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闸北区高三语文试题闸北区高三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 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 位。 4答题时间 150 分钟。试题满分 150 分。一、阅读一、阅读 8080 分分(一)(一)阅读下文,完成第阅读下文,完成第 1 16 6 题。题。(18(18 分分) )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 (节选,有删改) 黄国荣 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媒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忡。号召、立法固然是件好事, 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 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上写、嘴上说、电话上统 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 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是一种空打雷空打雷的声势而已。 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说,20 年前季羡林老师 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我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 反对。我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 先生也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这个数字是骗人 的,中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 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 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 书的美传,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 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 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 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 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 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们如此苦读,读的是什 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他们的苦 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 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 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 本读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陶冶自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 任务要求、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 教材教辅,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 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2书”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 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 论语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种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 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 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 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第一 个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 要把全国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 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 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 使民无知无欲。”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 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 没有欲望。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可以指点老 百姓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不只在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 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 书的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 普通家庭几乎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是以藏书来装潢门面的。 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下文件、 发号召是不管用的。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 识,来改变。 在国外,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你会看到捧着 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的人们。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 IPad、手机,在玩游戏,在读“八卦”。人一天到晚泡在游戏和“八卦里, 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更没有道德底线。因嫉妒 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的破灭就报复社 会IPad!IPad!手机手机! !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引向哪里去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引向哪里去? ? 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那是咱们祖先的功劳,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文化谁来传承?怎么发 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 也会破败,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和优良传统也会失传。 1第段中加点的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 (2 分) 2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3就全文而言,第段列举“悬梁刺股”等典故的主要作用是( )(2 分) A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B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 C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D告诫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4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 因。(3 分)3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4 分)6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 (19 分) 惊蛰 气候太冷,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致一个冬季下来,懒于 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 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二十四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 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不如是敬 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飘,万物从盛 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 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 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二十 四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 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 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 。古人 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 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这一个节令:“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 草本纵横舒。” 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 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的 3 月 5 日或 6 日,太阳运行到黄经 345时 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 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 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 鸠替代。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 地里过冬的虫卵要开始孵化了。 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 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 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 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4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 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的植物,不 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 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 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的漫长。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 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 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也竞相绽放。地底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 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她:“真是懒虫。别睡了,起 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晾晒种子,准备各种土 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 水”7. 二十四节气, “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 ,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 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 和谷雨。 (1 分) 8.根据第段的内容, “惊蛰”的意思是:(2 分) 9.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 分) (1) (2) 10.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 (3 分) 11. 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 分) A.第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 发。 B.第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 感知。 C.第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 息相关。 D.第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 律恰到好处。 E.第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 意萌动。 12.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 分)(三)默写。 (6 分) 【任选 6 空作答,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13、 (1)饭疏食,饮水, 。 (七则 )(2)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5(3)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4) ,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5)云青青兮欲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