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土化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蒋俊华袁爱玲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的研究与改革正在努力寻求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平衡.那么,我国的幼教课程研究本土化进程到底处于何种境地?我们是否已经走向国际化了呢?我们又该如何在我们的幼教课程研究中使两者得到平衡呢?一,什么是国际化与本土化国际化一般指的是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将本民族,本国的各类资源转化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可以说,国际化是一种过程,它包括各民族,各国之间的交流,融合.同时,国际化还是一种结果,即实现国际化的资源可以被全人类共享,共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包括以下两个要素:一是”引进来”,即从他国资源中汲取精华,让本民族人民掌握世界优秀资源体系.这里的引进来并不是漫无目的,不加选择的引进,也不是不假思索,断章取义的引进,而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在全面正确认识他国资源后的引进.二是”走出去”,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人领略本民族的独特经验.关于本土化,最早是由研究西方民族与文化的西方人类学者针对人类学研究的弊端提出来的,他们主张用本土化的眼光,以本土化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制度为依据研究本土人,而不带有研究者自己民族与文化的色彩”.借鉴人类学对本土化的认识,我们认为本土化指的是为维护本国,本民族发展而涉及的对国外及本民族传统资源的认同,吸纳,融合,创新的过程.它主要包括递进的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在引介和汲取异族,异域资源时,要用经过当地文化,历史,社会,环境浸润之后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方法及方式来认识和理解当地资源.深层含义是在利用他国或异域资源研究和思考本国或本土问题的过程中,立足于本民族,本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将本民族,本土的优秀传统及本土特色融入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中,从而推陈出新,推动本民族或本区域事业向前发展.国际化和本土化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本土化要以国际化为前提;另一方面,国际化只有建立在本土化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发展,没有本土化作为支撑,没有特殊的优势,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国际化的.鲁迅曾说过,愈是民族化,愈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愈能为世界所承认.二,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努力使幼儿公共教育本土化,科学化,大众化,这奠定了我国一百年来幼儿教育的主旋律”0.就我国当前的幼教课程研究而言,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曰趋一体化的开放世界中,如何妥当地吸收他国的优秀文化而又避免课程超载?如何保持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又不使课程闭塞?显然,我们不能以一种非常确定的观点来构想或评价当今的幼教课程.课程内容的多种来源和课程目标的全面发展性要求我们以平衡性和一致性为先导,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域文化进行整合.在当前开放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使外来文化本土化;同时,我们应将自身独特的文化经验纳入全球性的视野中去,使本土化和国际化相互融合,从而推进幼教课程的改革.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强调在研究幼教课程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及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它反映了幼教课程的普遍性;幼教课程研究的本土化则强调幼教课程要有本国本民族特色,它反映了幼教课程的特殊性.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也就是说,任何幼教课程体系只有与各个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才能体现它的普遍性,优越性.相应地,任何国家,民族的幼教课程体系也只有在它们对本国,本民族的幼教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时,才能显示自己的优点和特色,才能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有吸引力,才会被其他国家和民族借鉴和吸收,从而真正实现国际化.可见,国际化以本土化为基点,而本土化常常需要以国际化为条件.三,我国幼教课程研究国际化的现状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对国外幼教课程和理论的大量引入和评介上,如皮亚杰的建构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舒伯特的后现代课程论,还有瑞吉欧课程,美国生成课程,蒙台梭利课程,前瞻课程,凯米一德芙里斯课程这些主要从美,法,德,意,加,澳,日等幼教事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引入的理论,开阔了我国幼教工作者研究的视野,为我国幼教课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不同风格的参照模式,对我国幼教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幼教课程研究已经走向国际化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引进的这些幼教课程理论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则是几起几落而难以推行;有的虽被保持下来,但走了样,串了味.难怪有专家发出了”近来,断章取义,不明其源地讲别人东西的现象比较多”0 的叹息.以我们引进的蒙台梭利课程为例,在有关文章中谈得最多的是其规则意识或教具操作,而其强调关注儿童的一面却被淡化了,很多幼儿园用满屋子的蒙台梭利教具代替了蒙台梭利课程.我们在很多时候对外来理论断章取义,并没有吸取其中的精髓,有时甚至还没有搞清楚某些西方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就忙于引进并用它来指导幼教课程改革.在当前的幼教课程研究中,我们把太多的重点放在了“引进来”上,而缺乏的是”走出去”,Tlzt刘焱教授所说,“国家投入了大笔的科研经费,但我们真正能拿出去跟国外对话的原创研究却很少.”