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交锋时刻交锋时刻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总总体体设设计计教材概述教材概述 本专题主要是实用性交流交际文章单元。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应该说是 一篇具有一定学术性质的论述作品,但是,同时它又是一篇很明显的辩论文。 本文是讨论综述,必须将不同观点意见及理由进行综述。文章先简要总提针对北京城 墙有“拆除”和“保存”两种不同看法,接着从五方面介绍了正反不同观点、理由。1拆 派认为“留之无用,且有弊害,拆之不但不可惜,且有薄利可图” ;存派从不妨碍城市发展 且有利现代作用反对。2拆派从存派观点引出阻隔交通、不利园林提出疑问;存派用可以 利用墙与河之间空地建造公园及利用城墙防御来回答。3拆派提出妨碍交通;存派用可以 设计、控制车流来解决。4拆派提出城墙是封建产物;存派从保护传统文化角度反驳,这 一部分是文章重点,比较全面阐述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方针和理由。5拆派又提出拆除 后可以利用旧砖的理由;存派从技术性角度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反驳。最后作者简 要综述。 文章作为综述性的文体,对各种观点都进行了简要的记录和适当评价,因此,了解文 章大意,提炼辩论要点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辩驳。揣摩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懂得辩 论中观点明确、陈述明晰、谈吐文雅的重要性,并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 思路方法思路方法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属于“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交锋时刻”板块。 由于本专题的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教材在设计上强调实践性。目的是在交流表达的实践 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 本课的教学适宜采用活动形式展开。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学生梳理文章中的观点, 要注意让学生明确地提炼正方反方的观点,做好资料卡片;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能够准 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信息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另外,本文在写作上有鲜明的特色,问题讨论综述,需要对不同观点的双方意见及理 由充分了解,并简要记述,不能遗留和曲解任何一方的观点。作者在这一点上记录即简洁 有明确,很具特色。在此基础上,作者才可以简要的综述评论。讨论问题的时候,应该掌 握立论和驳论的一些技巧,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证严密而有技巧。作品在这方面特别 注意,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事例比比皆是。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学习写作,学习倾听,学习概括提炼观点依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准备:学生熟悉内容,收集一些与作者、辩论知识有关的资料。 教学手段:多媒体音频播放设备 课时安排:1 课时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中的观点。 2通过北京城墙存废的讨论,学习有关政策,确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观念。3了解本文作者梁思成的事迹。学习讨论综述文稿的写法。 4学会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5感受粱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和儒雅风范。教教学学设设计计第第 1 1 课时课时 导语设计导语设计Error!1949 年 3 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当时已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梁思成根据中共中央 关于保护文物的指示组织编制了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 ,这本油印的小册子被分发到准 备南下作战的解放军各部。翻开第一页,其中提出的第一项文物,就是“北平城全部” 。在 梁思成心中,北平不但是他的家,更是他在几十年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中最珍视的一座 古城,在他看来,城墙围起的这座伟大城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杰作。于是,当建国之初, 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时,梁思成,成为 了第一个发出不同声音的人。Error!20 世纪 50 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 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 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 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成不得不为之一搏。他抱 病写下了本文,发表于 1950 年 5 月 7 日出版的新建设杂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 推进新课推进新课Error!1作家作品 梁思成教授 1901 年 4 月 20 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 年 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 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 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 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 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 1931 年。19311946 年 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 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 年为清 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 1972 年。在这期间,还曾于 1946 年 11 月、 1947 年 6 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 年 1 月1947 年 6 月,作为中国代 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 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 于 1952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 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 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 年 1 月 9 日病逝 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上世纪 30 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 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2基础积累 (1)北京城墙 北京城原有 4 道城墙,城中心的皇宫外有紫禁城,其外又环以更大的城墙,称之为皇 城,外面还有周长 24 里的内城,另外还有南边的外城。 