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没那么矫情的 “失物招领费”本报特约评论员普及高中教育亟须保障中职教育今日社评政府部门要清理对职业教育带有歧视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取消高考录取中的批次设置是一大进步, 但用人单位录用人员, 尤其是公务员招考和国有企业招聘, 仍然提出明确的学历要求, 以学历高低论人才, 与形成崇尚技能, 淡化学历的社会风气背离。教育部、 国家发改委、 人 社部、 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 划 ( 20172020年 ) ( 简称 计 划 ) , 要求各省到2020年毛 入学率都要达到90%以上, 其 中要重点解决贫困地区教育 资源不足和职业教育招生比 例持续下降等问题。( 相关报道见A5版 ) 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最严 峻现实是, 中职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 重持续下降。据统计, 2010年全国中等职 业教育 (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 中、 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招生 870.42万人, 比上年增加1.90万人, 占高 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0.94%; 在校生 2238.50万人, 比上年增加43.34万人, 占 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78%。到 2015年,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1.25万 人, 比上年减少18.51万人, 占高中阶段教 育招生总数的43.0%;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 生1656.70万人, 比上年减少98.58万人, 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1.0%。最 新的数据是, 201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 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比例进一步 下滑至40.25%。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 到2020年, 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将会达到相 当的比重。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有三个办 法, 一是推行中职免费、 设立国家助学金; 二是明确中职招生规模, 要求未达普高线 的学生, 一律不能进普高录取; 三是打通中 职学生继续深造的渠道。这三个办法都会 有一定作用, 但作用都比较有限。推行中职免费, 难以提高中职相对于 普高的吸引力考生不会因为中职免 费而放弃上普高, 但会减少考上中职学生 的流失, 因为免学费且有国家助学金, 一 些学生于是放弃打工而继续读中职。通 过招生计划限制, 要求多少学生必须进中 职, 这是行政计划手段, 并非学生自主选 择的结果, 这既可能导致一些中职学校办 学的惰性, 也会令学生及家长对接受中职 教育不满。而实行中高职贯通、 中本贯通 等改革, 如果处理不好, 将扭曲职业教育 的办学定位, 变成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办 学, 而是盯着提升学历而办学。 在我国已经对中职实行免学费、 国家助学金政策, 以及各地在高中阶段招生 时, 要求确保中职招生计划的情况下, 中 职教育还每年萎缩, 根本原因是中职教育 地位没有实质性提高。一些中职学校的 教育质量低, 没有办学特色, 尤其是有的 中职学校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务工, 不给学 生知识、 技能教育, 办学 “空心化” , 令中职 教育形象严重受损。 为提高中职教育的地位和质量, 需要 进行深层次的教育管理改革和学校办学 改革。首先, 政府部门要清理对职业教育 带有歧视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 制度。取消高考录取中的批次设置是一 大进步, 但用人单位录用人员, 尤其是公 务员招考和国有企业招聘, 仍然提出明确 的学历要求, 以学历高低论人才, 与形成 崇尚技能, 淡化学历的社会风气背离。 