部分涉禽会在农田内觅食;堤段外侧(临水侧)会有部分游禽和涉禽栖息和觅食。防洪工程实施对湿地鸟类的不利影响主要来源于施工期间的噪声惊扰和施工人员的捕杀;施工结束后,随着干扰源的消失,工程导致的不利影响将逐渐消失。在涉及湿地堤段,平均每个枯水期完成 11km 堤段加固工程和 17 座穿堤建筑物,总体施工强度较低;但穿堤建筑物拆除过程中会有爆破活动,对湿地鸟类有惊扰作用,需采取防护措施。根据工程组织,涉及湿地堤段加固工程和穿堤建筑物施工期人员密集程度较低;此外,工程区受人类干扰的历史较长,强度较大,人口密度较高,农业发达,湿地鸟类对人类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因此,施工人员进驻对湿地鸟类的不利影响较小。黄盖湖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水文调节、污染物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产品提供、固碳、气候调节等。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大多是在原堤防基础上进行达标建设,在投入运行后,并不会改变湿地原有涵闸的调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增加蓄滞洪能力;并不会增加污染物输入量或者改变污染物输入方式;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较低;并不会影响到湿地内渔业、芦苇等生物产品的生产;并不会明显改变湿地面积、各湿地类型面积、植被状态和水文状态。因此,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对黄盖湖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利影响很小。3)水生生态护坡工程在枯水期施工,施工期间不涉及水域范围,故施工过程不会对水生生境产生扰动影响。硬护坡工程实施后,原工程区段的基质环境发生变化,枯水期,沿岸植被无法生长;汛期护坡被淹没期间,硬护坡隔断了水域中生物、微生物与陆域的接触,天然自净能力下降,水生生境复杂程度降低。抛石施工过程使湖区及支流近岸部分区域的水生生物生物栖息环境受到一定影响,造成工程区局部悬浮物浓度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底栖生物损失,鱼类栖息、活动受干扰等影响,但抛石区段本底底栖生境的稳定性较差,另外工程分散分布,分段施工,总工程量较小,施工期对水生生境的总体影响较小。穿堤建筑物在围堰内干地施工,单个工程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此时围堰区处于断流状态,河道与堤内渠道之间水生生境的连通性将受到一定影响。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涉水的主要工程内容为堤防护坡、抛石护岸、填塘固基及穿堤建筑物工程,工程施工涉及扰动水域范围有限,对黄盖湖区水生生境的整体影响较小。工程无新建堤防、涵闸及其它涉水工程,其运行期与湖区现有水利工程对水生生境的影响方式基本相同,对区域水生生态环境质量无显著影响。4)生态敏感区对湖南临湘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防洪工程在湖南临湘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永久占地面积为 438 亩,临时占地面积为 60 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估算生物量损失 304.61t,降幅为 0.35%,不利影响较小。在工程施工结束后,生物生产力损失将逐渐恢复。作为主体工程的堤防加固和穿堤建筑物重建工程中,共 20.79km 位于实验区内。工程项目均是在原堤防位置上进行,并未规划有新建堤防。因此,本项目对黄盖湖湿地保护区的结构并无明显不利影响。施工期间,机械噪声、扬尘等对鸟类有一定的惊扰作用,将迫使鸟类向周边生境中迁移。由于堤防工程多分期分段施工,同一时段内受工程施工影响的保护区面积本身有限。对皤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硬护坡工程实施后,原工程区段的基质环境发生变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