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下编中国戏曲的发展演变第一章戏曲从萌芽走向成熟第一节戏曲的起源的种种见解戏曲起源之说,大约有以下9 种:、娱神说苏轼、杨慎、王国维、闻一多等人持此说法。如杨说:“女乐之兴,本由巫 , 观楚辞九歌所言巫以歌舞悦神,其衣被情态与今倡优何异。” ( 升庵集)当然,最有影响的是王国维的说法: “古文所谓巫,楚人谓之灵。” “ 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用者也。” “灵之为职,或偃蹇以像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也。” ( 宋元戏曲考 )、娱人(俳优)说杨慎、王国维在娱神说之同时,又说还起源于娱人。如杨、王二人都说史记滑稽列传“优孟衣冠”就是“发科打诨”的戏剧(杨)或跟后世戏剧“相类”(王)。王进而说: “古之俳优,但以歌舞及戏谑为事。自汉以后,则间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实始于北齐。顾其事至简,与其谓之戏,不若谓之舞为当也。然后世戏剧之源,实自此始。” ( 宋元戏曲考 )、古乐舞说明王守仁、近人刘师培持此说。刘写原戏,以为戏曲起源于古之乐舞,如其中钟鼓击节,以歌节舞,以舞音,舞者化妆,手执干戚等,即是后来戏曲的起始。、傀儡说今人孙楷第傀儡戏考源持此说。书中以为宋代傀儡戏与影戏“为宋元以来戏文杂剧所从出。乃至后世一切大戏,皆源于此。其于戏曲扮演之制,如北曲之以一人唱,南曲之分唱、合唱、互唱,以及扮脚人之自赞姓名,扮脚人之涂面,优人之注重步伐等,语其事之所由起,亦莫不归之于傀儡影戏。 ”、外来说许地山、郑振铎持此说。许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郑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册戏文的由来,都认为戏曲乃从印度传来。郑氏以为南戏传奇与梵剧相同者五个方面:均由说白、歌唱、科段组成;均有男角、女角、帮闲、随从、倚伴五种角色;梵剧班主介绍剧情,南戏传奇副末开场自报家门;主角用雅语,侍从用土白;均有不少负心故事戏。郑氏又提到巧事:20年代末, 胡先驌在距温州不远的天台山国清寺发现古老的梵文写本,拍照一段请教陈寅恪,陈说即古印度名剧沙恭达罗(Sukantala )的一段。、词变说这是明清两代最为流行的说法,代表人物有王世贞、王骥德、 沈宠绥、 李玉等。 如王世贞 曲藻序中说: “曲者,词之变” ; 曲藻第一条即说:“ 三白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7、宗教说康宝成戏曲起源与中国文化特质等持此说, 认为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国古代有蜡 (岁末祭神农、后稷) 、雩( y求雨) 、傩(驱鬼)三种宗教仪式。其中傩就与戏剧关系极为密切,对戏曲起源一定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这种说法与“娱神说”有些近似。8、性崇拜说翁敏华 戏剧发生学二题认为戏曲起源于原始性崇拜。其戏剧发生学二题 ( 戏剧艺术1992 年第一期) 以为:戏曲源头的远古民间祭祀活动中,有许多东西伴随着、渗透着性崇拜意味,有的本身就是以性崇拜为内容的。远古性崇拜中的生殖器崇拜,在戏剧表演中也有不少投影。但作者所举材料不具说服力。9、综合说周贻白中国戏曲史长编,张庚戏曲艺术论 、张庚、郭汉诚中国戏曲通史为其代表。“综合说”的要点是认为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其源非一。因此也可理解为“多源说”(源头主要有四个:歌舞、优戏、说唱、百戏)。它就如长江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支流,但是只有这些支流交汇于宜宾之后才叫长江因而可以说长江是多源的一样。可以说综合说思路正确,又能兼取他说之长,在科学性与全面性上自然后来居上,代表着此一问题的最高成就。关于戏曲起源的种种说法,有两点必须注意:第一,我们说“综合说”是最具科学性的,但并不因此就否定了其它说法的合理成分。如果再回到长江的比喻上,它们至少指出了戏曲的上源金沙江、大渡河与岷江等支流。第二,我们说长江是多源的,但我们不是也习惯说金沙江之源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峰之沱沱河是长江之源吗?