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编辑:杜悦实习生:张聪颖 电话:01082296613 信箱:duyue295163.com9 9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2011 影响教师的 100 本图书软实力让他赢在最后张立红“输” 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这本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畅销书, 当初却被我这个策划编辑认为是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跟风书而拒绝出版。 在拒稿半年后,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得知于智博的父亲将自己做教师积蓄的20万元, 以3位中学老师的名义捐助给学校作为奖学金。 而当时正在哈佛商学院就读的于智博, 却不得不完全靠自己两年辛苦打工的积蓄加上他寄宿的美国家庭给他的借款来支付哈佛商学院每年5.2万美元的昂贵学费。 于爸爸这样说:“这是为了给他一个榜样, 我告诉智博, 这 20万很快会花完, 爸爸老了, 以后要靠他 学有所成, 来把这个奖学金延续下去。” 后来我知道这位父亲几乎没有买过新秋衣秋裤等内衣, 袖子和裤腿靠智博奶奶无数遍缝补维持了20年。 于爸爸说, 作为香港教育学院的教师, 他的外衣不得不穿着讲究,但是内衣完全没有必要浪费那些钱, 钱应该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这让我非常惊讶:这样的父亲太罕见了! 我对这本书稿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我下决心不管多么艰难, 也一定要出版这本书。我决定抛开书稿, 直接与于智博父子沟通。 经过一年多的交流, 我发现了更多让我吃惊的内幕: 获得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哈佛商学院MBA学位, 在全球金融危机、失业危机中, 被花旗集团选为 “全球领袖计划” 成员之一, 为报效祖国加盟500强企业联想集团, 成为令人羡慕的董事长兼C EO高级助理这样的于智博, 毫无疑问 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宠儿, 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可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这样的孩子却曾经是一个9岁面对父母离异, 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的差生。 当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小神童频频跳级、 获过各种大奖、 奥数比赛名列前茅、 钢琴十级之类孩子的时候, 面对成绩不好的孩子, 老师和家长对他该多么失望啊!是什么让这个曾经的差生, 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我在了解父亲对于智博的教育中, 发现了现在学校和 家 庭 教 育 中 严 重 缺 失 的 东西以道德感为代表的软实力的教育。 简单来说, 体育成绩是硬实力, 体育精神是软实力, 硬实力可以通过考试测度, 软实力却很难测度。 于智博的父母并没有在他的学习成绩上一味纠缠, 相反, 在他从小学习不好的情况下, 却一点都没有放松对他软实力的培养。 有了这个新思路之后, 我又重新研究原来的书稿, 同时通过调查了解到: 早已有专家指出, 软实力缺失是导致现今大学生求职难、 升职难的主要原因。 我又结合于智博的成长经历, 仔细研究如今的高学历人群,在职场和生活的竞争中还差什么? 最后, 我总结出了对他后劲勃发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 21种软实力。 请来两位教育专家从这个中国 教育急需的切入点出发, 对于智博的案例进行了研究解读。在决定出版这本书之前, 有一位报道哈佛毕业生的记者曾经让我联系采访了于智博, 但是, 采访之后他却决定不予报道。 后来他告诉我拒绝报道的原因是: 过去教育水平低下, 很多孩子小时候没有学上,50后、 60后中很多成功人士曾经是差生, 所以, 那 个时候的人, 小时候差一些没关系。 而现在, 早教盛行了这么多年, 像于智博这样的 80后, 小时候学习这么差的太少见了, 从小 非常优秀, 从北大、 清华毕业后去哈佛深造的人很多, 肯定要优先报道他们。这让我又一次差点放弃这本书。 但是,出于对这对父子的敬意, 我决定在做决定之前再详细调查一下。在大量查阅了资料以后, 我发现现在的孩子被分成了两个阶层, 在旧社会生活在底层的孩子只有一类: 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家子弟。 自从有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的口号, 世上多了另一类更可怜的“底 层 孩 子 ” 输 在 起 跑 线 上 的 孩 子 。如今, 在家长和老师眼里孩子们被分成了两个阶层-起跑线上赢的和输的。 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境遇如何? 一个爸爸对自己上五年级的考试排名第十的孩子说,“考不上重点, 就去死, 有药有绳”。一个8岁孩子因为成绩不是名列前茅而被愤怒的妈妈打死了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 在旧社会, 虽然出身低下会被社会歧视, 但是, 尚能得到家庭的温暖。 现在的差生, 不仅在学校抬不起头, 在家里也备受责难。 家长不能容忍学习条件远远超过自己小时候的儿女, 不能把排名优秀的成绩单带回家。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让我不能平静。 我小心地向于智博了解小时候父母离异对他的影响, 他说不记得小时候父母离异对自己有多大伤害, 但是小时候确实因为排名倒数而倍感颓丧、 饱受打击。于是, 我和于智博商量, 请他把这些失败的经历也写出来, 我认为一个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也许可以拯救那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 “输在起跑线上” 的孩子们。 我想让大家看到, 即使是现在, 优秀的基础也可以这样 “低”, 除了从小就出类拔萃的神童, 还有其他的成功道路!听说这样出版后可以造福青少年, 解放老师和家长, 于爸爸坚决地表示一定会尽全力支持! 对此我并不意外, 因为于智博很早就热心青少年公益事业, 这一定和父亲的教育密切相关。该书出版后, 我们收到的读者反馈的密集和热烈程度, 让我震撼, 甚至有家长发来感谢, 称这本书挽救了他的家庭。 起初我觉得这种说法过于夸张, 随着越来越多的来信来电, 我渐渐明白了: 旧社会很多家庭因为贫穷而导致家破人亡; 如今, 不愁吃不愁穿的幸福家庭, 竟然真的会因为孩子的成绩而家破人亡。 常常会有濒临崩溃边缘的家庭的长辈, 要求作者与情绪极度低落的孩子父母直接见面交流, 以便挽救这个因为孩子成绩而已经丧失了生机的家庭。 我意识到我不仅要出好书, 而且有责任和义务推广这本书,但是, 我曾一度觉得自己没有精力来做这些事情。有一天, 我在微博里看到一个14岁男孩跳楼自杀的消息, 起因是因为成绩和母亲发生了争执。 打开微博照片, 看到一个高高壮壮的男孩子面朝下直直地趴在大楼脚下的血泊中,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出书之前我曾经翻阅过很多这样的报道, 心中虽然无限悲哀, 但是, 总觉得离自己很远。 