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边缘的曼春满现代边缘的曼春满-现代旅游与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现代旅游与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 9797 级人类学专业级人类学专业 段段 颖颖 摘摘 要要 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现代休闲方式已广布全球。在云南,由于其得天独 厚的区位优势,使旅游开发呈现出一片繁盛的景象;而民族旅游以其独特的人 文及生态特征在许多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出重要的价值 和作用,旅游发展为少数民族提供了表述自我、重构族群认同的契机,从而使 其自觉参与现代化、享受现代文明。但以往旅游开发中的现代规模运作所体现 出的实用、功利的价值取向,往往与少数民族社区的传统价值观相背离,致使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也面临着民族文化商品化、生存环境恶化、社会秩序失控、 民族道德失范等危机。事实上,旅游加速了少数民族社区的文化变迁;在现代 化进程中,旅游成为一柄“双刃剑”,如何整合于其中,对于少数民族而言, 机遇与挑战同在。 关键词关键词 民族旅游 现代性 民族意识 冲突 整合 文化自觉导导 言言现代化与现代文明已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其过程包括诸多相关联的社 会历史文化变迁,它们往往出现在共时的异域空间中。由于文化载体构成要素 多元化的日趋彰显,使得异文化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多的被更加精微的方式表述 出来,并以此体现出对学科规范和知识类型的努力,其间充斥着希望与权力的 象征。1 知识一现代性一意识形态,2 在另一个文化场域之下一在区域性的社 会结构中不断的被换置、重组,从而导致地方文化结构在变迁中呈现出即时性 与多样化的特征。我的田野工作所在地一西双版纳橄榄坝曼春满傣族村寨, 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中,正发生着许多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昭示着这一社会群 体由边缘到中心的努力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两难处境。引起变迁的重要因素,便 是旅游作为现代要素的导入,而在这个傣族村寨发展旅游伊始直至现今被规模 化的控制和经营,旅游外推力相对客体而言,则成为了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在 这个动态的变迁过程中,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相当复杂的影响,也负载于旅游客 体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便在这个时空的偶然中而似乎又 预示着必然凸现出来。众所周知,二战后,许多民族国家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纷纷独立,高涨的 民族主义情绪冲击着传统人类学的知识架构,已建立起有别于其它学科话语评 论体系的人类学同样面临着知识重构的挑战。异国情调的田野已然成为过去, 知识与权力的重组使人类学困扰于“远方文化之迷”与“民族志的面具”3 之 中。萨义德“东方学”的兴起,促使更多的本士学者开始反思自我,“西方的 东方主义”情绪弥漫于学界,并广延至整个社会生活场景中;而全球化依然在 进行;封闭逐渐被开放取而代之,现代化将人们推向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民族 主义与世界主义并行,欧洲通过亚洲获得新生,西方因非西方而重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寄期望于人类的努力,以重建和谐的社会秩序。而当我们 逼近现实,所看到的往往不是和谐与发展,而是多元文化碰撞、振荡下的混乱、毁灭和哀伤。我们所要谈论的旅游,作为现代化中社会个体的一种休闲方式 一也许其初衷是传达一种理想,即消除国际限制和偏见 4一而现今却成为引 起文化冲突的重要根源,“一群在导游带领下结队而行、身着旅游者服装、不 懂当地语言并且四处仿古拍照的游客”5 在旅游过程中完成了审美的娱悦,同 时满足了突显其现代性的欲望。而作为旅游地的原著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却 被其打破,旅游并没有象预想的那样为旅游目的地带来诸多的经济利益,反而 成为一种奇怪的现代病,攻击着旅游的主体与客体。