那究竟甚么是戏曲艺术的“沱沱河”?“综合说”没有回答,而我也不能回答。不过我以为,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歌舞是其主要表现手段,因此戏曲艺术的“沱沱河”大约是原始社会的音乐(歌)、舞蹈(舞),或许是具有扮演性质的宗教仪式也说不定。第二节戏曲形成前之种种表演形式(一)角抵戏“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颜师古注汉书引应劭语)。 “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概杂技乐也”(文颖)。可见“角抵”略似后世摔跤,但是,汉代时称各种乐舞杂戏为“角抵戏”,其中或当有后世戏剧因素在内。(二)参军戏一种流行于唐宋的表演形式。本节目名,后变为表演形式:参军、苍鹘两脚色作滑稽对话或动作,或引人发笑,或讽刺朝政、社会现象。其中之“苍鹘”与宋杂剧、金院本中的“副净” 、元杂剧的“净”以及后来的“净、丑”类角色当有必然的渊源关系。(三)歌舞戏始于北齐,特点是“合歌舞以演一事”,但极简,故宁谓之“舞”不谓之“戏”(参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P) 。当时未盛行,作品有代面, 踏摇娘。至唐“始多概见”,有: A.代面(又作大面 ,见旧唐书音乐志、 乐府杂录 、 教坊记) ; B.拨头(又作钵头 ,见旧唐书。音乐志、 乐府杂录 ) ;C. 踏摇娘(又作苏中郎 、苏郎中,见旧唐书。音乐志、 乐府杂录 、 教坊记) ;D.”参军戏”(见乐府杂录 ) ;E.樊哙排君难 (又作樊哙闼排 ,见唐会要 、宋敏求长安志 、陈旸乐书 ) 。其“有歌有舞,以演一事”的特点,直接影响后世戏曲“歌舞”并重的体格的形成。(四)滑稽戏一种流行于唐宋的表演形式。指唐宋参军戏及宋杂剧(当时各种歌舞、滑稽、杂戏表演的统称)中以滑稽表演为内容的小型节目。对后来戏曲中之滑稽表演当有影响。(五)宋官本杂剧见武林旧事之“宋官本杂剧段数”(280 本) 。 “殆多以歌曲演之”(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65) 。名目有与后世剧作同者第二章中国最早的成熟剧种宋元南戏第一节宋元南戏的发展概况一、名称 :称“温州杂剧” , “永嘉杂剧”, “鹘伶声嗽” , “南戏文”, “南曲戏文” , “南曲”, “南戏” , “传奇”, “院本”等。二、产生时代:祝允明 (1460-1526)猥谈说 : “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 1127)之际。”徐渭南词叙录说: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 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后人据以考证,结论却有差异。较可信的说法是 : 宣和萌芽,南渡流行,光宗朝成熟,产生赵贞女, 王魁。三、产生地区:传统说法是温州,如叶子奇,祝允明,徐渭均如此说,而剧作知名者亦多温州人,如赵贞女 , 王魁, 东嘉韫玉传奇 , 张协状元 , 祖杰, 琵琶记, 白兔记等。故钱南扬戏文概论说: “戏文发生的地点,当在温州,毫无疑问。”董每堪也说戏文其发生于温州”无可怀疑”( 说剧说“戏文” ) 。但刘念兹南戏新证则认为其“不仅出现在温州,同时也出现在福建”,但有人持反对意见,如南戏研究变迁作者金宁芬。四、存亡 :钱南扬戏文概论说存全本18 种,存残曲134 种,全佚者86 种,计 238 种;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说存全本15 种,存残曲132 种,全佚者64 种,计 210 种;刘念兹南戏新证存全本15(6) 种,存残曲123 种,全佚者51 种,待考者55 种,计 244 种。五、体制特征:(1) 篇幅比杂剧长 (2) 有段落,后人据以分“出”;(3) 角色共个:生旦当净丑末贴外,各色均可演唱,演唱方式有单唱、合唱、轮唱、帮腔等;(4) 曲的组织无北曲规矩严,但其“次第,须用声相邻以为一套”( 徐渭 ) ;(5) 伴奏乐器为鼓、笛、拍板等;(6) 风格细腻委婉;(7) 用五声音阶。第二节代表作品揽胜(一) 、今存最早的南戏(也是我国的)剧本张协状元(1)产生时代四说:南宋前期;南宋中期;南宋晚期;元代。现在一般认为为南宋作品。