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厦厦 门门 东东 山山 中中 学学 教教 案案 纸纸学科: 生物 授课教师: 庄大田 授课班级:初二 36、9、10 班第 37 页课题名称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授课时间2011 年 3 月 19 日课 型新课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讲授方法启发式、谈话式教学 目的 要求1.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教学难点传染病的特点以及引起传染病的原因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教学关键组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 具常见传染病、挂图或幻灯片。搜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课外作业题号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教学后记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读第八单元的开篇语,明确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 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身体健康是基础,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综合表现。他 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要想全面理解如何才能健康地生活,并关心和帮助 他人增进健康,就必须了解本单元的内容。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引言:引言: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都得过哪些病,并填写 P68 的表。就 你所知道的疾病有哪些是传染病,哪些不是传染病?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指导预习:指导预习: 预习目标: 1、传染病的概念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4、了解爱滋病及其预防 预习作业预习作业 1、引起传染病的 、 和 等生物,称为病原 体。 2、传染病是由 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 播疾病。 3、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 、 和 三个基本环节。它具有 、 的特点。 4、传染源是指能散播 的人或动物。第 38 页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教学后记5、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是: 、 、 。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一、什么是传染病一、什么是传染病 思考:思考:比较近视眼和结膜炎都是眼睛的疾病,二者有何不同? (课件展示)讲述:讲述:二者的病因大不一样。近视眼是由于患者自身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引 起的,不能传染。结膜炎是由外来的致病细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回顾回顾:教材中表格里哪些病是传染的?哪些病是不传染的? 课件展示常见传染病图片:课件展示常见传染病图片: 小结归纳:小结归纳:传染病的概念、特点、类型(由学生回答) 1、传染病的概念: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 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染性和流行性 3、传染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 染病。 课堂练习:课课练课堂练习:课课练 P32P32 1 1、2 2、4 4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分析资料:分析资料: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P69 资料,讨论下面 3 个问题。 1、分析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说一说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 住口鼻,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易患流感? 解析:解析: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传播。因此咳嗽或打喷嚏 的时候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将病原体传染他人。老人和小孩体质差, 抵抗力弱,所以容易患感冒。 2、资料 2 所说的做法有什么科学道理?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解析:将肝炎患者用的碗筷和家人分开,目的是将肝炎患者遗留在碗筷等 餐具上的肝炎病毒与健康人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肝炎。饭店 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做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感 染上传染病。 3、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病原体 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 解析:解析: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 1 1、传染源、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巾帼的途径。 3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分析:分析:流行性感冒的三个环节(课件展示) 下面我们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分析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 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 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 病毒进入呼吸道,就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 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 人。课堂练习:课课练课堂练习:课课练 P33P33 3 3、5 5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课件展示)第 39 页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教学后记观察分析课本的图片资料,归纳出几种常见的预防措施。 1 1、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 2、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饭前、便后要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常开窗、 通风好,空气爽、病菌跑。正确使用消毒液。 3 3、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加强身体锻炼,充足休息,消除恐惧心理,以增强自身 的抗病能力,积极参加计划免疫 。 练习:练习: 1、某家庭中,哥哥患了病毒性肝炎,并且传给了弟弟,请分析: (1)导致哥哥、弟弟患病的病原体是_,传染源是_,弟弟很快 患上此病,说明他是_ 。 (2)该病的传播途径是_。 (3)从预防传染病一般措施看,将哥哥、弟弟送往医院隔离治疗属于 _,对他们的饮食用具进行消毒属于_,禁止其亲人随 便去医院探望属于_。 小结:小结: 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根 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 结合。例如,对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 对蛔虫病等消化道传染病,要以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为重点;对一些性传播疾病,要以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切断传播途径为重 点,同时要对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课堂练习:课课练课堂练习:课课练 P33P33 6 6、7 7、8 8、9 9、1010、1111、1212、1313 四、了解爱滋病及其预防四、了解爱滋病及其预防 课件展示艾滋病的惨痛故事。 讲述:讲述: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1982 年 9 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这种 复杂的疾病命名。1983 年,从一名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了 新的病毒,研究证实这种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1986 年 7 月经国际 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缩写 HIV。 爱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和伤口 渗出液中;此外,在唾液、泪液、汗液、粪便中也含有极少量的爱滋病病 毒,一般不会引起传播。所以,爱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1、性传播:通过性接触。 2、血液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接受血液或血制品、医源性感染(使用病人 用过的未消毒的医药用具)。 3、母婴传播:感染爱滋病病毒的妇女怀孕后会传给下一代。 预防:洁身自爱,预防性传播;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等用具,不 吸 毒等,预防血液传播;感染爱滋病的怀孕妇女要终止生育,预防母婴传播。本节归纳总结:本节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课课练课堂练习:课课练 P34P34 1414、1515、1616、1717、1818第 40 页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教学后记板板书书设设计计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什么是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 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四、了解爱滋病及其预防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健康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 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了解爱滋病及其预防。怎样让学生在 课堂上主动地获得这些知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1、导入 组织学生朗读 P67 课文,明确健康的含义。结合课文中表格(常见的 疾病) ,引导思考哪些是传染病,哪些不是。展示常见传染病图片,切入传 染病及其预防的主题,简洁明了,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大激发了学生 学习兴趣,为新课的讲授做了很好的开篇,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景。 2、新知的讲授过程充分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 布置预习作业,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自主看书, 对整节课所学知识有个自主的初步的整体的把握,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 在传染病流行环节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采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的 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教师评价,充分锻炼学生合 作学习与主动探究的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性 学习的理念。 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 下,学生自主看书,表达交流,达到对科学有效预防措施的正确认识,这 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了解爱滋病及其预防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利用故事展现,引导学 生从故事中寻找获得相关爱滋病及其预防信息。 3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知识点的安排与处理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有机过渡,重点突出。本节课的不足: 1传染源与病原体的概念在讲授过程中没有举例区分,这是学生的易 混点。 2学习目标除教师制定外,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讨论,自行拟出。 总之,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扬长避短,使课堂教学有更大进步,使自己 的业务素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