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6页
第2页 / 共106页
第3页 / 共106页
第4页 / 共106页
第5页 / 共106页
第6页 / 共106页
第7页 / 共106页
第8页 / 共106页
第9页 / 共106页
第1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斑岩铜矿成因探讨 斑岩铜矿成因探讨 目 录目 录 前言 序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岩浆热液矿床理论的滞后对勘查工作的影响 一、关于岩浆活动成岩成矿理论的反思 二、对勘查工作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斑岩铜矿的重要意义 一、概述 二、斑岩矿床系列 三、斑岩铜矿成矿系统 第二部分 多宝山矿田的研究工作 第三章 多宝山矿田概况 第四章 地层(围岩)在成矿中的作用 一、起到矿源层的作用 二、起到热流体通道的作用 三、起到“屏蔽层”的作用 四、围岩某些成分在蚀变矿化中的作用 第五章 多宝山矿田构造 一、矿田构造位置 二、北西向构造带的控制作用 三、弧形构造带 四、矿田构造裂隙的控矿作用 2五、铜山断层 六、构造发展史 第六章 岩浆活动在成矿中的作用 一、概述 二、岩浆岩系列特点 三、多宝山矿田岩浆活动的特点 四、成岩成矿的一种机制 五、花岗闪长斑岩岩浆的侵位特点 六、斑岩体与含铜钾化带的关系 七、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深度 第七章 热流体 一、热流体特点 二、各期岩浆活动及其伴生的主要蚀变期次的特点 三、蚀变分带和矿化的几点说明 四、蚀变和矿化的演化过程(仅限于多宝山矿床) 第八章 矿田成因佐证 一、流体包裹体 二、稳定同位素地质 三、几个问题的探讨 第九章 多宝山铜矿成因模式 一、正岩浆成因模式 二、岩浆抽排系统模式 三、成矿模式图 第十章 多宝山矿田的勘查工作 一、多宝山矿田第一阶段工作 3二、多宝山矿田第二阶段工作 三、总结经验教训,认识逐步深化 四、铜山矿床重要性的认识 五、铜山断层下盘铜矿远景资源的预测 总结 4斑岩铜矿成因探讨斑岩铜矿成因探讨 在人类社会里,通过反复实践,常常可以总结出来一些理论用来指导社会实践。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众多学科中,数学和物理学可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而且还出了几位卓越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类正是运用这些科学家总结出来的理论才打开了许多学科的大门。不过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内容千差万别,有的学科需要的直接佐证资料很难搜集,因而常常造成了问题的多解性,或者得出模棱两可的结论。地质学和与其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理论等多属此种情况。 在引用岩浆热液矿床理论指导找矿过程中,理论的正确与否,情况会迥然不同。引用正确的理论,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是引用了错误理论,常常造成人、钱、物的极大浪费,还要贻误许多宝贵时间。由此看来,岩浆热液矿床理论的科学总结对于矿床学的发展和矿产勘查都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以后,十分重视地质勘查工作。对于许多重点矿区投放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可谓成绩沛然,硕果累累。但在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研究方面,开始时是搬用苏联的经验,到了七十年代以后,则主要吸取欧美等国一些新理论和新观点。对于自己取得的大量地质勘查资料,多未消化总结。地质队里许多地质人员,囿于提交报告时间紧迫,无暇考虑理论问题,而院校师生们和研究部门的学者们,也是教学研究任务繁重, 同样无暇对勘查工作中取得的大量原始数据和资料进行有目的的系统整理。 从另一方面看,半个世纪的矿床研究工作所产生的一些文章,有的是根据规范规定叙写所见到的各种情况而不涉及到理论问题;有的是把注意力投到大地构造控矿、包裹体、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等宏观和微观研究上面。常常是只根据一点事实,加上自己的心得和推理来写论文。这些论文多数是以点带面,很难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许多有实际经验的有见地的地质人员不少情况也是在搬用矿床界几位权威的意见,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当前,我国的地质找矿形势十分严峻,找露头矿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要想找到像样的大矿体,只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根据我国当前情况,把典型矿床的研究工作引向深入,最好以己取得的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据,根据矿区实际情况,补做一些工作,有意识地对岩浆热5液矿床成矿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科学总结。如果能上升到科学理论上去认识问题,不论对科研和找矿都会从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成矿规律,从而在找矿工作中也必然会有新的突破。 中国有句谚语叫做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翻过来说,凡事有一弊也常有一利。矿床理论研究程度不高,正说明矿床理论的许多领域急待我们去开发。只要我们能够以自己的大量数据为基础,以事实为准绳,就会发现许多处女地急待我们去开垦,急待我们努力提高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上去发展矿床学和打开找矿工作的新局面。 在研究岩浆热液矿床的过程中,应当选取哪类矿床做为突破口呢? 首先,必须强调,研究工作不应千篇一律,应当以自己深入研究的矿床为突破口。