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客体中统一物的概 念关键词: 物权客体/物/权利/自然属性 内容提要: 民法上的物概念一直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在突破了“物必有体说”之后,出现了统一物的概念缺位的新课题,必须寻找到新的共性,否则物概念将面临解体的危险。物概念在 20 世纪之前主要受到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在 20 世纪以来则更多受到社会观念、商业活动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我国物权法上的物权客体分为物和权利两大类,物是具有自然属性的物权客体,其范围具有开放性,应当进行类型化;权利是仅具有法律属性的物权客体,具有法律拟制性,其范围具有限定性。 Key words: Property object;Property;right;Natural attributes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ivil law has been to expand the concept of living trend,a breakthrough in the “tangible objects”,the emergence of a unified concept of a new subject matter,we must find a new common,otherwise the concept of objects will face the danger of disintegrationThe concept of objects in the 20th century,before the main by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in the 20th century,since the concept is more affected by social,commercial and scientific progress,and SO the combined effectsChinas property law on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rights of the object i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objects,materials are natural attributes of the right to object,the scope of an open,it should be the type of conduct;is only right to have legal property of the object property,legally Fiction,with a limit of its range利就是物权”,8认为财产(bien)可以定义为服务于人的物(les chose),是有体物,亦即可以通过感觉尤其是通过手的触摸而感知其存在的客体。9法国法的物的概念,主要承袭了罗马法上的“金钱说”,只要能够成为财产的一部分并且能被占为己有的财富即为物,如对物的所有权,以及与物的有关的各种权利(用益权、地役2权)或与物无关的其他权利(作品的著作权)等等。10在立法上, 法国民法典第二编没有使用“物权”的概念,而是以“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各种变更”为标题。在第一编财产标题下各章节标题之上,第 516 条规定:“一切财产,或为动产,或为不动产。 ”在以下各章分别规定了不动产和动产制度。 法国民法典规定的不动产主要包括地产与建筑物(第 517 条)以及庄稼和尚未摘取的果实(第 520 条),动产主要是指能够移动的物体,包括各种牲畜和无生命的物体。法国法系的另一典范埃塞额比亚民法典将无记名有价证券(第 1128 条)和自然力(第 1129 条)归入动产,扩展了物的范围。传统德国民法理论强调“物必有体”,将物限定在有体物范围内。 德国民事诉讼法第 264 条把物扩展到了有体物、无体物和权利。11现代德国物权法理论认为, “从人体分离出来并且已经独立化的人体部分可以是所有权客体之物”,并已经有判例支持了因对为避免丧失生育能力而专门存放起来的精子造成损害的赔偿请求。12这些立法和判例表现出了德国法物的概念的扩展。 日本民法典第 85 条的规定直接承袭了德国民法典的“物必有体说”,甚至至今仍有日本学者还坚持认为可以承认对电等物的支配权,但不能承认其物权的成立,以维护绝对的“物必有体”的理论。13不过通说已经有所突破,认为已经分离出来的人身组成部分构成物权法上的“物”,其所有权归属于第一次分离前所属的人。14对于尸体,传统学说认为其不是物,不能作为所有权的客体。15但在晚近的研究中,通说确认尸体是物,但其所有权受到限制,公民死亡后的尸体所有权理应由其继承人继承。他人损害以及非法利用该尸体,即侵害了继承人的尸体所有权。16依日本判例, “遗骨为物,为所有权之目的,归继承人所有,然其所有权限于埋葬及祭祀之权能,不许放弃”。17日本民法学界已经认识到“物必有体说”与现今社会的经济生活不相适应的状3况,并提出了两种主张:一种主张认为,可通过对民法关于物的概念的扩张解释,使无体物能够被承认为所有权的客体。另一种主张认为,不需要对民法中物的概念作扩张解释,可通过立法,使无体物成为特别法中的权利客体。18这两种主张,均体现出物的范围的扩展。(三)我国民法学说中物的概念传统德国民法理论强调的“物必有体说”,为部分旧中国传统民法学者所赞同,如胡长清先生认为,物是“在吾人可能支配之范围内,除去人类之身体,而能独立为一体之有体物。 ”19在我国现代民法学说中也有少数支持者,如认为,物“须为有体”20、 “物以有体物为限”21等。 大清民律草案第 166 条也规定:“称物者,谓有体物。 ”22。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梅仲协先生的观点:“物者,环绕人类之一切具有确定限界之有体物(即固体液体及气体)也。 ”23对于 1930 年民国民法典没有承袭这种规定的做法,梅先生的解释是:“物则以有体物为限。 ”“关于物之范围,尚乏明文规定。我民法学者,亦从之。 ”24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空间和自然力纳入物权法的调整范围,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学者虽大多借鉴德国民法学说,但对于绝对意义上的“有体物说”,大多不予全盘接受,而以“有体物”作为物的主体部分,利用“视为物”的定义方法将空间、自然力等纳入物的范畴。大部分学者列举了自然力,如:“物者,除人体外,谓有体物及物质上能受法律支配之天然力。 ”25“物者,人体之外,人力所能支配,并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之有体物及自然力也。 ”26“依通说,法律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并且能够被人们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实体和自然力”。