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采油地质工中级理论知识题采油地质工中级理论知识题- -答案答案采油地质工中级理论知识题一、选择题(每题 4 个选项,只有 1 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选项号填入括号内)1要使(B)质保存下来并转化成石油要有适当的外界条件。A 沉积物 B 有机物 C 无机物 D 碎屑物2生油物质主要是水生低等生物,下列原因不正确的是(D) 。A 自然界中的低等生物繁殖力极强且数量也多B 低等生物多为水生生物,C 死亡后容易被保存另外它在地史上出现最早D 其生物物体中富各种烃类3最有利的生成油气的地区是(B) 。A 山区 B 浅海区 C 河流相D 深海区4随着埋藏的深度不断加大,长期保持还原环境,压力、温度也逐渐增高,是促使(D)快速向石油转化的有利于条件。A 氨基酸 B 脂肪 C 蛋白质 D 有机质5在还原环境里, (D)能分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而产生沥青质。A 低等生物B 氨基酸 C蛋白质 D 细菌6压力(A)可以促进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进行,促进加氢作用使高分子烃变成低分子烃,使不饱和烃变成饱和烃。A 升高 B 降低 C 变化 D 稳定7由(A)转化成油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漫长地质时期综合作用的结果。A 有机物 B 催化剂C 细菌 D 氨基酸8有机质经过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后,同时生成复杂的高分子固态化合物,称为(D) 。A 石炭 B 石油 C 轻质烃 D 干酪根9主要生油阶段是(B)在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热催化降解和聚合加氢等作用生成烃类。 A 细菌 B 有机物 C 轻质烃 D 干酪根10 油气在(B)内的任何流动,都称为油气运移。A 地壳 B 空间 C 初期阶段 D 热裂解阶段11 在沉积物压结成岩过程中,油气从生油层向临近储集层发生同期运移的过程中, (B)压力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A 重 B 动 C 自然 D 地静12 构造运动力能够造成各种通道为油气(C)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A 生成 B 裂解 C 运移 D 形成13 在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A)运移。A 初次B 二次 C 再次 D 多次14 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动压力、 (C)和浮力。A 地静压力B 动压力 C 水动力 D 间隙水A 有机 B 化学 C 菌类 D 无机16 目前认为(A)的岩石类型主要有二种,一种是暗色泥质岩,另一种是碳酸盐岩类。A 生油层 B 储油层C 地层 D 气层17 地层中(B)含量的多少,能够间接地反映地层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多少。A 有机质B 有机碳 C 黄铁矿 D菱铁矿18 一般认为(B)含量小于 0.1属于氧化环境,大于 0.1属于还原环境。A 还原硫B 氧化铁 C氧化锌D 有机碳19 氯仿沥青含量是(D)在盐酸处理前用氯仿抽检出来的物质,能比较准确地代表岩样中溶于氯仿的沥青物质含量。A 天然气样 B 油层 C 油样 D 岩样20 凡是能够储集油气,并能使油气在其中(A)的岩层叫储集层。A 流动 B 保存 C 运移 D 生成21 不同沉积状况下的岩石及不同类型的岩石其孔隙大小是(D)的。A 相反 B 差不多 C 相同D 不同22 石油和天然气生成以后,若没有储集层将它们储藏起来,就会散失而毫无价值,因而储集层是形成(C)的必要条件之一。A 油气藏 B 油气层C 油气圈闭D 储油构造23 岩样中所有的孔隙空间和该岩样(A)体积的比值称为岩石的绝对孔隙率或总孔隙率。A 总 B 连通 C 不连通 D 骨架24 孔隙率是计算油田储量和评价油层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的是(B)孔隙率。A 总B 有效C 无效 D 连通25 砂岩粒度均匀,颗粒直径大,孔道就大, (D)也就大。A 孔隙率 B 连通率 C 无效孔隙率 D 有效孔隙率26 砂岩的主要(B)物为泥质和灰质。A 沉积 B 胶结 C 储藏 D 含有27 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称为岩石的(B)性。A 孔隙 B 渗透 C 渗透率 D 阻隔28 渗透性的好坏一般用(C)来表示。