其次, 应探索新的发展中职教育的模 式, 尝试消除普职界限, 实现普职融合。 这次 计划 也提到建立综合高中, 将普高 和中职教育融合在一起, 学生既学学术课 程, 又学技职课程, 给学生更多选择空间, 在高中阶段培养兴趣, 在高中毕业时再做 进普通高校或者职业院校的选择, 避免学 生中考进普高、 中职 “分流” 变 “分层” 。 再次, 要给学校办学自主权, 不论是 普高, 还是中职, 要办出高质量和特色, 都 需要办学自主权, 否则学校就会千校一 面, 中职学校无法灵活地结合社会需求, 开设合适的专业, 培养高素质的技工。实 际上, 我国的普高也面临严重应试化, 不 关注学生个性、 兴趣培养的问题。总之, 普及高中教育, 不能只是追求规模, 而必 须是普及高质量的高中教育。冰启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别成为 “纸上谈兵”据 国 家 体 育 总 局统计, 在全国的体 育场馆中, 学校体育 场 馆 占 比 达 66% 。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 局日前联合印发 关 于推进学校体育场 馆向社会开放的实 施意见 (简称意 见 ) , 对学校体育场 馆的开放时间、 开放 对象、 收费标准、 安 保机制等作出规定。 人民日报 刊 文提出, 老百姓在家 门口就能享受优质 体育场馆的时代即 将来临, 但开放了体 育场馆后, 学生正常 的教学安全如何维 护?市民意外受伤 谁来负责?增加的 管 理 成 本 谁 来 买 单?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 决, 那么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就只是纸 上谈兵。 虽然此次 意见 明确高校体育场 馆向社会开放的责任以及原则, 而且, 意见 也注意到开放之后可能存在的 安全问题, 意图给高校开放资源 “松 绑” , 明确要求各地教育、 体育部门要 协调当地公安、 医疗等部门, 加强场馆 开放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障; 学校要 协调周边社区和街道制定具体场馆开 放的安保实施方案和突发事故紧急处 置预案, 落实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加强 开放时段治安巡查, 做好场馆开放后 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但是, 这样的 要求, 是十分 “原则性” 的, 难以扫除校 园开放的实际障碍。 我国校园资源向社会开放, 目前 存在三大具体障碍。首先是观念障碍。当前, 我国大学的办学者还普遍 认为大学的资源是属于自己的, 因此, 校外人员到大学来, 就是 “侵占” 自己 的资源, 如此, 开放就成为学校额外的 责任, 学校不太情愿承担这一额外责 任, 就会找各种不开放的理由, 诸如影 响学校教学、 有各种安全隐患等。这 个与国外不少大学根本就没有校门、 围墙, 大学就在社区中, 社区和大学融 为一体完全不同。如果大学没有树立 开放的意识, 就会有 “多一事不如少一 事” 的心态, 开放就不可能持续, 而只 会是做一些应景、 交差的表面文章。 其次是安全责任界定不清。我国 大学的安全管理, 很大程度上, 属于学 校自身的责任, 还没有纳入公共安全保 护的范畴, 虽然近年来一些地方公安部 门成立了文保机构, 主要负责大学的安 全管理, 可大学依旧有保卫处, 具体负责 本 校 校 园 安 全 。 与之对应, 大学也就 各扫门前雪, 为了校 园的安全, 学校能减 少 开 放 就 减 少 开 放。如果将校园安 全, 纳入公共安全保 护范畴, 那就不存在 社区、 大学安全要分 而治之的问题。 再 就 是 没 有 有 效的开放机制。虽 然按照 意见 要求, 高校需要开放校内 资源, 是开放资源的 主体, 但一旦遇到安 全问题, 开放就打退 堂 鼓 , 包 括 教 育 部 门, 又会对校园安全 “三令五申” , 最终, 开放让位于学校安 全。从目前办学的 实际情况下, 学校在 开放校园资源时, 也确实有自己的难 处: 开放必然增加不安全因素, 也增加 学校的管理成本, 如果不能消除不安全 因素, 不解决管理成本问题, 学校是不 可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放校园的。 在这种情况下, 由学校单方面主 导的开放, 将很难持续, 既要维护校园 安全, 又加大学校开放力度的方式是, 由社会公益性质的中介机构整合学校 可供开放的资源 (包括图书馆资源、 体 育馆资源、 教学资源等) , 提供给社区 居民和学生, 所有居民和学生通过中 介办理入校以及进入学校图书馆、 实 验室、 体育馆等场地的证件, 并招募社 区志愿者参与管理、 维护, 这样就建立 起大学校园开放的长效机制。