“我们要追求理想或完美的幼教课程,所以不断地”引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因此而变得左右摇摆,朝三暮四甚至浅尝辄止,这有悖于我们”引进”的初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在引入国外幼教理论和课程时,忽视了改造与创新.大量引入的幼教理论与课程如同浮萍,找不到落脚的根,始终漂浮于我国的幼教课程实践之外.四,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的本土化及其误区“我们对别人的东西不能全盘照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点是大家都在倡导的,而且现在大家也渐渐做得不错了.”以目前讨论较多的园本课程为例,我们姑且先把园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边,单从大家能够想到要开发园本课程这一事实来看,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正在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和探讨.从各园提出的各种园本课程来看,一些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是根据某种或某些国外教育思想或课程观念,结合本园课程实践而开发的,有些幼儿园则依据我国已有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思想,再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开发园本课程.此外,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和已有教育,课程经验了,日益重视对幼教先驱者们课程思想的再挖掘和对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再理解,如”五指课程行为课程艺友制民间艺术”“民间游戏”等都进入了幼儿园.可以说,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幼教课程本土化的探索是有成效的.可与此同时,我们的幼教课程研究却存在”自卑”或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倾向,常常忽视课程本土化的两个前提:充分认识和理解他国或已有的民族资源;完全了解和把握自身的实际情况.就学习”瑞吉欧”来说,西方人为什么倡导”瑞吉欧”?其文化历史背景怎样?我们知道的似乎并不多.我们很多教师并不了解背景,只是一味引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很少有机会亲眼看到某种被倡导的做法,每个人只能按自己原有的课程和教育经验来理解”瑞吉欧”,自然也就产生了误解,使”瑞吉欧”带上了浓厚的”中国特色”(但这绝不是本土化).置自己的国情,区情,园情于不顾的情况也不少,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常常跟在别人后面走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却不肯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常常是削足适履,企图根据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课程现状.如果我们把外来的理论,观点,做法当成一种新的思想或学术动向来理解和对待,当成我们观察自己幼教课程现状或问题的一种参考因素,那是没错的.但如果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中国的,而提出问题的动因,考察问题的方式,研究问题的思路都是外来的,那就有些可悲了.”我们不能在单纯介绍外国幼教理论的路子上走下去”(63 那样我们会研究与探索 I|l迷失自我生长的方向,使课程远离自我实践的家园,会成为盲目追随,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可见,在进行幼教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理性的态度.五,在引进和继承中实现本土化,从本土化中走向国际化我们在引进他人经验和继承已有文化时,必须立足于幼教课程实践的需要,在深入了解外来或已有经验的前提下,研究自己的问题和现象.我们要以强烈的主体意识来内化国内外经验,并使之真正本土化,进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国际化.我们需要的是将外来文化本土化,本土文化国际化.首先,我们要在本土文化中科学地选择跨文化交流的结合点.”所谓结合点,简单地说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容点和互补点,其核心问题就是异域异质文化在本土文化中的生长点.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以其自身的母体和适合其生长的土壤为前提.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体和土壤中找到生长点,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最终被接受下来,融合进来,成为本土文化的新营养和有机成分.就是说异域文化的交流和结合不是照搬,而是一种选择;不是叠加,而是一种重构;不是焊接,而是熔铸;不是同化,而是内化;不是改造,而是创新.”其次,我们要跨越幼教理论研究和幼教实践研究之间的鸿沟,建立两种研究的自觉对话与合作,把专职幼教研究者们的视线引向本土实实在在进行着的课程改革,为课程理论本土化的研究创造广阔的空间,为我们的幼教课程理论寻找新的家园,让”沉睡着”的课程实践醒过来.为了超越自己,我们需要两者在同一个家园里耕耘,在同一个平台中进行平等,自觉的对话与合作,共同遵循”实事求是”的研究规则,和而不同,不做附庸,所有这些都是为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或课程实践中出现的现象而进行的,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制造假繁荣景象.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幼教课程的本土化,不仅指内容的本土化,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方法上表现出本土文化的特性和相对于异域文化的先进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西方模式,或沉溺于传统方式.注释:1章竞思,王福兰.关于心理测量本土化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J.1997,22许嘉璐.把素质教育的视线延伸到儿童出生的那一刻.幼儿教育.2003,l1345皮军功,崔红英.幼教百年沉思录(四).学前教育研究.20o3.7/86陈帼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2000,1:57邬志辉.中国教育现代化视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3,147(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510631)刎 410.|_蹭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