在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积 淀深厚的地区,当地居民的反映尤为强烈,“我们不要旅游,我们不要你们。 我们不想降格为侍者和舞者。”6 一些文化又开始对别的文化充满敌意,借以 保护自身。因此,人类学者的身份与角色再次受到质疑。但事实尽管如此,旅 游仍然作为全球亿万民众卷入的社会文化事项而蓬勃发展,异文化之间的冲突、 互动不可避免地不断重演。现代性的旅游究竟意味着什么?旅游的主、客体在 旅游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自 20 世纪 70 年代的旅游人类学的反思与发展, 对此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一作为已然成为社会事实的旅游(尤其是民族旅 游 7)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对原住民的剥削和商品化,旅游对当地人的发展同样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旅游人类学的论题中心逐渐由憎恶、反感转移到通 过旅游来保护原住民的文化和土地,并帮助、支持其生存和发展。这也使旅游 人类学在固有的学术传统之外,增加了几分“应用”的色彩,与旅游学等其它 社会学科的科际合作;也使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更加有效、多元,但值得一 提的是,应用不等于操作,旅游人类学研究所要完成的,即是利用参与观察与 文化实践,对旅游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文化事象加以描述,并以“他者”的身份 对旅游所带来的利弊进行分析、反思,进而促使旅游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我所选择的田野工作地一曼春满,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的特定环境 下,以一个异域中开放的生活场景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8,我们相信而事 实也己证明曼春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边缘一中心、传统 一现代、国家力量一民族意识之间的冲突与整合,加之时间的推演,这个村 寨己被事实的置于全球化之下的地方社会文化发展、过渡、变迁的场域中,我 们将阐述的这个个案,便是基于上述的旅游与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所构建的人文 场景,以及我在西双版纳及曼春满的旅游经验与最近相隔一年的两次田野工作 (1997.78;2000.7)写成。9一、一、 历史与传统:社区的人文地埋背景历史与传统:社区的人文地埋背景曼春满村位于距西双版纳州景洪市 28 公里的橄揽坝,乘汽车约一个小时即可到 达,而水路可以通过澜沧江到景洪港。为勐罕镇曼听办事处所辖的一个自然村。 曼春满地理环境优越,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景洪市郊的勐罕镇(橄 榄坝镇)附近,距镇政府所在地仅 500 米。村南紧靠澜沧江弯道的大沙滩,沿 澜沧江亦可抵达寨子,村北是天然形成的龙得湖(当地人称为大鱼塘)。村寨 紧连勐罕镇中心,与曼将、曼听、曼乍、曼嘎等傣族村寨鸡犬相闻。傣语中 “曼”为村寨,“春满”为花园,即汉语的花园寨。过去,西双版纳的最高统 治者一召片领曾把这里定为专门为其栽花美化园林的村子,曼春满也因此而 得名。曼春满被澜沧江和龙德湖环抱,村内一年到头都青脆嫩绿,椰子树、槟榔树等 热带植物、花卉随处可见。傣家竹楼建筑古朴、美观,一家一幢,周围用竹子 篱笆或砖头砌成空心花格矮墙,形成庭院,每家每户的庭院里花果繁茂,树木 葱郁。村中小路,曲径通幽,身着艳丽筒裙的傣家妇女穿梭其间,风情别致, 自然成趣。村子南边有澜沧江依村而流,岸边有茂密的橡胶林,靠近江边的地 方是一片开阔的沙滩,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在橄揽坝众多的傣族寨子中,曼春满有着特殊的社区地位。曼春满佛寺是整个 橄揽坝最大最古老的佛寺,金碧辉煌的佛塔位于寨子中央,其中的经画内涵丰 富。该佛寺始建于佛历 1126 年,即公元 583 年,佛寺经过了多次的修复、重建。 现在的佛寺于 1977 年重建,凡举重大的佛教活动日,全橄揽坝的傣族 10 和各 寨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凭借频繁的佛教活动的凝聚力,曼春满成为橄揽 坝傣族民俗、宗教、教育、娱乐的重要活动聚会场所。曼春满浓郁的南国风光 与独特的民族文化之完美结合;使其成为西双版纳东线旅游的主要风景点之一。 11曼春满现有 103 户人家,共 528 人,均为傣族,生计仍以农业为主。全村耕地 面积 635 亩,其中水田 330 亩,旱地 305 亩。