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摘要:对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和论 文评价等方面的各自特性进行了比较,以便对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高层次专门人才提供借 鉴。关键词:学术性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作者简介:胡玲琳,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论文评 价等诸环节所采取的特定方式的总和。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部诸要素受 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时代需求的影响而发生变革,从而产生不同的培养模式。目前,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已成为共识。但由于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时间 较短,人们对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实践中“穿新鞋走老路” 、 “雷 同”等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进行比较,以期能为培养模式的 实践提供理论借鉴,促进不同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分类培养。一、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之区别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它不仅是培养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 切培养活动的归宿。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研究生达到应有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 准。具体而言,是在“品德结构” 、 “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达到研究生层次的标 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范畴的不同,要求两类不同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 存在一定的差异。1品德和素质结构方面养成科学家素养与实干家精神的区别1986 年,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既要培养大 学教师和科研人员,也要培养应用部门的高层次人才” 。学术性学位是指以科学研究为职业 方向的学位,此类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科学接班人,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学术性学位获 得者的主要职业,因此,在品德和素质结构方面,他们除了要具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优良品行等一般教育所共有的思想品德外,关键在于养成科学家的素养,培养科学研究所 具有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锲而不舍、甘于寂寞的科学家精神。专业学位是指以实践为 方向的学位,毕业后研究生主要是从事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这种特定 职业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职业,而是高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的一种技脑结合的职业,它 需要经过较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这种特定职业的专业人士所应 具有的品德和素质结构,强调的是养成实干家精神,即培养实干家所具有的高水平的专业 技能、高度的职业道德以及忘我的职业奉献精神。2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开展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硕士和博士学位标准的规定是,硕士学位获得者必须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博士学位获得者强调“在科学 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从学位条例来看,无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都要求培养 “学”和“术”两类不同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从事研究和 发现客观规律的科研后备人才,他们以认识客观世界、探究科学规律、丰富人类知识为己 任,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学术价值。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 学位类型,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社会特定职业的 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以技术创新、开发研究为主。如果说学术性学 位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回答的是“是什么” 、 “为什么”和“能不能” 的问题,那么技术创新和开发研究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侧重回答“做什么” 、 “怎么做” 、“有什么用”等问题,后者主要通过利用基础性研究的成果,创造和开发出新产品、新技 术、新设计,体现知识的再创新价值,研究成果具有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二、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之区别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 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课程设置反映知识结构的内涵,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 生要求掌握的知识范畴有所区别,课程设置也体现出差异性。1学科式体系与模块式体系的区别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科研人员和学科专家为 旨趣,培养这类研究生关键在于通过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本学科领域知识 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 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公 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基础课等,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对研究生正确认识世 界、养成科学素养和开阔视野非常有利;专业基础课涉及到与本学科联系更紧密的基础理 论、方法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它们按一级学科范畴设置,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学科知 识面;专业课是形成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核心课程,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对深化学 科理论知识起着关键作用;少量的选修课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和拓宽学科知识。学科式课程 体系可促进研究生学科知识结构纵向层面上的累积,达到从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渐进式发 展的效果,对科学研究的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 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 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 “模块式”体系对培养这类研究生非常有利。模 块式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 的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 “模块式”课程体系的优点在于:有 利于多学科课程的综合。一个模块可以由若干学科的内容组成,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横向 联系,把不同学科之间并无直接关联的课程整合在一起,构成特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 增减,并不断引人最新科一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引入最佳技能,使课程体系的变动具 有相对灵活性。