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0.,1+.&*$中小学教师培训233456儿童知行分离现象成因及矫正策略因信奉明代教育家王守仁的 “知行合一” 主张, 教育家陶文浚先生将自己的名字先后改成陶知行、陶行知。他倡导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 强调知行合一、 知行并进。这一观点在今天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大、 现实的指导意义, 因为当今的小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 普遍存在着言与行、 认识和行动脱节的情况。一、 知行分离的现象!“知道纪律重要却不守纪律自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推行之后, 纪律成为学校常规管理和精神文明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入学以前, 孩子们实际上已经从家教中得到许多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 而一入学又受着良好的纪律教育。对于 小学生守则 , 大多数学生耳熟能详, 老师所讲的 “集体主义” 、“尊师敬长” 、“团结同学” 这些要义他们闭上眼睛都能说出来。但是具体行动呢, 相信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深有体会: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教? 明知故犯的现象屡次发生并且屡禁不止。 比如说学生打架, 老师处理他们, 他们肯定能够很快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是到了下一次, 他们还会再犯; 老师再找他们谈心,他们依然会认识到自己错了。然后还会有下一次, 下下一次这种知行分离现象是教育中的盲点, 难道不值得好好研究一番吗?#“明白许多道理却不讲道理许多班主任都困惑: 在当前形势下德育是越来越难了,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 新办法不明。就拿教材来说吧, 我们的各种教材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如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范文, 数学教科书中的节水、 节能题目, 自然教科书中的各类题材比比皆是, 更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了。孩子们是聪明的, 一学就明白其中的道理:懂得不保护环境就等于慢性自杀, 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今天的孩子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他们懂得很多很多, 可是实际行动呢?恐怕不是 “相去甚远” 一个词就能概括的,有些行为根本就是在与他们的“知”背道而驰, 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感受到了真情却不动情一首 世上只有妈妈好 的儿童歌曲,三岁以上的人不会唱的极少。写起作文 我的% 不是妈妈就是爸爸,都知道父母对自己寄予厚望,都知道父母的辛苦, 但是有许多孩子一边嘴里唱着歌一边向游戏厅跑。 有的看着爸爸妈妈忙得不亦乐乎却袖手旁观, 明明有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也不肯去做一做。 学校里的小伙伴不幸得了重病,他也很同情很关心,但是当学校发出倡议为小伙伴献爱心时,他也许会将妈妈给的!&元钱留下元给自己买陀螺、 贴画等请注意, 不是买文具书本。你说他没有动真情吗? 不, 他是动了的, 只不过目前他的行动还没有跟他的感情对应起来。此外,“行而不知” 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二、 知行分离的原因造成小学生 “知行分离” 的原因错综复杂, 有些是由于模仿, 有些是窦焕坤(吉林省通化市教育学院!“#$)教育纵横谈师德与德育789:!“#$%&()&*+, -.()/0.,1+.&*$中小学教师培训233456教育纵横谈出于无意, 有些是对道德概念和知识掌握不准确。 这里举一些常见的带有共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分析。认识不够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的道德认识是相当不够的, 他们的一些道德观点还处于模糊的、 似是而非的阶段。 小学生对道德概念和知识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小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也比较低。对于有些行为,小学的孩子还没有意识到应该这样做, 或者还不能认识到这样做有什么重要意义。对于伙伴中犯错误的现象, 他也许只从老师的反馈中知道做得不对, 至于错在哪里, 他茫然得很。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 小学生开始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道德信念先入为主的制约,那样,错误的道德信念也会阻碍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爱得太多 陶行知先生说:“儿童需要什么,我以前认为他们需要爱,我也曾给过他们一些神秘的爱。 我现在知道他们不需要这种歪曲的爱。 爱的教育是不能兑现的。 爱的教育容易捧、 容易哄, 溺爱是有害的, 把小孩拉住使他们不能向前跑, 小孩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我们要懂得儿童,这是父母先生顶大的责任。 ” 的确, 在新世纪, 孩子的地位在每个家庭里都是重中之重,他们缺少的不是爱, 而是恰当的爱的方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教养方式。 许多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上是迁就放纵多,严格要求少,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少; 或者有的也想从严, 无奈 “保护伞” 太多, 没法施行。这样的结果是: 因为孩子从小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 即使他的道德观念装得再多, 那也仅仅是知识方面的事, 而不是行为方面的事情。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好坏, 不是看他的言语是否动听, 而是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了社会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 孩子被爱得太多就为德育带来了很深的隐忧。执纪不严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学生, 应当严格的地方便当严格” , 这大概就是指对于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了。一种情况是 “雷声大而雨点小” ,不少老师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往往偏重在课堂上讲解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 忽视对学生的行为密切观察、 严格督促, 缺少惩罚和反馈 (诸如暗示、 批评等常用手段) 。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学生在道德品质上的言行脱节甚至相悖的现象。此外还有一种表现就是对儿童的要求缺乏一致性、 连贯性、 长期性,有时有的老师或家长朝令夕改而自己浑然不觉。 有时只知道一时的严格要求,但是不能坚持长期督促强化。以上这些都对孩子 “知行统一” 起着相当大的消极影响。身教欠妥 德育过程是学生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集体的影响、 老师的教育、 家庭的教育和儿童道德经验发展的水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孩子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 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 其家庭成员的观点、作风会左右着单纯的孩子; 同时, 相当多的小学生具有 “向师性” , 老师的行为、 形象乃至人格都会深深地影响着这些学生, 正如教育家加里宁说的,“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这样或那样深刻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还有的集体本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老师树立的榜样、 作出的评价有失偏颇, 其德育功能也就大打折扣甚至起着始料未及的反作用。