也许是图书出版后, 和太多的家长孩子交流, 亲眼见,亲耳听他们讲我以前只是在报纸上看到的事情, 以至于现在再看到这类消息, 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我对这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的感情已经完全无法控制, 尤其是看到这本书竟然给一些家庭的孩子带来了希望。 这让我每次看到这类悲剧, 就情不自禁地想如果他们的妈妈、 老师早点看到这本书, 也许他们就不再会把成绩和作业看得那么重, 也许他们就会早一些了解排名和考试成绩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可见软实力对孩子的未来才更重要。如今, 这本历尽坎坷的图书, 能获此殊荣, 同时也受到海外版权的强烈关注, 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的感谢和支持, 这是对我们所有付出的最好激励, 我也庆幸没有辜负一直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各位师长。(“输” 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于智博等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本文作者系该书策划人)【获奖感言】【获奖感言】【获奖感言】【获奖感言】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影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响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师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之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具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潜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质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强迫扼杀了学生创造力侯亮约翰霍特被誉为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之父”, 是推动美国家庭学校教育运动发展的理论奠基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霍特认为不一定只有经过培训的老师才能教学生,他本人就从未在学校学习过教育学, 可是在他姐姐的敦促下, 他也成为了一名小学五年级的教师。 虽然没有经过学校的正规学习,但霍特认为这却成为自己的一个优势: 因为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 他的脑袋里就少了很多约束孩子 “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什么” 的成见。约翰霍特是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领导者,他强烈抨击美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公立学校的争论中,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在强迫的、高压的、竞争的学校环境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约翰霍特更是一位极其用心的教师,孩子为何失败是他1958年至1961年期间在美国一所私立学校担任小学五年级教师时的教学日志,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完成于1964年。 该书自出版以来, 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 成为历久弥新的教育经典作品之一,纽约时报就曾称这本书“可能是近年来最具洞察力、最动人心弦的教育书籍”。在这本书中, 霍特认为学校的 “灌输式” 教育使得原本属于自然的学习行为变得不自然了, 学业上的压力也使得孩子逐渐学会了寻找标准答案, 并用老师和学校最欣赏的答案来获得所谓的成绩, 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作者直言大多数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都是失败的, 他们失败的原因是 “他们觉得害怕、 厌烦和困惑”、“他们害怕考试不及格、 害怕让身边焦虑的大人们失望或不悦” 对于什么是“聪明”,霍特这样说:“我们所谓的聪明, 并不只是指能在某些测验中得到高分,或在学校表现特别优异,这些充其量只是教师的期望和苛求而已, 并不是绝对重要的条件。 我们所指的聪明是指一种生活的态度一个人处于各种情况下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处于新的、陌生的、困窘的环境中所抱有的生活态度。评估聪明的测验,并不是测验我们知道怎么做, 而是测验当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时,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或行动。 ”孩子为何失败一书出版后,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并引发了空前的争议,霍特本人也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人物, 并从此走向发展家庭学校教育的长达几十年的职业历程。时隔20年的沉淀, 霍特在1982年修订了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有趣的是,修订本保留了1964年书稿的全部文字, 只是把对于一些话题的新思考形成文字, 放在针对这个话题的原有文字之下, 这样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20年前的观点, 还可以看到他20年之后的观点, 从而对作者的探索与进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孩子为何失败的简体字中译本即译自1982年的版本。虽然距离 孩子为何失败 一书的首次出版已近50年, 但霍特在本书中提到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依然存在。 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 正是霍特在 孩子为何失败 一书中所努力规劝学校和家长慎重采用和予以警惕的。在中国,少有家长不关注孩子的教育。然而, 大多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却辜负了成人的期望。学校中,教师在努力地、勤苦地、认真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家庭中,家长也是没日没夜地陪伴孩子学习, 甚至和孩子一起“读书成长”,结果孩子的表现还是不尽如人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只是囫囵吞枣或应付老师, 那么他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也是在浪费成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