2递进式与综合性的区别著名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曾说过:“科学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 ”就是说,科学创新是一 个长期知识累积的结果。学术性学位承担着科学创新的责任,课程内容根据学科内在逻辑 来设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体现层次性、衔接性和递进式,形 成一种纵向深化为主的知识结构。对本学科的理论基础课程而言,呈现梯形结构,即本科 生处于梯形底部,基础课程设置最宽广、厚实,博士生处于梯顶,基础课程设置逐渐缩小, 深度逐渐加大;而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而言,呈倒梯形结构,博士生在梯形底部,学 科专业知识最宽厚,是在硕士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硕士生在中间,是在本科生 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通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纵向累积 和层层深入,拓展研究生的科研思维,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人士的职业需求,表现出多元综合的特性。首先, 课程数量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授课和课堂训练为主,科学研究为辅助,课程数量往 往多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课程量,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要求至少修满 60 学分, 而教育类文理硕士只要求修满 30 学分;我国的 MBA 课程数量也多于一般的管理学硕士。 其次,课程设置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克斯(C. W. Case)等人认为:“一个专业 首先具有为他人服务的利他主义特点。 ”专业较之普通职业的成熟性和先进性,在于专业人 士具有比普通职业人员更高度的自律性、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和忘我的职业精神,这是社会对专业标准的要求和专业人士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性质所在。专业的这一特征要求专业学 位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科学教育关注的是“教人做事” ,要求研究生掌握人 文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人文教育更关注“做人”的基本准则,它是一种伦 理文化,注重人的道德品质、高尚情操、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专业标准所应具有的特 性,要求专业学位课程设置除了重视科学教育,还要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格养成的人文教育。三、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导师指导之区别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导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思路、挖掘潜能和激发研 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生源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规定了两类教育在 导师队伍的组建和导师指导方式上的差别,总体而言,形成学科导师组和校内外双导师指 导的区别。学术性学位研究生除了担负传递高深学问的历史重任外,主要承担着创新知识和发展学 科的责任,后者是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如美国研究生院 对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者有一条标准是“有对本学科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 ;日本研究 生院标准对获得学术性博士学位者明确规定, “对从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再增添新的见解” ; 我国学位条例对博士学位获得者也规定,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渐壮大,科学研究范围变得越来越深入、交叉、边缘化,仅靠导 师一人指导各种类型的研究生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况且,当今科技正以不断分化、综合 并以综合为主流的趋势发展, “创新性成果往往产生在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点上” 。为保证学 术性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就需要建立起不同学科组建而成的学科导师组,通过导师组 的最佳群体组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促进知识的创新 与学科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数是在职研究生, “进校不离岗” ,边工作边学习。研究生除了在校集 中上课外,大部分时间仍需用于工作实践。对这类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培养,更有利 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论文质量的提高。所谓校内外双导师制,是指有深厚理论基础、 较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基础理论和一定指导能力的各职 业部门的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校方导师一般有较强的科研功底,有多年指导研究 生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对各职业部门的具体实际问题、特殊背景等并非十分熟悉,所以他 们以学术指导为主;而各职业部门导师对本单位的现实与发展、本部门的技术问题有清楚 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工作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 自优势,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对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提 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四、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之区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之一。正如以上所述,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有所区别,导致两类人才 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也存在差异。1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区别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科学接班人”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科学研究,并创 造出“原创性”科研成果,这种成果是对前人的超越和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努力为人类知 识大厦添砖加瓦。 “创造性”内涵概括起来体现为四方面:开拓前人未涉及或未研究的学 科前沿领域,提出新发现。对所研究的新问题或老问题,提出新理论或新方法。把一 些零星的知识综合化或系统化,提出新观点或新思想。运用或移植现有理论或方法解决 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学术性学位论文对发展学术、科技具有重大贡献,一些研究成果甚 至能够填补科学研究的空白。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尽管都属于同一层次,但学术性学位论文要求做出创造性科研成 果,而专业学位论文则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从创新程度而言,其学位论文不必像学术性 学位论文那样注重原创性研究,而是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 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 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2理论性与实用性的区别学术性学位论文与科普读物、实验报告、科技情报等文章有所区别,注重理论 分析和逻辑推理。学位论文属十议论文本,即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解释和回答问题,正如刘 勰所言, “论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