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经济学直觉 上海财经大学 胡景北1 我曾就经济学与数学关系和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写了两篇短文。在那里,我 强调了数学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2 在这篇短文里,我想强调经济学直觉 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数学不能代替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也不能代替经济学直觉。 纳什(Nash)、格兰杰(Granger)这样的大家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 们更多地是数学家(如果把统计学也归入数学的话),他们的研究更多涉及的是形 式结构的数学,而不是这一结构的特定内容;可作为经验科学,经济学和物理学一 样,需要探讨的恰恰是内容。 那么,什么是经济学直觉呢?在我看来,经济学直觉是提出经济学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一旦从这点出发,我们就得遵循逻辑,严格地 引出思路,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而在出发点的确定上,我们缺乏明确的逻辑,所 以需要直觉。就此而言,直觉先于逻辑,提出经济学问题先于经济学的数学建模和 逻辑推导。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 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 的方向看旧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物理 学的进化)。爱因斯坦在这里说的科学是物理学,但他的观点对经济学同样适用。 我们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例子说明爱因斯坦的观点。一般均衡理论通常又称为 市场经济理论或者价格理论,它是经济学的核心。斯密(Smith)最早提出了自由 和平等交易的市场活动将引导自利的个人达致社会的福祉。斯密的说法更像一个假 想或者一种信念,他仅仅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证明。瓦尔拉斯(Walras)为斯密的 问题建立了最初的数学结构,把价格理论转变为学术上的一般均衡理论,从而正式 拉开解决斯密问题的序幕。瓦尔德(Wald)首先指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得以 成立的数学条件。德布鲁(Debreu)在斯密提出问题的近 200 年以后解决了它。德 布鲁为此取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他们四人中,瓦尔德和德布鲁贡献的更多地属 于爱因斯坦所说的“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这样的技巧在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本质上是数学的而非经济学的。相反, 斯密和瓦尔拉斯的贡献是经济学的。斯密提出经济学问题,瓦尔拉斯在近 100 年 后把斯密问题引向新的方向(而它成为经济学在二十世纪的主导方向)。尽管他们 两人没有解决问题,但在大部分经济学家眼中,斯密是现代经济学之父,瓦尔拉斯1 作者获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签约研究员。作者电子信箱:jingbeihuyahoo.com。 2经济学教育和数学(网址是 http:/www.hujingbei.net/n101c27.aspx)和提高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若干体会(网址是 http:/www.hujingbei.net/n103c27.aspx)。 是一般均衡理论创始人。如果科学进步可以有重要性不等之分的话,那么,斯密和 瓦尔拉斯所实现的经济学进步,比瓦尔德和德布鲁的贡献重要得多。 对经济学的学生和学者来说,数学是重要的,但经济学更为重要。这同时还是 因为,经济学还没有达到物理学 100年前的水准。在现在和今后一段很长时间内, 许多经济学问题还不能甚至还不必要以数学方式提出。此外,很多问题提出后,其 解决也需要经过大量的经济学思索,才能进一步发展出它们的数学结构。所以,除 了经济学知识外,提出经济学问题的经济学直觉是非常重要的。不过,经济学直觉 并不就等于对现实经济状况的了解。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经济问题,每天都和市场、 货币打交道。事实上,我们就生活在经济世界中(当然不仅仅是经济世界),我们 看到的、听到的许许多多事情都和经济有关。生活会让我们生发出经济的感觉。比 如购物时,我们有意识甚至无意识地就会选择价廉物美的物品。我们也会提出问题, 比如为什么某种商品今天的价格提高了。这些是我们的市场直觉或者经济直觉,以 及我们的经济问题。但是,它们还是一种来自现实的感觉,还说不上是经济学直觉。 我们提出的问题也还算不上经济学问题。例如,企业界、政府界人士常常到大学做 报告。这些报告引人入胜的地方是报告者对经济现象的了解,是他们从实践中提出 的问题。但另一方面,这些报告者又不必然具有经济学的直觉,他们提出的问题常 常不是经济学问题。 童年时,我们在课堂上学过牛顿问“苹果为什么落到地面”的故事,并且自己 也问过同样或者类似的问题。这是一类物理或者自然现象问题,但它远远不是物理 学问题。要成为物理学问题,它还得一般化。牛顿的贡献正是在于他把苹果落地问 题转变成“物体为什么会落到地面”问题。虽然他的引力概念还具有神秘的色彩, 但他利用这个概念不但能够解释苹果落地、月亮不落地的问题,而且能够展开物体 相互作用的数学结构。物理学的另一个著名例子是爱因斯坦说的一个站在铁路旁的 观察者提出的问题:在行进中的火车上行走的乘客走得有多快?这个问题虽然比苹 果为什么落地复杂,但也还是个物理问题;而当爱因斯坦由此普遍化为速度相加的 一般问题时,它就成了物理学问题。这些物理学的著名例子表明,针对特殊现象提 出的问题更象常识问题,只有把这类问题一般化,我们才能够提出科学问题,提出 物理学问题、经济学问题或者其它科学问题,从而找到逻辑得以展开的理论出发点。 