A 孔隙率 B 比值C 渗透率 D 达西定律29 当岩石中只有一种流体通过,而这种流体又不会造成岩石孔隙结构上的变化,这时测出的岩石渗透率为(B)渗透率。A 有效 B 绝对 C 相对 D 总30 相对渗透率是有效渗透率与(A)渗透率之比。A 绝对 B 孔隙度 C 密度 D 总31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渗透率的因素(D) 。A 岩石的孔隙大小 B 岩石颗粒的均匀程度C 胶结物的含量多少 D 地层水矿化度32 对于胶结物含量高渗透率低的油层,可采取(D)的方法提高渗透率。A 注聚合物 B 热采 C 补孔 D 酸化33 储油气岩层的(D)是指地下储集层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油气。A 饱和性 B 孔隙性C 渗透性 D 含油气性34 表示含油性好坏的指标用含油(D) 。 A 系数 B 孔隙度 C 渗透性 D 饱和度35 含油饱和度是指在储油岩石的(A)孔隙体积内,原油所占的体积百分数。A 有效B 绝对 C 相对 D 总36 一般将油层中尚未开发时,原始地层压力下测得的含油饱和度称为(A)饱和度。A 原始含油 B 目前含油C 原始含水D 目前含水37 油田开发(B)取得的含油、含水饱和度叫做目前含油、含水饱和度。A 初期 B 过程中某个阶段 C 末期D 周期38 沉积岩的结构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A)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构。A 碎屑 B 致密 C 斑块 D 层理39 岩石的(A)结构是由碎屑物质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一种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岩石叫碎屑岩。A 碎屑 B 序列C 粒级 D 层理40 由极细小的碎屑和粘土矿物组成的、比较均一致密的、质地较软的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岩石叫(A)岩。A 碎屑 B 细粒 C砂质D 泥质41 按碎屑颗粒粒径大于(D)的为砾状结构,也称为砾岩。A 3mmB lmm C 4mm D 2mm42 沉积岩中由于不同成分、不同颜色、不同结构构造等的渐变、相互更替或沉积间断所形成的成层性质称为(B) 。 A 结构 B 层面构造 C 节理 D 层理43 水平层理在沉积环境比较(D)的条件下形成的。A 震荡 B 稳定 C 激烈 D 静止44 流水波痕形态不对称, (D)方向代表流水方向。A 半坡 B前坡C 缓坡 D 陡坡45 在沉积物表面上,有时可看到多角形的、被泥沙充填的不规则(A) ,称为干裂。A 裂纹B 裂缝 C 缝隙 D 空洞46 沉积岩的异体包裹物称(B) ,形状有球状、椭球状、透镜体状等,其成分与周围岩石有显著不同。A 块状结构B 结核 C 团块 D 砾石47 水下滑动构造发生于海湖盆地边缘或局部隆起地区,由于盆地底部的原始倾斜,沉积物受(D)影响,顺坡滑动而形成。A 构造力 B 水压力C 外力 D 重力48 根据成因沉积岩的颜色可分为(A) 、自生色和次生色。A继承色 B 灰色 C 红色D 混杂色49 在沉积和成岩阶段(C)矿物造成的颜色称原生色或自生色。A原生B 后生 C 自生 D 次生50 灰色和黑色岩石表明当时沉积介质是(B)性质的。 A 氧化B 还原 C 弱还原 D 弱氧化51 红色、褐红色、棕色和黄色沉积岩通常决定于岩石形成时所含(A)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量。A 铁B 长石 C 石膏 D 萤石52 紫色沉积岩是由于岩石中含有铁的(B)或氢氧化物的缘故。A 还原物 B 氧化物 C 钙化物 D 化学物53 原生色能说明沉积介质的(C)性质及气候条件,可以把颜色作为划分沉积相、划分地层、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A 生物 B 水 C 物理 D 地理54 对(C)来讲,原生色还是判断生油条件的重要标志。 A 沉积岩 B 碎屑岩 C 粘土岩 D 变质岩55 在地质学中认为(A)是地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天然物质记录,也是一定地质时间内所形成的岩石总称。A 沉积岩 B 碎屑岩 C地层D 沉积相56 地质时代包含两种意义:其一是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C) ,另一个是地质事件发生到今天有多少年龄。 A 规律 B 现象 C顺序D 岩性57 表明地层形成先后顺序的(D)概念称为地质时代。A 规律 B 现象 C 年龄 D 时间58 震旦系沉积地层属于(A) 。