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德国政治理论传统论纲:康德、黑格尔、 尼采(上)导论1、 现代性作为危机:古代与现代之争德性与自由/虚无的对立古代与现代之争的落脚点在于有根基的古代与无根基的现代之间的张力,正当根据的根本欠缺使得现代变成为朝向有待生成的整全现在(becoming toward contingency-whole as present life),其动力在于现代特有的进行不断反身的行动(形式上表现为不断的回归,回复古代,寻找起点,试图以任何一种古代作为反抗现代的模态这就是古代的现代人的面目并借以批判现代原则及现代的生活品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基于在体论焦虑之上的繁复的反身性在颠覆抽象原则的过程中不断提供现代自我证明与自我生成的新原则、新形式、新质料,不断的将现代批判的根基转向新的视域(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潮,后-海德格尔时代的入思方式在多大程度上还能超脱海氏是需要考量的;当然,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现代批判就已经揭开了这个序幕),从而不断的把一切时代的质素转为现代的形式(卢曼语:不断的把上帝的旨意转化为自由的形式,相类似的,现代不断的把古代的质料转化为现代的形式),批判与转换是相伴生的,甚或,是相同一的。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针对于雅典政治-哲学关联的革命之处在于,用人格神的创世意志,把抽象的古代-现代之争奠基在恩典之于每一个“肉的心”上,即每一个人的自由行动成为批判与转换得以进行-展开-深化-完成的真正基础,不夸张2的说,每一个“肉的心”成为接纳、整合、统一、反身的现实实在,成为批判与转换的主词,成为仅有的具备借助绝对/他者/自我所涵力量进而超越的主体。是每一个“肉的心”直面现代,而非构成着现代的其他要件,在这个意义上,自由首先是在体的,现代首先是在体的。自由作为超越现代(在现代是一切时代的同时代的意义上)的可能性随时伴随着虚无的深渊,这种伴随是与绝对对一切可能的否定及绝对的逐渐隐匿相一致的,自由与偶在的深刻关联在于偶在不得不担负悖谬的现代,这里所谓的“不得不”是以意义为指向的,尼采说,人们不能无所追求,即使是追求虚无也罢所谓重估一切价值,即是赋予生活以意义(give form to present life)。1.1 什么是启蒙?康德论启蒙的文章,将启蒙界定为人类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化,启蒙的口号在于,敢于认识,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具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而非私下使用。福柯解读康德文本的逻辑:首先指出康德是直接将“present”作为对象的思想家,其提问着眼于“今天与昨天相比,引起了什么差异”,康德是将意志、权威与对理性的运用三者联系起来规定启蒙,同时具有伦理与政治涵义,而且康德是把历史目的、对现代的定位以及主体的责任统一起来考察的,这就引入了现代性,现代性并非仅指时间概念,而毋宁是一种态度,一种现代性的态度,并以波德莱尔为例,指出现代性的态度在于探求,一种特殊类型的哲学追问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根植于启蒙,人与现在的关系,人的生存的历史模式,以及作为一个自主主体的构成;而且,还在于,不断的激活某种态度,它是某种哲学的“ethos”,可以将之描述为对所处历3史时代的持恒批判。接着,福柯在否定性和肯定性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最后总结道,对我们所是之内涵的批判同时也成为关于强加给我们界限的考察,成为逾越这些界限的可能性尝试,这是一项耐心而细致的工作,是它体现了我们对自由的渴望( a patient labor giving form to our impatience for liberty)。简括:启蒙标志着这样一种现代性的态度,对切身境遇、所处时代、自主主体之构成的批判。