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章 教学实施大纲要求:第六章 教学实施大纲要求: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 习的影响。 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精彩导读:精彩导读: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 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 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 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 问:“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送给奶奶的。奶奶生 了重病, 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 奶奶不信, 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 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听完孩子的回答,校 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 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 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你想成为如同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育人楷模吗?那么让我们从这一章学习 怎样实施教学吧。第一节 教学概述第一节 教学概述考情分析:本节知识在近三年考试中没有直接考察过,但是本节知识是教学的基 础知识,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定义(一)教学的定义 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凡是把知识、经验传授给学习的人,使其由此得到提高, 这种活动就是教学。它不分男女老幼,不论时间场合,也不讲形式方法, “能者为师” ,学者 为徒,这就是广义的教学;狭义的教学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 积极、 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 育活动。教育学中所提到的“教学” ,主要是指这种狭义的教学。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 教学只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基 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 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是其实现目的的主要途径,但教学不等于智育。除智育外,教学 也是开展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学目的的实现亦需要依靠 多方面教育活动,而不仅仅是智育,将教学等同于智育,视智育为教学的全部将不利于全面 发挥教学的功能与作用。3.教学与上课的关系3.教学与上课的关系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环节之一。除上课外,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 动等形式;教学的环节除上课外,还包括备课、课后辅导、学业评定等,但上课是教学工作 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完成的。二、教学的任务二、教学的任务教学的任务是与教育目的紧密相连的, 它体现着教学的社会制约性, 也反映了一个国家 对教学的明确要求。教学的任务总结起来主要是两大方面: (一)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 事实及规律的认识, 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 总结。离开了知识的传授,教学活动便无法展开,一切教学活动便成了无源之水,教育目的 也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教学中知识的授受,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年份题型题量2013 年上2013 年下2014 年上2014 年下2015 年上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另一方面是形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如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 (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健康均衡的发展, 学校所设立的各门学科、 所开展 的各项活动,其内容本身无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发展、美的熏陶等具有这样或那样的 影响,有时甚至是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同时,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教学与学生的身心 发展相适应,则既能促使学生身体的发展,又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以上两个方面任务是在教学中统一实现的。 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个性全面发展需要以 系统的科学知识为基础,而健康的心理素质、远大的理想抱负又是推动人们攀登科学高峰、 发挥知识效用的强大精神支柱三、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意义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学是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 人类社会需要把长期积累的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丰富经验一代代传递下去, 才 能得以维持和发展。 任何个体也只有在接受前人的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从事物质生产和 精神生产,并适应与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传递知识的使命主要是由教学来完成的。各个社会 都通过教学活动传递人类历史的认识成果,培养其所需要的人。 其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 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如生产劳动、 课外活动、 团队活动、 社会活动、 教学活动等,而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能全面地、集中地、经常地进行德、 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事实表明,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这是一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第二节 教学过程第二节 教学过程考情分析:本节知识在近三年考试中没有考察过,但是不排除以后会在客观题中 考察。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此种观点简称“特殊认识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 的过程,也即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学生是有意识的、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教 材是他们的认识客体。教学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形式,受认识论一般 规律的制约。 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 又不完全等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活 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间接性,即学生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年份题型题量2013 年上2013 年下2014 年上2014 年下2015 年上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其二,引导性(或称领导性),即学生的认识需要在教师的引 导下进行,不是独立完成;其三,简捷性(或称经济性),即学生的认识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 径,是一种文化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因此教学过程又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学 过程只有既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又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殊性,才能达到科学化,才 能使教学卓有成效。 (二)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这种观点简称“认识一发展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 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因为学生在 认识世界的同时,智力、体力、思想品德、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也都获得发展。 (三)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三)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 这种观点简称“认识一实践说” 。该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 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四)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四)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这种观点简称“双边活动说”或“相互作用说” 。该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授 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与学、师与生是相互 依存、缺一不可的。 (五)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过程(五)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过程 这种观点简称“交往说” 。此观点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之间只 有通过交往与对话,人的主体性才能生成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本质上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沟通和对话的基础上,是一种“主体一主体”的 交往实践过程。 (六)多重本质说(六)多重本质说 多重本质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面、多类型的教学活动,因此,从不同的研究视 角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 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基于这种认识, 人们提出了多种观点。 例如,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成熟 过程、发展过程;从伦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形成过程;等等。 总之,当前人们对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还是有争议的,不过,大多数学者都赞同“认识 一发展说” , 即教学过程既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又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本质联系。它对教 学活动具有制约和指导作用, 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规律 中高层次的、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关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间接经验就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理性认识、书本知识;直接经验就是在实践中亲 身获得的感性认识。 该关系又称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是指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间 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人类认识世界,既需要直接经验,又需要间接经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在较短的时 间内,学习人类已积累的用文字保存的较多的书本知识。这些书本知识,是人类知识宝库的 精华,它经过教师加以科学地组织和编排,以教科书的形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是人类 传递和发展知识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捷径,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人类积累的财富。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认识的主要是高度提炼和概括化了的他人的认识成果, 是间接经验,缺乏个人亲身体验,因此,往往学得快,遗忘得也快。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重视知识的 巩固和检查,同时还要组织必要的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辅相成,教学中要处理好二者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这是因为知识是智力的内容,是进行 智力活动的凭借。 学生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 并把这些知识和 认识方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践生活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 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知识掌握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如何,直接 影响着其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以及巩固和运用的程度。有人把教学中知识的掌握和 智力的发展关系比喻为“杠杆原理” ,即智力发展作为动力臂,掌握知识是要举起的重物, 教学作为支点,如果学生智力发展的动力臂加长,即使用力小,也能举起较重的物体。它形 象地说明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水平对掌握知识的促进作用。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不同步。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虽然联系紧密,互为条件,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的发展 有时是不均衡和存在差异的。首先,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标志他的智力 发展高低,高分低能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为智力发展不仅与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关,还 与掌握知识的方法有关。如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