农作物主要为水稻、橡胶、蔬菜 和一些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水果,如西瓜、椰子、甘蔗、芭蕉、香蕉、菠萝、荔 枝、拍子、芒果等,有些还种植树苗。各户均有自己种植的薪炭林(铁刀木, 俗称黑心树,都养猪和鸡。傣族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 的生活。早晨,男人们用拖拉机或摩托将妇女送至胶林割胶,然后回到各自的 田地、园林中作一些看护、修整的工作。约莫中午,又将妻子接回;下午,村 民基本不外出劳动,男人们开始喝酒聊天,女人们则操持家务并做一些手工活。 目前全村的经济收入在所属曼听办事处几个村寨的中上水平。但由于旅游的介 入,这种农耕式的平静生活正在悄无声息地被带入边缘与中心、传统与现代、 国家与民族意识冲突、整合之中,发生着村民们浑然不觉的变化。二、二、 序曲:民族旅游与文化自觉序曲:民族旅游与文化自觉西双版纳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而具有的独特民族风情以及亚热带旖旎风光, 吸引着中外游客。文人、学者纷至沓来,观光采风,流连忘返。西双版纳的神 奇风情成为国人向往的秘境,版纳也因此饮誉海外。基于此,州政府开始大力 开发旅游资源,以建好西双版纳这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兴州之根本,因此出 台了若干发展旅游的优惠政策。而荟集了傣家的风土人情神韵的曼春满,却早 在改革进程之初,便以积极的态势加入了旅游大潮。20 世纪 90 年代初,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曼春满以其优势的地理方位而在西双 版纳民族旅游中独占鳌头,成为其发展的客观条件。游人因交通的方便开始陆 续进入曼春满,游人在村寨中的简单消费,引发了村民的旅游经济意识。应游 客需要,村民开始在庭院中竹楼下卖香草烤鱼、竹筒饭、椰子、树木瓜,这可 以获得比下田种地上山割胶还高的收入。村民逐渐意识到旅游可以带来的经 济利益,加之出外打工、学习的青年人返回到村寨,带来了一些初级的商品经 济观念,进而将经济活动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西双班纳 的旅游兴起,实际上为曼春满的社会结构的演变创造了契机。曼春满进入了旅游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2村民自办期(19911993):这一时期村民多以家庭、个人为单位利用农闲时 间参加旅游经营,具有形式灵活多变,资本和劳力投入低,获利快且高的特点。 村民的经营服务基本上停留在以家庭方式满足游客的简单消费需要,门前设置 烧烤、米线摊位,庭院中砍椰子、摘芒果卖。竹楼上销售自制的工艺品。村民 参与旅游经营的规模不大,远远没有突破家庭和个人在农闲期间经营的规模, 旅游经营收入不占主要地位,此时的经济活动一般仍为种植橡胶、水果,水稻 等。因此,并没有改变传统农耕经济的主体结构。但旅游经济意识的萌生和初 试见效,促使少数家庭加快了旅游经营步伐,村中一些村民逐渐将田地租给亲 戚或外人,每年每亩收取租米 150 公斤不等,腾出劳力专门从事旅游经营,社 会分工的端倪由此可见一斑。从 1993 年起就开始经营旅游工艺品、烧烤者,如 甲家积蓄近 20 万。村长家是村中较早开始进行旅游经营的,他将其在缅寺旁的 祖房(据后来的调查,村长的草屋是专门为旅游经营而兴建的,才建了六年, 并不是祖屋),对游客开放,房内为傣族传统居家陈设,村长家中亲戚也逐渐 转向经营旅游。至 1995 年底全村大概有 60的人开始做与旅游有关的小生意。对于这个阶段的旅游经营,村民在言谈举止间充满了甜蜜的回忆。旅游使他们 自主地与现代化接触、交融,每个文化个体均在这和缓的互动中寻求自我合理、 舒适的定位,由于作为主体形式的传统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使他们仍得以自由 地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还是以前好,早上下地干活,如果太累,下午就在家睡觉或是喝酒、吹牛,或 者去大鱼塘钓钓鱼,自己烤(了)吃,有人要买,就卖几条给他。自己高兴 (就行)。那时候,人(游客)虽少,但愿意来(家里)坐,我们自己织的东西,也不想 卖,但有人要买。慢慢地(大家觉得)可以赚钱,整的人就多起来,有些想来 (家里)看,在我们家吃饭,我们汉话(说)不好;本来想说不要客气;多吃 点,却说成“不要脸,饱饱吃”,他们就不敢吃了。有的人好,同我们照相, 还寄相片给我们。在此时期,曼春满这样一个地方文化积淀厚重的地区事实上已开始卷入现代性 与全球化的场域中。社会的现代化、竞争性、经济利益已然成为超过民族意识 的诱惑。权力,如网一般,开始悄无声息地展布于这个区域的社会整体之中。 地方内部不断地与外部发生联系,“内部的”与“外部的”之二元对立不再停 留于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