1.2 问题化(problematization)1.2.1“偶在”/“偶变”(contingency):一个可以贯穿整个观念史,并担当描述现代基本处境之任务的概念(根据特洛尔奇偶在概念的涵义)Contingency 出自经院哲学,原意为实在(实际)的和偶然的东西,与概念上必然的和规律性的东西相对立。在观念史上,偶在可以上溯到希腊时代,在和谐的宇宙论/自然哲学中,contingency 指偶然或无序对法则、形式、概念的统治的限制;犹太-基督教的上帝人格神的创世意志,又使 contingency 变成为与上帝的意志本性相对立的此岸世界的品性;文艺复兴之后,contingency 又处于理性主义对世界的合理性的规定与偶在经验论的张力中,尤其值得注意自洛克至休谟,从莱布尼兹至康德对事实与规范的区分(由尔也有事实真理与理性真理,经验素材的偶在与范畴理性主义的区分,这种二元划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现代性肇始以及现代问题出来的根源,由此才可见康德体系中判断力试图调和二者,进而为现代性危机寻找出路,并最终为自由在实在中的现实化规划方案的良苦用心)。简要而言,contingency 是与创世者的意志以及世界从观念到实在的转化(世界的实在化)密切相关的,其基本含义至少与以下概念或张力相关:4a) 多与一的关系;b) 个性;c) 新事物(becoming toward possible reality)d) 自由与偶在的关系偶在概念的涵义是宗教性的,它包含着寓于上帝之中的世界的生动性、多样性和自由,正如上帝自身之创造自由,因而,偶在总是隐含着上帝-世界的二元景观,所以自始偶在概念即是在体论上提问的。世俗化的哲学,都可以看作重新为偶在勘定普遍的在体原则,重新确立创世意志(每一个规定都是要“再创世”,如果形式上的努力还没有完全被实质化)的此岸尝试,这在德国泛神论/形而上学中体现的尤为强烈,歌德有言:泛神论就是我们的宗教。偶在作为问题/主题完全承担了现代的悖谬处境。1.2.2 基本问题(面向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双重遗产)a) God-contingencyb) Contingency-univerlism(实质化与形式化的对立)c) Romanticism-Enlightenment1.3 现代性的三波(Leo strauss )strauss 认为,现代性的危机首要的是政治哲学的不可能,即评判正当,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的缺失标准变成需要证明的了,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意义与正当归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现代性的基本描述:世俗化、理性化、抽象化、或者如 strauss 所言,去恩典的多样性(disgraceful diversity)古代以自然为正当的5标准,自然作为目的和结果是有待实现和完成的:柏拉图?quot;理念“;亚里士多德的”隐德来西“。自然正当以及对最佳政制的追求是古代的特征。马基雅维利作为第一波,表现在两个方面:倡导对政治事物的现实探究,将古代的高调标准降低,限制在政治一域(到霍布斯重新将立国原则与传统自然法相勾联,可以看见,自然法已经降低到人们自我保存的欲望,strauss 戏谑的说,这个基准虽然低,很低,但很结实),这是与自然观的根本位移以及德性概念的转化相一致的;命运像女人一样,可以借助暴力/力量来征服,这样就完全脱离了古代追求自然正当时的不可靠因素,人从万物的尺度变成为人是万物?quot;主人“(master 意味着力量,而这一力量的来源在于哥白尼革命的不断人类中心化取向,马基雅维利开此潮流之先河),命运的自然可以运用人的自然(事实上是超自然)来把握,这与古代接截然断开来。卢梭作为第二波,批评第一波将道德/政治问题化为技术问题,而且自然被文明(作为人造物)需要所覆盖。卢梭的要旨在于,与古代的自然目的/结果不同,借用了契约论传统的自然状态,要求回到没有被文明朽坏的原初:自然,而这一目标又是借助普遍意志建立公民社会的过程实现的;他批评霍布斯的自然人缺乏天然的社会性/理性,于是他的逻辑就是: goodrationalgeneral,用普遍化来达到平等的自由自然,这直接开启了德国唯心论的思路,在康德与黑格尔理论中清晰可辩。