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思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思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 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思是篇质量较高的学 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企业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的构思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 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 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经济指标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今世界企业界 和会计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由于市场日益国际化,我国企业以净利润评 价为主的经营绩效评价系统难以适应企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我国企业 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构思。关键词 绩效评价 经济增加值 技术创新一、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入 21 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顾客需求的动 态多变,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适应环境的巨大变化。虽然我国 1999 年四部委联合颁布实施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 ,并于 2002 年修改制定了 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克服了过去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如设置了核 心指标,设立多层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以统一的评价标准作基准值,应用系 统论、运筹学、数理统计等基本原理,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有其科学性、规 范性、合理性,但其选择的核心指标是以净利润基础上计算出来的财务指标为主,因此, 难以公正、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绩效。同时,财务指标注重对结果的 反映,带有静止、单一、被动的特点,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 分析和管理,具有极大的局限性。1.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会计收益基础之上的净利润评价为主的经营 绩效评价系统,其中利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不管是基本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总 资产报酬率,还是修正指标中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及成本费用利润率, 都离不开净利润指标的计算。而利润指标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对于权益资本成 本则作为分派处理,导致权益资本成本的隐含部分占用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未加以提 示。这就使得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上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两部分。如果公司公 告的净收益为零,阅读者就会认为所有资本都得到了补偿,但实际上此时获得的只是债务 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并未获得补偿,依据这种会计信息做出的财务评估会误导财务决 策。而且,依照现行财务会计方法,假设两个公司资本结构不同,即使他们的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真实利润都是相符的,但在损益表上表现出来的净利润也是不同 的,权益资本比例高的企业将表现出更多的利润。由于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按照这种方 法计算出来的利润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增加。虽然修正指标中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但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并不一定是企业价值的增加,因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途径有两个:一是 所有者的投入资本,二是这种投入资本的增值(利润) 。增加投入同样可以带来所有者权益 的增加,因而,这一指标也不能反映企业价值的真正增加。实际上,在现代经济中,任何一项资本都是具有机会成本的,权益资本作为企业的 一项重要资本来源,同样也是具有机会成本。如果一个企业的权益资本不具有机会成本, 那么企业对资本的使用就没有任何约束,就会造成投资膨胀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权益成 本的忽略问题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尤为突出,国有企业中国家作为所有者占有企业绝大部分 权益资本,而在现行体制下,又存在一个所有者缺位问题,因此,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得 不到保障。国有资本的使用者企业经营管理者误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可以 不计成本,随心所欲地使用,结果造成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导致不 断出现投资失误,重复建设,投资低效等到不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行为。2.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计算的财务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失真和扭曲首先,在应计制会计下,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 的弹性,有些企业违规问题严重,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人为操纵利 润,长期投资管理混乱,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不规范等,使得会计收益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 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单凭报表绩效决定企业和经营管理者的实际工 作绩效和报酬是不恰当的。其次,会计收益是一种“静态指标”,在权责发生制下,利润的 增加不一定就能导致现金流量的同步增加,注重利润而忽略现金流往往导致企业的虚假繁 荣。现行财务指标涉及现金流量指标极少,对财务弹性分析及收益质量分析不够。第三, 会计收益是一种“短视指标”,片面强调利润势必引发经营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 机的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当局故意减少研发费用、设备更新费、机器维护费、环境保 护费、职工培训费等支出,使企业逐步降低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企业的股东财富 最大化的基本目标相背离。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到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局限于财 务方面(销售收入与资本) ,但没有囊括企业形象、文化等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另外,三 年增长率对于一个注重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中期目标。第四,绩效 评价指标主要考核评价历史的情况,会计计量也主要针对过去的经营情况设计和使用计量 单位,不能显示过去的绩效将对未来企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不能指导和预测企业完成 未来价值的创造活动。3.绩效评价指标具有片面性和不平衡性首先,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局限于对有形资产应用成果的计量和描述,往 往难以衡量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无形资产方面经营的成败。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 拥有无形资产实力(包括员工技能,员工干劲和灵活性,顾客忠诚度,专利权,商标权, 专有技术,商誉等) ,以提高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传统的仍然大量使用的财务成本模式对 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却显得无能为力。其次,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过分注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价值方面,忽视非财务指标的非价值评估。 然而,现代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像市场知名度、人力资 源素质、科技和产品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等非财务内容。4.传统绩效评价内容与现代企业管理发展不相适应目前,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和重点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下,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企业管理内容的重要部分。二是在信息社会时代,除了各种自然资源、生产工具和资本之外,信息正在逐步成为一种 和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同等重要的新的生产力要素。三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技成为 企业生产要素之一,科技知识的创新和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源泉,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和重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必然要求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要发生根本性变化。而目前的企业绩效评价却仍然是传统的 理论和方法,信息、知识、人才及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的衡量评价仍多停留在理论阶段, 没有作为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指标。在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虽然含有评议指标,但 八项评议指标总共只占 20%,比重太小,与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发展不适应。同时,我国 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通过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知在设计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体系时应努力实现财务性指标与非财务性指标、前瞻性指标与滞后性指标、内部性指标与 外部性指标、客观性指标与主观性指标的平衡。设计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着眼于反 映企业的真实业绩,要能反映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努力做好的客观和全面。因 此,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