特别是那些很有找矿远景的矿区,必须做为重点,进行原始资料的系统总结和深入研究;并配合各种有效的找矿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最后再用钻探进行验证。地质找矿工作要想能够取得新的突破,只能是首先在科研方面,在认识方面有新的突破。 至于作者本人,因为我多年从事斑岩铜矿的勘查和研究工作,研究重点自然而然地要放在斑岩铜矿上面。 我认为,若能深入研究斑岩铜矿,不仅能提高岩浆热液矿床的理论水平,还会有效地指导矿产勘查工作。理由如下: 一、斑岩铜矿在成因上确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属于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 二、斑岩铜矿与其伴生的有益组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这类矿床具有找矿的巨大潜力; 三、在科研方面斑岩铜矿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通过斑岩铜矿的研究和与其它成因类型 矿床的对比,将会对岩浆热液矿床的认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因为斑岩铜矿成矿带和矿区的规模巨大,矿床分布广泛,资料繁多,对其围岩、构 造、岩浆活动、蚀变和矿化等的研究可以开阔眼界,可以开展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工作。 五、通过斑岩铜矿岩浆系统的研究,可以对深成岩和喷出岩之间的关系,对于花岗岩类岩浆演化过程得到重要启示。 本书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 重点谈理论的滞后对勘查工作的影响和研究斑岩铜矿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以作者多年工作的多宝山矿区为背景,根据多宝山矿区收集的实际材料,对于岩6浆热液矿床成因方面的几个重要问题和找矿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较系统地总结和论证。需要声明的是:因为总结的理论主要是来自多宝山矿区,局限性在所难免。尚望同行们都能根据自己从事研究的具体矿区,选择性地加以批判吸收。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岩浆热液矿床理论的滞后对勘查工作的影响 第一章 岩浆热液矿床理论的滞后对勘查工作的影响 一、关于岩浆活动成岩成矿理论的反思 地球历史,悠久漫长。地质事件,层出无穷。一个地区的地史经过诸多地质事件的相互叠加和改造后,古老面貌已不复存在,现在只能观察到当今出露的地层和岩石。 在地质观察研究中,根据露头下推,不过数百米,多则数千米。若用深钻,目前达到的深度不过万余米。再深处的地壳如何,也只能付诸推断。 在地质学内,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可算得上是一大难题。首先,地壳深处形成的岩浆,人类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岩浆上侵过程和就位后的演化过程同样是人类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只有岩浆喷发到地表之后,或侵入到地壳剥露出来后,才能为人类观察到。因此,人类只能利用一些间接资料来猜测、研究和模拟岩浆热液的演化过程。 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相当复杂,未知的因素很多。在这上面建立起来的学说和推理,缺乏坚实基础。一些学说和推理多属探讨性质,很难做出定论。只有从野外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实际材料和有效数据,用总结出来的材料,逐步加以补充和修改,才有希望逐步完善这方面的理论。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不少书中却几乎把一些似是而非的成矿理论全部肯定下来。似乎是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 刚从地质勘探系毕业的学生,囿于书本知识,刚出校门时,常常踌躇满志,满以为用学到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指导野外实践。但是一旦到了野外,就被许多地质现象搞得晕头转向。首先是野外遇到的岩石和矿物都不标准,且得花费一番精力去辨认。及至岩矿基本清楚了,许多理论问题就纷至7沓来,而且不少情况与书本上讲的多有偏颇,或大相径庭,或对一些至关紧要的问题,书上采取回避态度。 下面将列举岩浆热液矿床成因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传统说法:侵入上来的岩浆冷凝时都要有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发展到晚期,剩下来的热流体在成矿的有利部位可使围岩发生蚀变和矿化。实际情况是,上侵的岩浆绝大多数是不能发生矿化的。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只占极少数。既然是占极少数,就应该研究与成矿有关的极少数岩体所具备的特殊条件,特别应该研究岩浆侵入之后到全部结晶之前的演化全过程。还应该研究岩浆喷发系统转化为侵入系统过程中都发生了那些重要事件。 2.传统说法:岩浆热液成矿时,成矿元素随着温度不同有分带现象。中心部位是 W、Sn、Bi、Mo 矿,向外是 Cu、Pb、Zn 矿,外围是 Hg、Sb 矿。实际情况是,世界上很难见到矿床存在着这种分带。而且在同一矿床中,同一种矿物可以有几种产状和不同的形成温度。 3.传统说法:鲍温通过实验证明,玄武岩浆在冷却过程中,先结晶橄榄石,其次是辉石,再次是角闪石,再其次是黑云母。在斜长石系列中,首先是钙长石,其次是培长石,再次是拉长石,再次是中长石,再次是更长石,最后是钠长石。据此就推论出来玄武岩浆在冷却过程中,可以分异出来超基性岩浆、基性岩浆、中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等。实际情况是,上述的反映系列指的是矿物结晶的先后次序。先结晶的矿物因为岩浆粘度大,只能留在原地,不可能与岩浆分离,更不可能自行移动聚集起来。因而,在野外从来也没有见到从超基性岩浆到酸性岩浆完整的分异系列。 4.在岩浆活动导致成矿方面建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