另一方面,自然-文明;人-公民的对立,以及返回自然的主张又开启了浪漫派。卢梭对现代性危机的深化及其自身的复杂性可见。古代的自然正当不断的转为现代的历史正当。尼采作为第三波:永恒回归、权力意志、超人、虚无主义、历史、重估一切价值6(略)小结:a)现代性作为危机的含义在于,一方面现代不断的把异质的质料与形式整合、转化、同一为现代的内在要件与配置,使现代不单是反身的,还是反向所有时代的(当然包括古代),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的突出特征是行动,是无限的行动与力量,它的形象是克鲁梭,是浮士德,是查拉图斯特拉;另一方面,现代的无根基性使得对意义的追问,对在体论基础的探求,对源初的渴望与回归无比的强烈,所以不断的寻找起点,不断的重塑创世意志,在自由与虚无间挣扎,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的特征是反思,反反思,是永远向着远方独行的浪子,是穿行在大街上的陌生人,它的形象是波德莱尔,是阿辽沙,是 k.行动与沉思,实践与理论,是现代的品质,现代的优越,也是现代作为危机的两端。b)对现代性的批判,无论左的还是右的,都不仅仅是重申了现代原则,并在自己的方向上深化现代原则的某一面向,同时,以对现代批判的形式加深了现代的危机,张力表面上的化解毋宁说是张力以新的形式重新衍生出来,并表现在新的张力中,德勒兹所谓二元论的衍生与自我繁殖如何可以避免多元论或一元论的结局,以及不断的“外在”对于超脱的意义才更见真确。c)针对现代的生成史,不能不以回瞻的取向确定现代的谱系,但每一次“return”,都是针对“present”的,这就意味着,每一次“return”都是“becoming”,现代有待完成,自由有待成全, “肉的心”有待引领。Return-present-becoming 的悖谬。2、 德国何以成为问题?2. 1 历史处境7a) 观念上的:对英法启蒙运动自然观、自然神论、机械论、怀疑论的抵制;莱布尼兹哲学:单子论艾克哈特长老,波墨的神秘主义传统,敬虔派德国启蒙运动中的通俗哲学与诗歌运动b) 政治上的:饱受宗教战争之苦美法革命,尤其是法国革命的冲击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民族国家的任务政治思想传统上绝对主义与宪政主义的对立(康德之前)2. 2 德国观念的特质(艾利亚斯:文化 vs.文明)特洛尔奇:“世界政治中的自然法与人性观?quot;(作为吉尔克:自然法与社会理论:1500- 1800的附录)德国思想最明显的特征是历史的与有机的(对集体精神之理念 ideal of group-mind 的强调,这是一个半审美,半宗教的描述)经过浪漫主义洗礼的 19 世纪德国观念具有以下特征:1) 实在的基础在于个体性向不同方向发展的个体化过程;2) 特殊的人性概念:精神能力的纯粹私人的独一无二的实现,体现在个体与8共同体中;(审美人性观念)3) 独特的共同体概念:共同体的建构要素是超个体但源于个体的精神力量,体现在民族精神中,美和善的理念中4) 关于人类一般:人类一般是众多民族精神的理念,这些民族精神相互斗争,并发展其最高的精神力量;5) 发展概念:与冰冷的机械的线形“进步”观不同,发展指活生生的合目的的人类不断完善的过程;6) 在以上基础上,德国思想构建了将个体性、多元性与泛神论联合起来的形而上学。这个传统可以上溯至艾克哈特长老与莱布尼兹,并在黑格尔及历史学派中达到了顶峰。2.3 政治哲学受到的影响(1) 国家成为特定精神世界的具体化与表达,正义与法也成为特殊的实在的,法成为观念世界在外在秩序中组织自身的产物,普遍自然法的观念被消解掉了,自然法消失了,法成为特殊的、实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法的实在化当然不一定表现在德国观念中以自然法的消失为代价即使是在崇尚司法理性的普通法体系内也得到了实现,甚至在观念上可以追溯到霍布斯在立国利维坦过程中对自然法与实定法关系的考察,更详细的论述可以参见,李猛“韦伯与英国法问题”)(2) 道德生活变成为内在生活范围的产物,在其特定的精神实质上,道德标准不仅由法的规则,也由社会存在的需要得出,这样,就消解了法、道德与社会存在9之间的联合,某种程度上,法越出了道德的边界。(3) 同时,这种去道德的法(dis-moral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