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年8月31日主办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今日 8 版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84 邮发代号: 182星期五 壬辰年七月十五CHINA SCIENCE DAILY5613总第期www.sciencenet.cn据新华社 (记者李怀林 报道员薛晓明) 中国 “大洋一号”科考船 8 月 圆怨 日完成为期 怨 天的 中国尼日利亚联合海洋调查航次,返航停靠尼 日利亚拉各斯阿帕帕港。 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中国驻拉 各斯总领事刘显法和尼日利亚农业部部长代 表、尼海洋研究所所长等中尼各界人士近 圆园园 人参加了在阿帕帕码头举行的迎船仪式。 专程赶至拉各斯迎接科考船的陈连增说: “ 大洋一号此次圆满完成大西洋航段科考工 作,标志着双方在海洋领域的合作研究进入了 一个重要阶段。这也是中国首次自主地与非洲 国家开展大规模联合海洋科学研究。” 刘显法说,“大洋一号”是一艘中非友谊的 凯旋之船, 出海时载运着中尼科学家和装备, 归 港时满载着更多发现和探索成果,中尼合作前 景光明。 作为此航次中尼首次联合海洋调查的中方 实施单位,中国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李家彪 博士说,此航段调查成果将对研究尼日利亚西 部大陆边缘的地形地貌、 构造演化、 水文、 生态 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大洋一号”科考船本月 圆员 日从阿帕帕港 起航, 历经 怨 天, 航程 猿园园园 多海里, 顺利完成联 合海洋考察任务。科考船将在拉各斯短期停靠 补给, 月底前将再次起航, 继续其环球海洋科考 航程。 源 月 圆愿 日从三亚起航的 “大洋一号” , 预计 明年 缘 月 圆 日返回青岛。本报讯 (记者黄明明) 第 13 届国 际禾谷类锈病和白粉病会议 8 月 28 日9 月 1 日在京召开。农业部副部 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院士在 会上指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 生产和消费国,种植面积达 2280 万 公顷, 产量超过 1 亿吨, 但小麦病害, 特别是小麦条锈病对于中国大部分 地区的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禾谷类作物包括小麦、 大麦、 黑 麦、 燕麦, 是世界和中国百姓主要的 能量和蛋白质来源。近年来, 随着全 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及病 原菌变异,全世界都面临禾谷类锈 病带来的严峻挑战。一般情况下, 禾 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可导致作物 减产 5%10%,严重时可达 30%以 上。 中国政府对小麦病害防治高度 重视, 农业部、 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委员会联合资助开展研究和 防控,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牵 头的研究团队在小麦锈病、白粉病 的发生规律、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 等方面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在基础 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明显 成效。 围绕 “病害风险与粮食安全” 这 一主题,此次会议设立了病害流行 和预测、 病菌群体遗传与多样性、 病 菌基因组学以及寄主病原物互 作的分子生物学、寄主抗病性及其 遗传育种、病害综合治理策略与技术等 5 个专 题进行学术交流。 据悉,国际禾谷类锈病和白粉病会议是国 际顶级专家集聚的盛会, 每 4 年举行一次。本次 会议由欧洲和地中海锈病基金会和中国农业科 学院共同主办。国际禾谷类锈病和白粉病大会在京召开姻本报记者 甘晓正在召开的第 28 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 会上,大型太阳望远镜成了太阳物理领域的热 门话题。 8月 24 日,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 员、副台长刘忠在会上向国际同行介绍了中国 巨型太阳望远镜计划, 引起了广泛关注。 未来,中国将推动口径 8 米的巨型太阳 望远镜建设, 这只 “大眼睛” 的观测结果有望 解开太阳的科学之谜。太阳的未解之谜在科学上, 太阳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在 天文学家看来, 太阳是一个巨大磁球, 对太阳 磁场的测量是了解太阳的重要方式。不过, 中 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天文台怀 柔基地主任兼总工程师邓元勇对中国科学 报 记者介绍, 现有的观测方式还难以对太阳 矢量磁场进行精确测量。 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的形成也 是天文学家探讨的话题。不仅如此, 太阳物理 研究还能为恒星形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 本届天文学大会上,“太阳发电机”机制受到 了极大关注。斯坦福大学汉森试验物理实验室高级研 究员亚历山大 科索维杰夫对 中国科学报 记 者说:“当年太阳天文学家提出的用于解释太 阳电磁变化规律的模型, 如今已被应用到所有 恒星、 星系及星际介质的电磁研究中。” 在他看来, 更细致、 更长时间的太阳观测 是太阳物理未来发展的基础。 另外, 预报太阳活动与人类社会也息息相 关。1859 年发生的一次较强太阳活动, 造成当 时电报系统出现混乱, 被称为 “卡灵顿事件” 。 如今, 人造卫星、 无线电通信、 电力传输网络等 设备的使用,都可能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刘忠告诉 中国科学报 记者:“在准确预报太 阳活动后, 我们便可以对此有所防范, 最大限 度减少损失。”追求高分辨率科索维杰夫同时指出, 高分辨率是太阳望 远镜追寻的首要目标。 天文学研究中, 望远镜往往在光线较弱的 夜间对准天空。 邓元勇说:“对于 夜天文 望远 镜, 聚光能力通常是最重要的要求。” 扩大望远镜口径是提高聚光能力的重要 手段,加之大口径还能提高望远镜分辨率, 使观测结果更清晰, 因此, 大型望远镜常常出现 在 “夜天文” 观测领域中, 如美国、 加拿大、 中国 等国家参与建设的 “30 米望远镜” 。 不过,对于白天运行的太阳望远镜而言, 阳光产生的热效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性, 口径 越大, 热效应越严重。 那么,在提高分辨率和降低热效应之间如 何平衡, 便成了制造太阳望远镜最大的困难。 在现有理论框架下, 太阳磁场的基本结构 在 70 到 100 公里量级, 1 米口径光学望远镜 的极限分辨率正好能够达到这个尺度。 所以, 近年来世界运行情况良好的大型太 阳望远镜直径都在 1 米左右。例如, 直径为 1 米的 “瑞典太阳望远镜”(SST) 是当时欧洲最 大的太阳望远镜。2008 年, 美国建成的 “新太 阳望远镜”(NST) 直径为 1.6 米。 而位于我国云南抚仙湖的 “新真空太阳望 远镜”(NVST)由于其口径为 1 米,也称为 “1 米红外太阳望远镜” 。 据刘忠介绍, 这台望远镜 已进行了一年半的试运行, 在高分辨成像方面 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超前打造中国 “梯队”多年来, 中国太阳物理研究水平一直位于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 中国太阳物理学界开 始推动一架口径 8 米的巨型太阳望远镜计划, 邓元勇和刘忠便是该预研项目的两位主要推 动者。 