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第 1010 课课 短短 新新 闻闻 两两 篇篇一、内容及其解析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两篇新闻,指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别了, 不列颠尼亚的核心是学习它的主体部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核心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 作者的这种零度写作的方法。前者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学生掌握新闻的几个要素;后者理解的关键是掌 握作者的这种零度写作的方法。学生已经学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美“挑战者号”航天 飞船升空后爆炸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 发展。由于它还处在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所以根 据本单元的要求,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要注意与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区别。所以本文中有承前启 后,一方面复习了先前我们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开启了我们本单元的学习。教学重点是学习新闻的 几个要素,能准确把握一则新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准确找到导语,理解导语。另外,还要准确理解另 类新闻的那种零度写作的方法。 二、目标及其解析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一)目标: 掌握新闻的六要素,理解在奥斯维辛么有什么新闻文中作者的零度写作的方法。 (二)解析:(二)解析: 掌握新闻的六要素就是能在一则新闻中能准确找出,并且能初步写作新闻。理解新闻的那种零度写 作的方法,就是能在读课文的时候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问题诊断分析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六要素中的背景和尾声。还有怎样正确理解新闻的标题 的含义。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这篇文章的标题的独特性。零度写作的方法突破了原有新闻的那种写作 方式,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所以难以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体会, 还可以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文的教学中,准备使用 PPT 课件。因为使用课件有利于学生直观的感受过去的那些历史画面, 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问题一: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六大要素是什么?新闻的特点是什么?结构怎样?问题一: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六大要素是什么?新闻的特点是什么?结构怎样? 【设计意图】本单元是新闻单元,回顾初中所学的新闻知识,以此引领教学。 【明确】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五个“何”: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 为何 3、消息的特点: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短:消息要求短。快:时效性 活: 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标题(正标、副标题)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 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 5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2问题二: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问题二: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复习过新闻知识,学以致用,理清本文写作的思路。 【明确】、标题:别了, “不列颠尼亚” 、导语: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第 1 段) 。 、主体:4 时 30 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 时 40 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 时 15 分, “日落仪式” ;7 时 45 分,第二次降旗仪式;0 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 时 40 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背景:港督府的变迁、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问题三:问题三: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题的学习让学生准确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此题难度较小,答案可以直接在原文中找到) 问题四:问题四:本篇新闻的标题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设计意图】作为新闻史上的名篇这个标题真正能使人过目不忘,那么他好在哪里?这必须在学习这文 章时要考虑到的。设计本题目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个标题的新颖和妙处。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 1949 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 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 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 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问题五: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问题五: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 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重点的把握。 【明确】如:第 4、7、11 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 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 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问题六: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问题六: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 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学习,掌握细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 点 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分析:这是 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 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 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 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 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 1997 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3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 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 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 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 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问题七: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问题七: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这则新闻结尾处耐人寻味,通过本题目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融入的情感。 【明确】现实场景。1841 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 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 去。 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 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八: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问题八: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 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 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本题,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文章。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 150 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 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 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 着英国对中港 150 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 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本堂课小结:本堂课小结: 历史不会忘记,从香港沦陷之后中华民族的百年梦魇;历史更不会忘记,从孙中山到毛泽东,无数 革命志士为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统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 耻中,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二)(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问题一:本文报道的是一件什么事?读完全文后,你对集中营的最突出印象是什么?这样一个地方,人问题一:本文报道的是一件什么事?读完全文后,你对集中营的最突出印象是什么?这样一个地方,人 们为什么还要去参观?作者为什么要报道?们为什么还要去参观?作者为什么要报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 悲惨 愤恨 师生活动:师生活动: 问题 1:在介绍参观过程之前作者先对集中营的哪些情况进行了介绍? 【明确】集中营现在的环境、方位、历史等。 问题 2:对集中营的历史,作者从几个角度进行了介绍?这些介绍使你对集中营有了什么认识? 【明确】十四年前 幸存者的回忆录 集中营司令的回忆录 波兰人的说法 问题 3:在课文的前三段作者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找出相关语句,加以理解。 【明确】可怕。 4最可怕的事情阳光 树木 草地 儿童 可怕地颠倒曾经是人间地狱 现在阳光明媚 杨树婆娑 草地碧绿 孩子嬉戏 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反讽,对比强调这里曾经是最黑暗、最冷酷、最没有人情味的人间地狱。现实的欢欣的场面并不能使人 忘记过去的这一切,人们来到这里,依然会感受到曾经的一切。 问题 4:在叙述整个参观过程中,作者抓住哪几个方面来写?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集中营什么样的 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抓住见闻和感受来写。 问题二: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文章题目却为问题二: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文章题目却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在这里是什么 意思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是怎么理解的?既然没有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