经济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斯密如果仅仅提出制针的分工如何提高制针 企业甚至行业的生产率问题,他还只是位普通经济学家;可当他把分工概念一般化 从而把分工和市场以及价格机制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成了经济学的大家。科斯 (Coase)如果仅仅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甲企业和乙企业为什么合并”的问题上, 他提出的还只是经济问题而非经济学问题。当他把问题变为“一个企业的边界在哪 里”时,他提出了经济学问题,我们也就经常读到别人对他的经济学直觉的赞誉。 格申克龙(Gerschenkron)和刘易斯(Lewis)是同时代人。前者曾经列举了经济 落后的几十种表现,但后者仅仅抓住一种表现即劳动严重过剩,把其提升为劳动无 限供给,便创立了现代经济发展理论。 我自己经历的一个激动人心的例子是增长经济学。六十多年前,哈罗德 (Harrod)、多马(Domar)从凯恩斯理论(Keynes)出发,研究投资和储蓄的跨 期或长期均衡,并提出最早的增长模型,以至于有接踵而来的卡尔多(Kaldor)等 人的新剑桥模型、索罗(Solow)等人的新古典模型等。但后来卡尔多提出资本生 产率不变是经济长期增长特征的大胆假想。这个假想彻底改变了增长经济学的方向, 把它从凯恩斯经济学的延伸转变为独立的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专门学科,而其解释 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本生产率为什么不变。任何一个国家的统计资料都表明资本生产 率不断变化。从这些资料中得出长期资本生产率不变的假想,需要的不是对经济现 象的进一步了解,而是深入的思考和思维的跳跃,是一种经济学直觉。就增长经济 学而言,卡尔多的经济学直觉,可以和伽利略提出如果无摩擦、物体会如何运动时 的物理学直觉媲美。卡尔多假想的意义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在经济学说史上,李 嘉图(Ricardo) 最早清楚地提出了资本利润率下降的长期趋势。马克思接受了李 嘉图的想法,改称为中国学生人人皆知的“利润率递减规律”。凯恩斯再次确认了 这个趋势。同时,在新古典理论中,边际生产率递减又是经济学基本规律之一。边 际生产率递减,平均生产率自然迟早也得递减。因此,资本生产率从而利润率递减 成了卡尔多之前经济学家和知识界公认的常识。这一常识又成为知识分子对市场经 济不信任的理论根源。因为,只要资本多了,利润率便会趋向于零,市场经济便将 结束。卡尔多的假想彻底扭转了这一思维方向,而增长经济学也随之转向,把解释 重点转为长期资本生产率从而利润率为什么稳定。在这个方向上,凯恩斯理论的影 响几无痕迹,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剑桥模型黯然失色;适合于这个方向的索罗模 型脱颖而出,成为增长经济学的出发点。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全球化 等等因素,过去更多地被对市场经济没有信心的学者用来说明利润率为什么还没有 降到零,现在反过来被融入说明利润率不会下降的增长经济学内。当我亲眼看到新 增长经济学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时,我常常感叹经济学直觉的威力。从同类经济现 象中提出的经济学问题常有不同,思维跳跃的方向或有区别,但提出经济学问题所 需要的直觉是一样的。在高低不定、受到无数力量影响的利润率数据面前,无论一 个人指出利润率长期趋势是下降还是稳定,他都离不开经济学直觉,他都能够造就 经济学的真正进 步。 因此,经济学直觉不是对经济学现象的了解,特别不是对经济学现象的罗列。 对经济现象一无所知的人当然不可能具有经济学直觉,但是,对经济现象的广泛深 入了解却也不是经济学直觉的前提条件。况且,一个人了解的经济现象总是特殊的、 有限的。从特殊到一般、从有限到无限(或极限)需要跃迁。所谓经济学直觉,在 我看来,就是从特殊经济现象引申出一般经济学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思维跃迁的能 力。对于经济学来说,这一直觉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依靠这一直觉,我们 才能提出经济学问题,才能在经济学中实现爱因斯坦所说的“真正进步”。 如果一个人不是天生地具有经济学直觉的话,那么,培养经济学直觉的途径, 我想除了读书、讨论以外,可能还有这样几条: 1具有全宇宙全人类的胸怀。具有这样的胸怀,容易把身边的现象一般化, 容易跳出特殊现象的约束,思维容易从特殊的经济现象跃迁到一般的经济学疑问。 就我们中国人来说,困难的是跳出中国圈子想问题。我们没有普世宗教的传统。我 们习惯把对中国有利的事情看成好事情。我们喜欢用能否直接解释中国问题来判断 一种理论的有效性。这样,当我们需要创造理论时,我们很难从中国经济现象跃迁 到一般经济学问题。因此,经济学者尤其年轻的经济学者,自觉地克服中国标准感, 培养世界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2学术自由的胸怀。学术自由的胸怀指的是学者内心的自由,脱离政治判断 和世俗观念的心绪自由,思考问题时的不受现有理论拘束的自由。在这里,外来的 约束并不重要。这是因为,任何法规、任何暴力或者任何外在措施,都不可能限制 一个人思考的天地,不可能限制一个人思考的具体内容。相反,我们对学术自由环 境的要求,是以我们自己在学术思考上的内在自由为前提的。有了学术自由的胸怀, 思维的跃迁、从特殊现象达至一般问题的直觉,就比较容易地出现。 3强化一般化思维能力的训练。我曾经读过关于“苹果落地问题”的教学材 料。教师启发学生继续提出的问题几乎全是“苹果为什么是红的”等等,而没有启 发学生提出“还有什么东西落地、又有什么东西不落到地面”的问题。在思维的实 践中,归纳是比较容易的,但从有限的归纳跳到一般的命题,往往需要自觉的训练。 打个比方,任何概念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般性。试试对所熟悉的概念,比如人、书、 高兴这些概念做出自己的定义,一个人将发现,他必须超越个别特殊现象,他才能 够达到一般化的定义。 4思考。读书重要,讨论重要,思考更重要。高强度的思考是一切经济学直 觉的前提。没有高强度的思考,再多的读书、讨论都无济于事。所谓学者要孤寂, 说的便是孤寂有利于思考,因为孤寂免去了繁杂的干扰。如果不思考,孤寂也毫无 意义。所以,创造一个适合思考的小环境,保持一种安宁的心绪,让自己集中精力 反复咀嚼 同一个问题,一个人将有更大的可能性抓住自己的经济学直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