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72007 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语 文文 试试 题题(考试形式:开卷 试题分书写、阅读、写作三部分 卷面分数:120 分 考试时限:150 分钟)考生注意:请将试题答案写在答卷上,注意对准题号。交卷时只交答卷。考生注意:请将试题答案写在答卷上,注意对准题号。交卷时只交答卷。经典之旅经典之旅书书 写写(6 6 分)分)1请将下边扇面上的两句话正确抄写在答卷的书写格子里。 (4 分) (书写工整 2 分, 繁体简写、句序正确各 1 分)2从书体上来看,以上扇面属于( )体。请写出一位你最喜欢的古代书法家的名 字:(2 分) (每空 1 分) 经典之旅经典之旅阅阅 读读(5454 分)分)一一 经典之旅经典之旅诗经诗经撷英(撷英(10 10 分)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删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删改) 安如意安如意 桃之夭夭,灼灼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华。之子于。之子于归归,宜其室家。,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桃之夭夭,有蕡蕡其其实实。之子于。之子于归归,宜其家室。,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 周南周南桃夭桃夭 白居易有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前不觉得怎样,现在觉得幽 美难言。桃花开得很早,现在却要等到其他的花都谢了,开得倦怠了才盛开,而且是开在山 中,这份热闹中带着难言的收敛和沉静。这种态度于荷、兰并无出奇,换了桃花就难得了, 好比歌宴后的丽人褪去浓妆,美得淡定心惊。 桃花本是早春的花,我记得往往是过了年不久,心思里那点节庆的气息还未凉透的 时候,来到乡下做客,就看见田畈井头有桃花,风吹过一阵,落花似雨,便有些飘在水里。 桃花总是这样淘气,连凋谢也要拼死热闹;或是远远的人家墙头透出一枝嫩红隔着新绿,娇 艳可人;那不是我家的花,我也摘不到,可仍然那样高兴,竟说不出因由,也许中国人的骨 子里有桃花般的香艳,所以见了两相亲。桃花是乡气的,民间寻常百姓家,田畈村头遍地皆是,但也空灵清绝,谁说借着她遁 不得桃源?像失意清醒之后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将自己的住地命名为“桃花庵”, 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卖文卖画为生,闲来在桃花树下对酒吟诗,自己也觉着美得不行, 遂作桃花庵歌。 失意才子诗歌放荡,虽有不得志的牢骚之意,但这牢骚借桃花发得漂亮,叫后人只 见得唐才子的风雅,遮掩了他心里的酸楚。 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她静。桃花难言,往往是因为她不舍得收敛,艳得让人无所适从, 无法评价。一不小心,那美变成了滥觞,俗得就好像听见一个村姑名叫桃花,你回眸一顾, 却没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 桃夭难写,因它几乎将女子的美写到了极致,将汉语的炼字功力发挥到了极致, 几乎已不可能有超越原诗的解读了。一般人如果只读过三篇诗经,其中必有一篇“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 的佳构。 经常在睡前读上几篇诗经,觉得那音韵就是人类出世时的天籁,现在的作家怎样锻 炼也难以企及的恰到极处,比如桃夭。思想古人是何其天真灿烂,就像一个孩子看见这 天地间每一片叶子都是光耀明媚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许古人创作文句之初就是这样,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并不 需大力咬文嚼字。所以,今人反倒要艳羡那恰到极处的好。“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 感觉,深刻到难以磨灭的地步。读这诗,甚至只要读起头这一句,已教人分辨不清,这艳得 难舍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如桃花的女子。1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白居易的诗“幽美难言”而不说“优美难言”?请结合本 段内容谈谈这样写的理由。(2 分) 2第段中画波浪线部分与一句写杏花的唐诗意境十分相近。请写出这句诗。(2 分) 3诗经曾对后世语言产生过深远影响,如“桃之夭夭”、“蒹葭苍苍”、“杨 柳依依”这类词语,至今读来仍琅琅上口,韵味悠长。请在你所积累的词汇中另写两个 和它们结构相同的词语。(2 分) 4既然“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 难易一字的佳构”,那么,请你结合第段内容说说“灼灼”一词到底好在哪里?(2 分) 5根据第段内容的提示,将下边的句子填充完整。(2 分) 桃夭之所以脍炙人口,不仅因为 ,而且因为 。二二 经典之旅经典之旅宋词写意(宋词写意(10 10 分)分)当往事都成记忆当往事都成记忆 佚佚 名名 如梦令如梦令(李清照)(李清照) 常常记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归路。路。兴兴尽晚回舟,尽晚回舟,误误入藕花深入藕花深处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滩鸥鹭。 。人需要记忆,但记忆常常会沉睡,美好的记忆便需要提醒。 你是诗人,多愁的诗人。你铺开宣纸,一场愉快的郊游便清晰了;你手握羊毫,一份 美好的记忆便又复活了! 地点,郊外的小溪;时间, ;事件,一次郊外的游赏;节令, 。