三、 知行分离的矫正提高认识 古人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可见认识对于行动有着强烈的指向和激励作用。 儿童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主要表现为三种水平: 一是具体的道德概念, 总是和具体的道德形象、 行为联系在一起。二是知识性的道德概念, 其特点是将理论、 规范当做一种知识来掌握, 但未内化为道德观点指导其行为。 三是内在性的道德概念, 特点是学生能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性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 并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指导自己言行的准则。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 他们的道德认识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要提高儿童的认识必须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行事, 从小处、 从具体事情中形成印象和概念, 努力使儿童的道德认知向第三种水平接近。陶行知先生认为,“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 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主要途径是课堂和活动。 课堂教学肯定是要有知识传授的, 如何将抽象枯燥的道德概念诠释得让孩子们喜闻乐见, 如何让教材和生活、课堂结合得更加密切, 这是改革思品课的关键问题, 值得执教老师们好好研究。 活动也是提高认识的有效途径, 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能够引领孩子们增长知识, 多角度地唤醒其潜在的道德意识, 这些活动有许多可以配合少先队活动进行, 如知识竞赛(这不仅可以在小集体中进行,也应该鼓励、 组织学生参加大团体的比赛并给予指导) ,再如参加集体活动之前明确提出要求, 可直接指向行动, 并同时给孩子们讲清道理, 让他们有一个具体形象的感知, 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认识到为什么要这么做。宣传阵地对于提高孩子的认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校内的大橱窗、 宣传栏、 黑板报、 广播站、 电视台等共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孩子们的认识789:!“#$%&()&*+, -.()/0.,1+.&*$中小学教师培训233456也会更加深刻清晰, 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或者不求甚解。 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受社会化水平、 个体道德实践所制约的, 是一个逐步深化、 内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求孩子们了解的道德概念应该是适合他们的。 与具体形象或行为相联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 要避免空讲大道理或者灌输过于抽象化、成人化的概念。加强训育 真正的教育不只在于训, 还在于实行。如果只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 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则的掌握, 而忽视行为实践, 不引导和要求学生切实付诸行动,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没生命力, 学生就容易养成言行不一致的不良习惯, 从而背离教育目标。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 我们要在 事 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 事应当怎样做, 学生就应怎样修养, 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 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事”上的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的, 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 他们对一些大道理一时难以理解,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益处, 慢慢就认同了。这里拿礼仪教育来做例子,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训练方式可就不拘一格了: 示范、表演、 选择、 判断、 激情等,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 朱熹认为:“论先后, 知为先; 论轻重, 行为重。 ” 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必须在实践中形成, 在实践中表现。除了让学生明了礼仪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强化训练, 如开展礼仪值日活动, 对校园礼仪、 课堂礼仪、 升旗礼仪进行检查评比, 以查促改; 将之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坚持下去,促使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 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行为是指学生在一定的信念和情感的指导下所采取的行为。 小学生在道德行为上表象、 模仿能力特别强, 他们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获习行为、 形成习惯。 鉴于此, 训练无疑是将认识转化为行为的有效途径。 除礼仪训练外, 劳动训练、 遵守公共秩序训练等都可以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如组织参加公益活动, 提醒学生自我反省, 提倡大家互相帮助, 利用集体加强监督等, 来促使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保持一致。严格要求 训练不严格或者不能够持之以恒, 则其德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我们能够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 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 使之获得最佳效果。 反复的行为实践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行为定势, 而严格的训练又会使其表现更加趋于稳定,最终习惯成自然, 使良好的行为自动化。举一个例子: 中国少年儿童艺术团到美国访问,一次他们准备外出,适逢驻地大使馆正在升国旗, 全体孩子立即停止脚步不约而同地向国旗敬礼, 并唱起了国歌。许多路过的人都啧啧赞叹中国孩子的爱国意识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个孩子都铭记在心的事情, 如何表现则靠平时的严格要求和长期的训练。试问, 如果学校平时升国旗对孩子们没有严格要求规范训练, 他们怎么可能到了异国他乡依然有如此让人感动的自觉行为? 好的态度怎么可能流露得这么自然, 当然严格要求不等于滥施惩罚和蛮横行事。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无论何人都不应该取那武断的、强迫的、 命令的、 独行的态度。” 严格要求也要讲究艺术性, 也要不断探讨高超的育人技巧, 做到严而有术、 严而有度。及早教育 人类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会新的行为的。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 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 效果就差多了。 因而一定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儿童进入小学时, 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应该如何做还一无所知,这是对其加以引导和训练的最佳期。低年级儿童正如小树苗一样, 可直可弯。如果能唤起他养成好习惯的意识, 并加以正确的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