27这种模式始于史尚宽先生:“物者,谓有体物及法律上俱能支配之4自然力。 ”28可以说是对“有体物说”的最初改造模式,是对绝对“有体物说”的突破,学者多有借鉴,是一种意在维系物的概念的有体物固有属性的改良模式。另有部分学者认识到除了自然力,空间也应该被纳入物的范畴,如孙宪忠教授认为物是指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有体物。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特定空间视为物。人力控制之下的电气,亦视为物。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出现,特定空间可成为物权客体,因此空间被视为物。29随着虚拟财产进入到物权法的调整范围,有些学者也把虚拟财产作为物的列举范围,进一步扩展了物的外延。(四)抛弃“物必有体说”带来的统一物的概念缺位的新课题从民法物的概念的发展脉络来看,整体的趋势是以有体物为核心构建了物权法制度,然后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过程中逐步否定绝对的“物必有体说”,在有体物之外例外承认自然力、空间、尸体、人体分离物和虚拟财产等也可以视为物。对这种渐进式的列举模式,我们称之为“1X”模式。所谓的“1”,便是指“有体物”, “X”是指各种理论模式列举的在有体物之外而为物的概念所包含的范围不等的其他种类的物。物权法第 2 条第 1 款规定:“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 ”因此,某一权利客体是否可以归属为物,是能否适用物权法的先决条件。与大多数国家的民事立法一样,我国物权法没有对物直接定义。在理论抛弃了“物必有体说”之后,代之以“1X”模式的物的概念定义方法,在满足了民法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却出现了方法上的局限性,即缺乏统一物的概念。 “物必有体”学说建立的根源,并非是当时的民法学者视 19 世纪末科技发展的成果于不顾,而是为了维护整5个物权法体系的一贯性,即通过统一物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抽象限定性来确保物权法的适用范围和规则的普遍适用性。 “1X”模式概念先行的将有体物作为物的主体部分,比照有体物的特点构建物的概念内涵,造成了有体物之外的物必须依靠“视为物”的方式勉强进入到物的范畴的尴尬境地, “X”因列举大小而不同,显得过于模糊,无法明确统一物的概念的外延,进而导致物权法适用范围上的不确定性。同时,我们处于一个权利膨胀的时代,而作为财产法基本法的物权法自然首当其冲地被期望能够调整这些财产的权属问题。部分新出现的财产其实完全可以纳入物权法规范的范畴,只是囿于物的概念缺乏统一的内涵,因此不能抽象出统一的标准来进行判断而处于性质未定且无法直接适用物权法的尴尬境地。因此,必须在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统一物的概念。二、近代以来民法物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界普遍的认识是,凡是存在于人身之外的,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所控制和支配的自然物及人类创造物,都能成为民法上的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法上物的范围将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扩大而呈扩大趋势。30为了能够重构统一的物的概念,我们需要先研究影响民法物的范围的扩大化因素。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以 20 世纪初为界,物的概念在此之前主要受到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在此后,则受到现代社会观念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因而,物的概念和物的范围才有了极大的扩展。(一)20 世纪之前民法物的概念对物理学的不断借鉴在传统民法时代,民法自身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而发展的,民法6物的概念主要受到物理学的影响,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物理学的发展简史。物理学按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古典物理学阶段。在亚里士多德发表物理学和论天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长期处于原始阶段,仅限于五官感知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分。第二,近代物理学阶段。1665 年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随后是综合运动三定律,在 1687 年出版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崛起。第三,经典物理学阶段。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初,随着热力学三大定律和法拉第关于电磁统一学说的提出,经典物理学体系逐步形成。第四,现代物理学阶段。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波尔量子“互补原理”的提出,标志着天体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面对物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物理学进入到现代阶段。31尽管当今物理学在各个领域飞速发展,但由于未出现新的跨时代的理论,基本上还未突破现代物理学阶段,因此,可以将以上四个发展阶段简单的作为民法学对物理学物的概念借鉴的基本时代背景。从阶段上讲,民法产生时,物理学还处于古典物理学阶段。罗马法上有体物(有形物)的概念是以五官感觉所能涉及的范围对物这一抽象概念朴素的经验总结,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触知的实体物,如桌椅、奴隶、谷仓、土地”。32随着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民法理论也对此进行了吸收和借鉴,学理上对有体物逐渐采扩大解释,认为有体物不必具有一定形状或固定的体积,不论固体、液体或气体,均为有体物。在经典物理学背景下,人们认识到了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各种能源,如天然气、电能等,并把这些新的物纳入到物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