(2)主题:通过张王的“爱情婚姻”故事,谴责了发迹变泰的男子的忘情负义的行径,表达了对妇女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但剧作安排张王 “团圆” 的结局, 尽管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到底有一种妥协的倾向。这同“赵贞女蔡二郎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王魁演王魁受到惩罚而死相比,人民性显然有所减弱。(3)人物形象 : 张协忘恩负义,利欲熏心,心狠手辣,寡义辜恩。贫女- 勤劳,善良,宽厚,贤惠的劳动妇女。(4)地位结构松懈幼稚,但民间气息浓郁,许多表演方法为后世继承,如“假定”、 “虚拟” 、 “灵活的舞台时空”等。标志着早期南戏的艺术水平。(二) 、南戏中兴之祖,南曲之宗琵琶记()作者:钱南扬汉上宦文存。琵琶记作者高明传: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人 , 明性聪敏,自少以博学称, 属文操笔立就, 一时名公皆慕与交 , 元顺帝至正五年()甲申,乡试中举,明年乙酉,连捷成进士。, 方国珍强留置幕下,力辞不从;又以礼延教子弟,亦不就。即日解官,旅寓明州栎社沈氏楼,一词曲自娱。, 我高皇帝(朱元章)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后卒于宁海。一云还卒于家。盖年七十左右。友人陆德明以诗哭之。葬故里柏树桥南岸。明善书法,工诗文,有柔克斋集二十卷;尤擅词曲,有琵琶记戏文一本。”()写作动机:刺东晋慕容喈之不孝和牛金之不义(白云散仙重订慕容喈琵琶记序) 。为蔡邕雪冤(黄浦闲中今古录、徐渭南词叙录 ) 。讽王四弃妻再娶(田艺蘅留青日记) 。讥蔡生(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一)。责邓敞(胡应麟庄岳委谈) 。斥蔡卞(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斥蔡卞、指王四,两说并存(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姚燮今乐考证 : ”传奇家托名寄志,其为子虚乌有者,十之八九。” “诸家纷纷之辨,直痴人说梦耳。”()源流:蔡伯喈历史上确有其人(后汉书) ;宋元民间有以其为题材的作品陆游小舟游进村舍舟步岸诗: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常。死后是非谁管得,满城听说蔡从郎。” ;金院本有蔡伯喈 ;徐渭南词叙录记”戏文之首”“ 赵贞女蔡二郎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元杂剧之铁拐李、 金钱记 、 老生儿、 村乐堂、 刘弘嫁婢都提到赵真女罗裙包土的故事。()主题:胡应麟庄岳委谈以为”主名理伦教,少陵之作也”,当于”名理伦教有所寄托。首先,如何认识“仁义贞烈忠孝”?在五娘身处困境之时“施仁施义”,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美德;五娘侍奉公公婆婆,先人后己,历经苦难,其“贞烈”自然可嘉;至于伯喈之“忠”,倒是属于封建道德的东西,但作者写他身居庙堂,心在江湖,显然并非“全忠”,而“孝”虽有封建道德(即剧中“大孝”: “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第四出)的成分,但孝于父母(即剧中“小节”: “凡为人子,冬暖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问其寒燠,搔其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第四出),应是作为人子的基本要求。其次,对当时的社会的态度。对当时社会是有所揭露和讽刺的,因为剧中上至宰相,下至社长、里正,都持否定的态度。()人物:蔡伯喈具有“特定的元朝社会环境中,欲避世而不能,三被强而出仕,软若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钱南扬戏文概论 ) 。()成就:描模人情,贴切真实,曲尽其妙(如糟糠自厌之写五娘之悲苦心情)“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 描写物态, 仿佛如生; 问答之际, 了不见扭造: 所以佳耳。” (王世贞 艺苑卮言 )苦乐相错有序请看回目:出“赵五娘忆夫”出“新进士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