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 (教师、教育后备干部、校长)考试复习用 1、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教育思想价值的载体。具体来说,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办一所学校首先要有明确的 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要规定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一切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 过制订课程目标,规定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实施课程计划和标准等环节来实现。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课程内容。 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等,都必须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 标准来进行,不能脱离这个根本。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 都要通过课程呈现。在学校中,学生以课程为基本的学习内容,为自己今后学习和发展奠 定良好的基础。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 设置合理与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学校所有评价指标的建立都可依据课程来进行, 学校可以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提高教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七大问题: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 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 经验和社会实际。 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 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 求。 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 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 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 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 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 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可概括为“六个改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 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 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 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中,将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 。这并不仅仅是名 称的变化, “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区别在于: 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即: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 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 等具体内容。 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 价值观;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而教学大纲则以学科为中心。 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教学大纲则强调教师的教。 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而教学大纲则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结果。 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 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而教学大 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 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 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 6、课程标准与教材是怎样的关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 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 要求;第十三条指出: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据此, 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 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 觉、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课程标准可以通过教材不断检验来完善。7、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以下五个特点: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 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 了较好的环境。 8、如何理解并落实新课程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一 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落 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 三项并列目标,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 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序地落实。 受传统的习惯影响,教师尤其要强化“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 上的目标意识。 9、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 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 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 (或物理、化学、生物) 、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 、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 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 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 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 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 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 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 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 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 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10、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 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 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11、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应如何理解并落实?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 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 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在实践层面上落实必须做到以 下几点: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 己的贡献。 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 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 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 12、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里?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 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这也就是说,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随着学校教育层次的变 化而变化的。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3、本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本次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有: 品德与生活 (12 年级) ; 品德与社会 (36 年级) ; 科学 (36 年级) ; 历史与社会 (79 年级) ; 科学 (79 年级) ; 艺术 (19 年级) ; 体育与健康 (79 年级) 。 14、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置综合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分科课程中,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而在综合 课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这对 习惯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把许多知识信息机械地 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从而导致知识的琐碎化。 教师的知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