因此, 校园开放难以靠一纸文件实现, 必须 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治理机制。 供图/视觉中国重要司法舆情也是普法良机王石川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 常务副院 长沈德咏日前在山东调研时强调, 要借助 重大、 热点案件宣传法治观念, 普及法律知 识, 上好法治公开课, 让人民群众树立证据 裁判、 人权保障、 程序公正等法治观念、 法 治意识、 法治规则, 共同推进法治进程。 在 “于欢刺死辱母者被判无期徒刑” 引发的舆情背景中, 沈德咏的这番表态显 然有其深意。今天, 司法机关所面临的舆 论环境较之以往, 已大有改变。在 “人人 都有摄像机, 人人都是麦克风, 人人都可 发消息” 的当下, 司法活动已经时刻处在 公众视野里、 媒体聚光灯下, 如果稍有不 慎, 就可能引发司法舆情。 同时, 公众的法治意识也在提升, 维 权精神更加充沛, 这也是司法舆情此起彼 伏的现实因素。诚如沈德咏所言, 近年 来, 人民群众对法治和司法的关注度逐年 提高, 关注主体更加多元, 关注焦点更加 多样, 保护自身安全的诉求已经逐步上升 到维护人格尊严的高度。正因如此, 更应 该刷新思维, 以审慎态度对待舆情。 对待司法舆情, 应弃绝被动应对心 态。如果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不仅谣言可能泛滥, 更可能激化矛盾; 如果试图堵 塞, 以粗鄙化手段压制, 更可能恶化事态, 事与愿违。回应胜过回避, 对话胜过对 抗, 无数事实证明, 只要司法机关拿出诚 意, 提供有效信息, 及时、 准确面对舆论关 切, 就能事半功倍, 迅速平息司法舆情。 更应该看到, 重要司法舆情也是推动 普法宣传的良机。一旦出现司法舆情, 各 色人物 “粉墨登场” , 有吁求真相的, 有探 知背景的, 也有因法律知识欠缺而被蒙骗 的, 当然也不乏浑水摸鱼的无论哪种 群体, 只要司法机关通过专业的案件分 析, 构筑严谨的司法研判, 就能起到普法 宣传之效。 新媒体的日益发达, 固然为不良信息 提供了舞台, 更为普法宣传提供了绝佳载 体。利用网络平台的即时传播优势, 以权 威准确的信息发布, 第一时间回应舆论舆 情, 就能达到喜人的普法效果。以于欢案 为例, 舆情发生后, 司法机关的表现值得 激赏。无论审判机关表示已经受理上诉 案件, 还是检察机关表态审查证据, 都收 到了良好效果。 司法舆情给司法机关带来了压力, 也输送了动力。面对庞大的网民群体, 每一 个与司法有关的热点事件, 都有充满张力 的细节, 而这些细节往往与法律条文息息 相关。对此, 司法机关应该以严谨的法理 彰显司法的理性, 以练达的情理展示司法 的良知, 以平和的姿态体现司法的温度, 努力形成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最大限 度地凝聚共识, 让人民群众从内心认可并 支持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裁判。 一纸判决, 或许能够给当事人正义, 却不一定能解开当事人的 “心结” ,“心结” 没有解开, 案件也就没有真正了结。司法 审判是这样, 正视司法舆情也是这样, 多 一些温度, 多一些耐心, 多一些责任, 就能 解开舆论之结, 更能化解当事人的心结, 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如果说一起起司法个案的公正处置, 可把法治精神、 法治意识、 法治观念深深 熔铸于公众的心中, 那么司法机关严肃对 待每一个司法舆情, 就能为公众的法治信 仰烘焙更肥沃的法治土壤。以看得见的 方式输送正义, 以感受得到的真诚对待司 法舆情, 普法宣传越来越有效, 全面依法 治国的步伐就会越来越坚稳。2017年4月7日星期五A2每日评论主编/潘洪其 编辑/王晓东 美编/司徒晓春 责校/李鑫善待见义勇为 永远都不吃亏毛建国邓海建本版邮箱 meiripinglunvip.sina.com见义勇为者的 “后英雄时 代” , 将有法律保障。今年 4 月 1 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出台 河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 为人员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 , 并向全社会公示。条例 规定, 非 因法定事由, 企业不得辞退或者 解雇见义勇为人员。其立法初 衷, 是为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 之忧。 面对 “企业不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