该望远镜主要侧重于红外波段及高分辨 率、 高磁场测量精度观测。“这是一架非常超前的 太阳望远镜。” 邓元勇指出,“目前还有许多技术 难题正在攻关。 ” 例如, 针对大口径带来的热效应 问题, 一些学者提出改为环形镜面来解决。 尽管各个环节都有难度, 邓元勇却充满期 待:“建成后, 这架巨型太阳望远镜将在性能上 超越即将落户夏威夷的美国先进技术太阳望 远镜 (ATST) 和正在讨论中的欧洲太阳望远镜 (EST) , 成为世界上空间分辨率和偏振测量精 度最高的太阳红外和光学望远镜。” 据悉,太阳望远镜大多在近水区域建成, 如西班牙加那利群岛、 美国大熊湖、 夏威夷群 岛及我国云南抚仙湖畔等。 刘忠透露, 该项目已在我国川滇藏和西藏 西南部选定了两块区域, 但还需进一步考察气 候条件。选址工作有望在 2015 年完成。 此外, 邓元勇说:“我们还计划未来发射口 径为 1 米的空间太阳望远镜。 ” 届时, 中国将以 “一天一地” 的高技术 “梯队” 参与世界太阳物 理界的角逐。姻本报记者 张巧玲“我国已是 制造大国 , 但还不是 制造强 国 ,其中最主要的差距是自主能力还不强, 在 技术方面一直处在跟踪和追赶状态,特别是许 多关键核心技术远没有掌握。” 在 8 月 30 日召 开的中国工程院院企合作交流会议上,中国工 程院院长周济如是指出。 而实际上, 不仅仅是制造业, 自主创新能力 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是许多行业和企 业都面临的共同难题。 众所周知,企业将在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 力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么, 企业的创新 能力究竟该如何提高?在当天的会议上, 周济、 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瑞典国家创新署署长夏 洛特 布洛格伦及有关部委领导、 中国工程院科 技合作委员会院士成员、 60 余家国内知名大型 企业代表共计 200 余人,共同探讨如何通过院 企合作, 共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会议由中国工 程院副院长谢克昌主持。央企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 是企业发展的不 竭动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此次大会上, 周济作了题为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与创新 驱动发展 的报告。 报告论述了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创新驱动 发展的轨道,分析了我国企业在产品创新、 制 造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典型案 例。如动力机车的数控化与智能化、 数控编织 机等。 据黄丹华介绍, 近年来, 我国中央企业改革 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规模、 实力、 竞争力显著 增强。2012 年, 我国有 43 家中央企业进入了世 界 500 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中央企业不断加 强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自主创新 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 以来, 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 长达到 31.4%, 专利申请年均增长 35.4%, 在 16 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参与了 15 个, 承建企业 国家重点实验室 47 家, 占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总数的 47%, 在航天载人交会对接、 高速铁路、 实验快堆、 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 7000 米载人深 潜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 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 神 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玉卓也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自己对企业创新的 体会和经验。院企合作给力创新驱动当前,我国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 新体系时仍面临许多不足之处。 黄丹华就介绍,央企大多都处于行业领军 企业, 与世界行业领军企业的要求相比, 央企在 研发投入、 科技资源配置、 体制机制建设、 成果 转化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说,到 2030 年, 我 国将步入后工业化时代, 要突破资源、 环境、 能 源瓶颈, 需要建立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 究竟如何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周济在谈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时强调, 要 以中央企业为龙头, 以企业为主体, 紧密依靠高 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协同 创新联盟。 黄丹华认为,当前应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 的骨干带头作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 一流企业,“同时加强院企合作,全面提高企业 科技创新能力” 。 据介绍, 目前中国工程院已与神华集团、 中 钢集团、国开行、南车集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 议, 旨在通过战略咨询与研究服务、 学术交流, 助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为企业创 新驱动发展提供工程科技支撑。他山之石作为一个只有 45 万平方公里国土、 900 万 人口的北欧国家,瑞典却是跨国公司最多的国 家。 其创新指数一直名列前茅: 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位居世界第二, 科学出版物位居第二, 专 利数目则为首位。 据夏洛特 布洛格伦介绍, 瑞典的创新体系 中, 首先是教育界关注于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仅 仅是学习具体的知识,这种情况已持续 35 年。 其次注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 在过去 10 年 中, 瑞典更加注重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其研 发投入至少 2/3 来自大企业。再次, 由于本国市 场小, 其 GDP 的 80%都依靠出口, 因此瑞典非 常注重国际化, 其研究产品不仅面向国内市场, 更面向国际市场。 夏洛特 布洛格伦透露, 最近, 瑞典政府又 制定了新的创新战略。 “与过去相比, 我们更注 重培养所有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仅 是高科技公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