紫禁城:占地 72 平方米,有宫城高墙环绕,城高 10 米,厚 6 米多,成长方形,南北 长 961 米,东西宽 753 米,周长 7 236 千米,城外还有宽 52 米的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 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名神武门,东边称东华门,西边为西华门。 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 ,用砖砌成,外涂朱红色,墙顶覆盖琉璃瓦, 周长 9 000 多米,高 6 米,厚 2 米,顶部厚 173 米,南为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 国时叫中华门) ,这是皇城南大门,东有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边初为北安门,清代改名 为地安门。 内城:明太祖 1370 年至 1419 年建造,周长 24 里,共有 9 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 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在“文化大革命”时因修建铁路地铁而拆除。 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防范外族的侵扰,1542 年刘伯温等即倡言修筑北 京外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北京 城郊尚遗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 倍” 。 此言与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上令兴工修筑。 后来因财政拮据,经严嵩巡视后提出应先筑南面城墙,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 以成四面之制” 。于是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 “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 北,接城西南角” ,外城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动工修筑,十月完工,三面全长 28 里。 于是北京城才形成“凸”字形。 (2)字音 嘈杂(co) 滋长(z) 嵯峨(cu ) 蔷薇(qing) 磊拓(tu) (3)字形Error!梳理内容,确定辩题 学生自读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全文,并用笔画出正反双方的观点。 1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这篇文章是就什么问题而写的(讨论的是什么 内容)? 明确:20 世纪 50 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 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 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 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就在梁思成为“梁陈方案”奔走的时候,拱卫北京 500 多年的 明代城墙正面对着存与废的抉择。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成不得不为之一搏。他抱病 写下了本文,发表于 1950 年 5 月 7 日出版的新建设杂志,就着拆除派的观点,一一反驳,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2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中有哪些矛盾的观点? 明确:在文章开头,梁思成首先说明城墙的存废“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慎重地研 讨” ,并指出只有“得到正确的了解” ,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正面强调讨论的意义与价值。梁思成归纳拆除派的四大理由,即“失去功用” “封建遗迹” “阻碍交通” “有利可图” , 树起了敌论。在自己的观点已陷入孤立境地的时候,梁思成仍以文人学者的风骨、胆识与学 养义无反顾地站出来论辩,针锋相对,据理力争。Error!正视观点,注意技巧 明确:辩论是由立论(辩护)和反驳两个基本环节构成的,其中立论就是为了证明己方 的基本立场,它是反驳的基础和必要的阶梯。反驳是确认自己观点正确的有力保障。 反驳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它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表现,而不应是拘于一隅 的狭隘的无意义的“斗嘴上功夫” 。 反驳应该是简洁而一语中要害的。如果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却与主题无丝毫关系,那 就无异于一堆垃圾:又多又臭,估计大家是躲闪都来不及。这样的反驳,不如不驳。 事实上,反驳乃至辩论,也是一种情趣。古人多的是以诗会友,以文会友,其实质大概也 是以诗以文辩论而已。试想,流觞曲水,丝竹于耳,又以文雅之士聚而辩之,是何等的美妙! 现在有些人,只注重是不是一句话能噎死对方,完全遗忘了辩论的文学及美学价值,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当然,辩论作为一门学问,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攻击力。古人舌战群儒,今人以一敌 十,皆成佳话。 总之,反驳,我们要有根有据,有理有气,才有攻击力;也要有文有采、有情有趣,彰显吾 辈儒雅。 事实上,过激的反驳甚至是反驳本身在中国都没有深厚的土壤。我们都明白,汉武帝之 后,2000 年以来,我们都是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时候。儒家的仁与忍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而辩的精神与忍似乎是背道而驰,所以,那种激烈的吵架式辩历来也是为文人雅 士所不齿的,而泼妇骂街更是成了千古的笑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代大儒是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的。 1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中作者是如何看待古城墙“失去功用”问题的?明确:将城墙设计的功用一一阐明,对方观点不攻自破。 (1)城墙并不阻碍城市的发展, 而且把它保留下来与发展北京为现代城市不但没有抵触,反而有利。如果发展它的现代作用, 它的存在会丰富北京城人民大众的生活(立体公园、军事功用),将永远地成为我们可贵的环 境。 (2)城墙不会阻碍交通,通过现代道路系统的设计,合理控制车流。 (3)这城墙不应是封建 遗迹,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是我们的民族纪念文物。2作者是如何看待古城墙的“阻碍交通”问题的? 明确:对“阻碍交通”说,只用“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几个城门,便可解决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