A 元古界 B 太古界 C 古生界 D 中生界59 地壳运动,使岩层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发生改变,岩石变形的产物称地质(A) 。A 构造 B 外力C 产物 D 表象60 地壳运动是地球(D)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A 引力 B 应力 C外力D 内力61 岩层的(B)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产出状态。 A 倾向 B 产状 C 走向 D 形状62 地质学上称走向、倾向、倾角为岩层的三大(B)要素。 A 倾向 B 产状 C 走向 D 形状63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层的走向,它标志着岩层的(C)方向。A 分布 B 产状 C 延伸 D 倾斜64 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但未破坏其连续完整性,这样的构造称为(A)构造。A 褶皱 B 褶曲 C 弯曲 D 断层65 褶曲是岩层的(A)弯曲,这是组成褶皱的基本单位。 A 一个 B 二个 C 多个 D 四个66 褶皱分为(B)和向斜两种。A 直立 B 背斜 C 倾斜 D 弯曲67 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D) 。A 褶皱 B 倾斜 C 向斜 D 背斜68 背斜形成中心部分即核部为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A) ,并对称出现,两翼岩层相背倾斜。A 新 B 倾斜 C 平整D 弯曲69 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回曲者称(C) 。 A 褶皱B 倾斜 C向斜D 背斜70 描述一个(A)的要素有:核、翼、枢纽、轴面、转折端、轴线。A 褶皱 B 倾斜 C 褶曲 D 单斜71 褶曲中心部分的岩层称(B) 。 A 轴 B 核 C 翼 D 脊72 褶曲核部两侧部分的岩层称(C) 。A 边部 B 核 C 翼 D 要素73 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小近于相等的褶曲称(D)褶曲。A 微卧 B 微立 C 竖直 D 直立74 下面哪个不是斜歪褶曲的特征(D) 。A 轴面倾斜B 两翼倾斜方向相反 C 倾角大小不等 D 地层层序倒转75 在各类褶曲中(C)的轴面近于水平,两翼地层产状也近于水平并重叠,一翼地层层序正常,另一翼地层层序倒转。A歪斜褶曲 B 倒转褶曲C 平卧褶曲D 直立褶曲76 根据长宽比或长轴与短轴之比,将褶曲分为(B)类。 A 4 B 5 C 6 D 377 线状褶曲,枢纽在一定距离内保持水平状态,长轴与短轴之比不小于(A) 。A 10:l B 5:1 C 2:1 D15:178 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的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岩石的连续性受到破坏,便形成(C)构造。A 长轴 B 裂缝 C 断裂 D 节理79 岩石受力发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石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B) 。A 断距 B 裂缝 C 断层 D 变形80 断层是指岩石受力发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石发生明显的相对(C)的断裂构造。A 上升 B 裂缝C 位移 D 下降81 断层面的走向、 (D) 、倾角称为断层面的产状要素。 A 方向 B延伸方向 C 擦痕 D 倾向82 位于断层面上方的断盘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下方的断盘为(A) 。A 下盘 B 上盘 C 断盘 D 断面83 在地层里是(A)的延伸长度从几米到数千千米,最大的断层可深切地层。A 断层 B 裂缝 C 岩块 D 岩石84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是(A)断层。A 正 B逆 C 平移 D 地垒85 逆断层主要由(B)挤压力作用形成。 A 垂直 B 水平 C岩石运动 D 剪切86 两盘沿断层面(B)方向相对错动的断层叫平移断层。 A 倾向 B 走向 C 倾角 D 倾斜87 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其中间断块相对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断层组合为(C)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