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物呢?不用问,自然是一群与你一样有着美丽的青春容 颜的少女。 闺阁中也有热烈的夏天美景,只是隔着一扇扇雕花的窗。闺阁中的夏天,天地太小, 少女好奇的天空却太大太大。 是谁给你们渴望高远的蓝天的心放了一个假?或许是你们的父亲,或许是你们的母 亲。我想应该是你们的母亲,因为她们的少女闺阁梦在你们身上圆了。 那天的清荷一定有着特别的风韵,那天的亭阁一定有着别样的风景,那天的 一定有着 。因为,有了你们作为风景的主人。 太阳是最好的见证人,听到了你们吟诗,看到了你们作画,还有你们的放歌、抚琴。 酒正酣兴正浓时,你们贴着耳朵绯红着脸,交换自己情感最隐秘处的少女心事,这一切的 一切,那天的太阳都见证了。 夕阳都西沉了,星星的灯盏一盏盏点起来了,你们才意识到该踏上归途了。 暮色浓了,路也朦胧了,桨摇起来了。或许是来的时候,一路看风景忘了记住回家的 路,或许是太浓太浓的暮色刻意将你们挽留,或许是那一溪迎风的清荷希望多留下你们的 几串笑语,总之你们迷失了归路。 击水的桨声更响了,响在寂静的郊外。岸边刚刚栖息的白鹭也扑楞楞被惊起了。 今天,往事已成记忆,何日再有那样的相聚?6本文作者为什么认为词中所写的情景是李清照记忆中的往事?你能在原词中找到 相关依据吗?(2 分) 7品读原作,将第段填充完整。(2 分) 地点,郊外的小溪;时间, ;事件,一次郊外的游赏;节令, 。 8根据词的意境,发挥你的想象,把第段中的句子补写完整。 (2 分) 那天的 一定有着 。 9请从李清照的原作中找出与第段相对应的一句词。(2 分) 10请另写一句李清照的诗词名句。(2 分)三三 经典之旅经典之旅论语论语心得心得 (18 18 分)分) 论语论语的温度(有删节)的温度(有删节) 于于 丹丹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 就像是让我去做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 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 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 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t h 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古有“ ”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 A ),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 B ),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 C )。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11联系上下文,解释第段中“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的意思。(2 分)12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 。(请用第段中的原话回答。)(2 分)13解释“予欲无言”中“欲”的意思。(2 分)14请用“/”为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 分)天 何 言 哉 四 时 行 焉 百 物 生 焉 天 何 言 哉15读第段,根据加横线句子的提示,在空白处填充一句俗语。(2 分)16请仔细揣摩文意,然后将“儒教”、“儒术”、“儒学”分别填充在第段的括号里。(3 分)17如果第 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3 分)18查阅工具书,写出相应的拼音和汉字。(2 分) “佶屈聱牙” 中加点字的拼音依次是 和 。 “t h 灌顶”中方框内的字依次是 和 。四四 经典之旅经典之旅唐诗映象(唐诗映象(16 16 分)分) 樊修章樊修章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 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 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 出来呢?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 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等稍有些文化修养 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 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 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 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 ;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 。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 )”,看看这 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都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 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而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地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 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